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的故事(三)

冰城雪松

<h1> “小三线”工厂建在元宝山的半山坡上,山下蜿蜒的阿什河绕山而过,河畔公路边不到一华里的元宝屯,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工厂买下了那片山林的使用权,用铁丝网圈了起来。先期到来的工人和山建战士(招收的当地临时工)已经建好了两栋集体宿舍和一栋食堂。男职工带领山建战士砌新厂房的地基,再用糟包石回填。</h1> <h1> 搬到元宝屯后二十来天,经过山建指挥部研究,同意几个职工家属参加工厂建设。有些没有城市户口无法在城里工作的家属,随着职工也来到这里。不但能和丈夫团聚还能有一份工作。</h1> <h1> 我们西院住着房东大哥的舅妈贾大娘和她的儿子、媳妇一家。贾大娘个子不高,精明强干,我常常和她在一起聊天,讲些城里的新鲜事。当知道我要上班孩子没人照看时,贾大娘就主动提出把大宝放在她们家,由她们照看,每月托儿费六元。孩子安排好了,我高高兴兴的上班去了。</h1> <h1> 我在基建班刚刚干了两天活,就被分配到到家属班。家属班除了我,还有四个孕妇。领导怕我们扛着脚手杆在冰天雪地里的山路上下有危险,就从老厂的包装车间运来了使用过的旧钉子,每天我们这些家属班的姐妹就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把这些钉子敲直,也算是修旧利废,为工厂创造价值。</h1> <h1> 一天快下班的时候,丈夫笑呵呵的来找我说:“你猜我遇到谁啦?咱二弟!”二弟是大伯父的儿子,住在五常县,来尚志帽儿山这穷乡僻壤干什么?“他怎么会在这儿?”“生产队派他们赶马车拉脚,给咱们工地运糟包石,你说巧不巧?我已经请他来咱家吃晚饭了。”天呐!这时候请人吃饭,别说天快黑了没地儿买东西,就是时间尚早,在这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也拿不出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呀!家里还有三斤多白面,菜就没有着落了。丈夫说今天指挥部杀了一头小牛,每家可以分点牛肉。回去用牛肉做卤,给弟弟擀面条。擀面条可丈夫的拿手活,和面的功夫还是他在城里捏泥人时候和泥练出来的呢!</h1> <h1> 晚上,我给弟弟开门的时候傻眼了:弟弟还带来三个人。弟弟介绍说,他们生产队来了两挂马车,赶车老板和跟车的四个人,听弟弟说巧遇姐姐,也过来看看。人都来了,只能热情的往炕上让,心里不住地埋怨这个书呆子没和弟弟说清楚。既来之则安之吧!丈夫还直劲儿的安慰我“六个人三斤面,够了!”他哪知道弟弟他们都是壮劳力,饭量是他不能比的,加上肚子里根本没油水,九大海碗面条,丈夫只往嘴里扒了几口,还没等我上桌,就被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这时一只空碗又递到我面前,我接过碗,一只手拿笊篱用力在锅里捞,笊篱刮得锅底唰唰响。屋里的那位老弟听见响声给我解围:“姐,半碗就行!”可是不管我怎样努力,除了笊篱上挂几根短短的面条头儿,是再怎么也凑不出半碗面条了!还多亏山里没有电灯,摇曳的烛光,人影晃动,我尴尬的躲在暗影里听他和弟弟们唠嗑。</h1> <h1> 看怀孕的姐姐生活困窘,也许是弟弟理解了姐姐的处境,和同伴们商量一下,决定由弟弟带着丈夫回五常县,到生产队再套一挂马车拉些草料送来。顺便给我带回一些吃的东西增加营养。第二天丈夫请了假和弟弟翻山越岭,抄近路走了八十多里山路回到五常县长发屯。生产队得知是出工的工厂来人了,杀了鸡款待丈夫,还请伯父作陪,伯父非常高兴,觉得和队干部一起喝酒,倍儿有面子!</h1> <h1> 大伯1975年9月12日的照片,照片上写着“幸福的晚年”。下面的照片是老伴儿修复后的。</h1> <h1> 两天后他和弟弟赶着马车回来了,运回来草料的同时,伯父、伯母还捎来了干西葫芦条子、倭瓜干、冻干豆腐、冻大豆腐;还有一麻袋从河里攒冰窟窿打上来的杂鱼:泥鳅、小鲫瓜子、嘎牙子,里边还混着不少红肚皮的哈什蚂子,还有一小坛农家酱。令我惊诧的是一个大大的鱼蓄笼里面用马草隔着,竟然装着三百多个鸡蛋!丈夫说,是伯母听说我有孕,怕冬天生孩子没有鸡蛋吃,顶着寒风,挎着小筐走街窜屯儿,一家三五个,一家五六个,挨家集来的!看着这些东西,我不禁热泪盈眶,有娘家人的关爱真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