泮池村里赶年集

春日梦想

<h3> 泮池村里赶年集<br> 口  李修春<br> (2023年1月18日)<br> 今天是腊月27日,是我老家沂蒙山区沂水县沙沟镇五里路远的邻村泮池大集,这也是这个集市春节前最后一个集。说是大集,其实并不大,因为周边不远的几个村都有集市,几乎每天都有集,如果不是春节前的集市,平时来这里赶集的人并不是很多。这个集市在泮池村东面的一片杨树林里,每月阴历的逢2排7日是这里的集市,五天一个集。<br> 集市,最是人间烟火气。对我来说赶年集是一种情怀,无法割舍。在外地工作几十年,尽管每年都要采访工作所在地的许多地方的年集,但总感觉找不到家乡年集的味道。离春节还有3天,赶年集是必须的。泮池村离我们村很近,仅仅五里路,过去每次回家探亲基本上都要到这个集市上转转,买不买东西是次要的,这里承载的,是难以忘却的集市记忆,是能够勾唤起童年许许多多赶集往事的地方。如今赋闲在家,赶集的次数多了起来,日常逢集都来,何况是年集,更要来凑凑热闹。<br>  由于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商贩多,置办年货的四邻八村的人也多。举目望去,许多商贩的摊位在杨树林里井然有序一字儿排开,两条通往集市走的小胡同两边也摆满了摊位,显得拥挤许多。集市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新鲜的鸡鸭鱼肉、蔬菜瓜果,五颜六色的炒货糖果,喜气洋洋的春联年画,各式各样的服装鞋帽,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人潮、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整个集市沸腾着,红火的年味儿扑面而来。<br>  在享受着被人挤挤撞撞的集市上,小时候赶年集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赶年集,什么瓜果蔬菜鱼肉衣服等根本不关心,最关心的是鞭炮市场,只要到了集市上,三钻两钻就挤到鞭炮市场了。虽然口袋没钱,去听个响也是好的。那时的爆竹品种单一,只是鞭和炮仗(现在可能叫雷子)。鞭和炮仗要数杨家城子的最为出名。一提起杨家城子的鞭,大家也很愿意购买。鞭市在集市的一角,我人还未到,大老远就听到商贩们声嘶力竭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回过头来掉过腚去,又点上了!杨家城子的鞭!杨家城子的鞭!”于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等待购买鞭炮的人们闻听响声便呼啦围了过去。见此情景,几家或者十几家卖鞭炮的商贩也纷纷效仿,个个摩拳擦掌、面红耳赤,争相比试着自家鞭炮的好坏,往往是你放一挂鞭,我就点两个炮仗,你放两挂我家就放三挂,你方唱罢我登场,鞭响炮鸣,震天的声响此起彼伏,有时还响成一锅粥,汇总起来,煞是热闹。作为我们小孩来说,口袋里有个三角五角的钱,也是等着他们斗鞭筋疲力尽时捡个漏,买上一二扎两角或三角的鞭,或者2分钱一个的炮仗,就心满意足满载而归了。那时候的鞭论扎,是用麻线将如同编麻花辫编成的鞭捆绑成小捆,一捆就是一扎。一扎鞭有28头的,30头的,38头的,50头的,还有多少头的不大清楚,反正50头向外的我没买过,不像现在论盒和论盘,动辄上百上千头。<br>  那时的年集物资匮乏,不像现在要什么有什么。现在采购的方式越来越多,各村也都有商店,还有网购等等,包括鞭炮的品种也是越来越多,什么二脚踢、麻雷子、大地红、甩炮、小礼花等。虽然国家有禁放的法令,但在农村暂时还没那么严格,买几挂鞭炮放放也未尚不可,一是辞去这三年来疫情的晦气,二是寻找一下儿时的感觉。所以还是买了两挂,一挂给祖先上坟时放,另一挂大年夜吃饺子时燃放,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疫情不再,全家健康平安,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br>  这次赶年集没买多少物资。赶年集,赶的是平凡热闹中的浓浓乡情乡韵,感受的是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农村大集上的繁荣富足。<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