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是一处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汇通祠。1976年,北京修建地铁时汇通祠被拆除。1988年,北京市按照汇通祠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辟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1231~1316年)是元代杰出的大科学家,他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等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他曾制定《授时历》精确推断以365.3425天为一年,比欧洲的公历早了300年;他主持研究制造了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多种测天测时天文仪器。郭守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了大大小小百余处河渠百堰,其中元大都的“大都治水”建设最为突出,是他最辉煌的科技成就。</p> <p class="ql-block"> 提起“大都治水”要从“积水潭”说起。积水潭曾是永定河的故道,东汉以后水流迁于蓟城以南,故道积存高粱河水,形成湖泊,金代称为“白莲潭”;元代称“海子”、“积水潭”;至明代开始有“什刹海”的名称;清代后分称“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p> <p class="ql-block"> 元代时期,积水潭位于金中都的东北郊。郭守敬把积水潭规划在元大都的心脏部分,既继承了古代《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传统规划,又密切结合当地当时的河湖水系分布特点而有所创新,他敢于把如此浩瀚的水面布置在京城的重要部位,显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度和恢弘的手法。</p><p class="ql-block"> 129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元大都的漕运能力,郭守敬建言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道,他主持修建人工河~通惠河,经过精密的地形测量,引水流入大都城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就是积水潭。于是,南来的漕船可以直接驶入城中,停泊在积水潭,从此成为元大都的漕运总码头。在元大都的中心地带,创造性地引昌平白浮泉水,沿途汇集西山的大小河流,经瓮山泊,流至积水潭。积水潭经通惠河穿城至通州,全长164里。从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南方的物资由通州直达大都城的积水潭。</p> <p class="ql-block"> “大都治水”体现出郭守敬的远见卓识,还为元代以后北京城市发展和城市引水的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郭守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964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杨捷兴工程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p> <p class="ql-block">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科学巨匠,弘扬民族创新”为主题,设有四个展室,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技术诠释郭守敬的毕生功绩,以及什刹海与元大都的缩略图、通惠河开凿及水闸模型等,表达对这位古代科学家的纪念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汇通祠坐落在什刹海西海北岸的小山上,是个闹中取静,依山傍水的街心花园,我曾两次到此参观郭守敬纪念馆。沿着上山的小路,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登上汇通祠,走进纪念馆幽静、整洁的小院,你就会很安静、仔细地参观四个展室;站在汇通祠的山门前,眺望什刹海西海,遥想当年郭守敬曾在这里主持元大都的水系设计和水利建设……心中悠然升起对这位古代科学家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总漕运码头,车水马龙,繁华热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北京古城中这一富有历史意义和自然风光的市井宝地,几十年历经改造,得以保留下首都中心北京老城的著名历史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什刹海风景区,风光无限,游人无数。这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具魅力的自然历史景观遗产,饮水思源,不忘前贤筚路蓝缕之功,继往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