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我们父辈足迹

悠闲人

<p class="ql-block">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又一年。疫情解封后,2023年1月11日——14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老战士后代黄业之女黄茵茵、陈中夫之女陈子星、戴耀之女戴健萍、陆一清之子陆耀国、陈遐瓒之女陈英游、刘南文之子刘小群6人自发组织,从广州、深圳两路出发冒着寒冷、绵绵阴雨,再次走进始兴、南雄、江西大余粤赣革命老区,历经四天,行驶约1000公里,追寻父辈革命战斗的足迹。在当地县、镇政府的支持下,参观了近二年新建红色展览馆:始兴——《东纵、珠纵北挺迎接359旅南下与始兴风度大队会师旧址》、《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军事会议旧址》等;南雄——《南雄市博物馆》、江西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走访东纵、边纵、五岭地委遗迹遗址和当年曾经支持革命的村民,捐赠父辈书籍和照片。为完善和丰富红色展馆内容,我们还向当地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及修改建议,一起相互交流,为弘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履行我们后代应尽的光荣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我们出发当天,阴雨潇潇,薄雾笼罩,老天有点不争气,但我们寻找革命前辈足迹的决心不变。</p> <p class="ql-block">1月11日中午我们一行人抵达始兴。</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在始兴县委大楼会议室,始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俊枫、志史办主任邓仁全、宣传部副部长张泳等人和专程从韶关来始兴的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邓培雄副主任,黄乐科长,刘溶副科长,会同在始兴,召开东江纵队革命后代黄茵茵、陈子星、戴健萍、陆耀国、陈英游、刘小群、王志勇来访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始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俊枫介绍了始兴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近年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情况,并表示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推动始兴高质量发展。原东江纵队第五支队政委、原北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黄业之女黄茵茵代表东江纵队后人发言,并向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始兴县赠送父辈的书籍和《建国初期在粤北地区工作在穗的同志留影》照片,与会人员还围绕东江纵队在始兴挖堀红色遗址和传承红色精神等进行深入交流。</p> <p class="ql-block">赠送革命前辈1990年《建国初期在粤北地区工作在穗的同志留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起:1杨重华、3黄靖宇、4江伯良、5陈培兴、6钟俊贤、7汤光礼、8金阳、9周明、10邓秀芳、11黄业、12梁威林、13云广英、14李学先、15伍晋南、16何俊才、17郑星燕、18陈瑛、19李祥麟、20许文明、21张建勋、22周凯、23林奕龙、24胡灼华</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1包汉驹、2杨健、3佟玉文、4孟丽茹、5秦峰、6冯绍仪、7刁慧文、9朱继良、17苏群、20杨景成、21李家琳、22卢光、23胡军、24刘素然、25梁淑如</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1孙力敏、2何坚、3李春环、5黄渡江、7刘立行、8罗发、10陈奋、11胡明、12单德成、13殷连城、14陈彝富、16陈遐瓒、17张普、18陈庄</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左起:2黄孟沾、4林振庚、6廖冰、8杨纯、10周才平、11郑大东、右2李培、右1陈湘</p><p class="ql-block">第五排左起:3蔡思义、4梁木、7尹超莹、8杨松、9陈仁畿、13杨钦曼、</p><p class="ql-block">第5排右起:3黄英、5张若子、6杨健、10黄漫江、11陈因、12李馨</p><p class="ql-block">最后排左起:1蔡慧、3陈官渡、4陈克、6钟基年、9何远赤、10莫德炜、11张青、12邝哲民、13丘虹、14潘析、15王济平、16莊益民、18吴克、19冯平、21李彦富、23袁德峰、24郑容、25张惠、26刘碧、27王雪珍、29吴镜明、32朱嫦妹</p><p class="ql-block">注:没有注明序号的姓名不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后我们前往隘子镇《风度学校》</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6日,根据广东区党委和东纵司令部的指示,领导北上部队粤北指挥部成立。指挥部由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负责。同时成立了粤北党政军委员会,实行统一指挥,领导粤北各县地下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6日,粤北指挥部率东纵北上部队越过翁源西部的天平架山,到达始兴县清化地区的隘子,与始兴风度抗日自卫大队会合。</p> <p class="ql-block">始兴县隘子镇风度学校《风度革命历史陈列馆》,也是东江纵队北挺迎接359旅南下,历经长途跋涉,到达始兴隘子与始兴风度大队会师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镇有关领导与北二支后代在风度红色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2日走进始兴澄江铁寨村……</p> <p class="ql-block">从始兴县城开往始兴澄江镇约70多公里,进入铁寨村,山路十八弯蜿蜒崎岖,一路上被绵绵的雨帘遮挡着我们车的前挡风玻璃……</p> <p class="ql-block">始兴澄江镇铁寨村,是始兴的革命老区,游击队主要根据地之一。1945年铁寨小学是地下党的一个交通站,当年始兴中共地下党员莫世延、刘绍武等人在铁寨小学以教师的身份做掩护,秘密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协助"粤北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8日,粤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杨康华向中共中央报告:“我部已在北山初步展开,西北支队、北江支队、三大队(即独立第三大队)抵始兴。我部虽然经挫折,被顽军一八七师、一六0师一部进攻,但坚执行中央及东区党委决定,努力开创赣粤边”。中央于11月9日复电“你们战胜顽军进攻,在粤北站住了脚,甚慰。”始兴成为了开展粤北革命斗争重要的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 当年粤北指挥部负责人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曾在澄江镇铁寨村这座祠堂召开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林锵云 王作尧 杨康华</p><p class="ql-block"> 为了对付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剿”和准备开辟五岭革命根据地,1945年11月,粤北指挥部负责人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在澄江的铁寨村祠堂召开军事会议,将部队作了调整,分地区负责开展五岭地区的人民武装斗争。</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在始兴澄江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原始兴史志办主任单小红知道我们后代来到始兴,已退休的单主任专程从韶关赶来始兴,陪同我们到澄江参观旧址并讲解前辈的战斗经历,让我们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始兴风度大队领导人:吴新民、邓文礼、陈培兴、吴伯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澄江铁寨村,我们冒着淅浙沥沥的雨水,马不停蹄又赶往澄江四村另一个红色展馆__《东江纵队粤北革命活动史实展》</p> <p class="ql-block">参观《东江纵队粤北革命活动史实展》</p> <p class="ql-block">东纵粤北指挥部驻扎的围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围屋建造在澄江四村深山密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东纵粤北指挥部的军事会议就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他们曾经住过的寝室。</p> <p class="ql-block">围屋房主给他们做饭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围屋的后院,为防备有敌人搜山,准备撤退的后门,后门外是一座茅封草长,荒无人烟的原始深山密林,至今还保留原状。</p> <p class="ql-block">围屋的前院。</p> <p class="ql-block">围屋的门前。</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支持东纵粤北指挥部,提供开会和吃住围屋主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围屋主的孙子讲述,围屋主姓张,围屋有前院和后院,二层楼围屋共有四、五十间房。1945年东纵北上部队进入始兴澄江,东纵粤北指挥部驻扎在四村。他爷爷将此围屋提供东纵粤北指挥部的同志吃住,在召开军事会议时,爷爷和当地老乡会在围屋前200米路边为他们站岗放哨,有敌情及时通知东纵指挥部人员撤退。</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完《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军事会议旧址实地展馆》后,又赶往红色苏区——南雄</p> <p class="ql-block">  1月13曰上午我们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耀轩,市革命先辈后代工委执行主任、市老促会会长涂运发等人座谈会,缅怀革命先辈,庚续先辈革命精神,进入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在南雄老促会偶遇了广东省老促会伍依丽(广东省老促会副秘书长、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晋南之女)、张保成(广州东江纵队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省老促会理事)向南雄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耀轩赠送《丰碑——广东省革命老区图文录》一书。</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上,伍依丽、黄茵茵、陈子星、戴健萍及原南雄县委书记曾昭秀之孙曾海香,原南雄县委书记彭显模之孙彭经亮,原南雄县委书记陈召南之孙陈继南,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钟蛟蟠之曾孙女钟燕燕,以及南雄市革命后代、史志办主任黄树材,依次作了发言,回顾了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讲述革命先辈给予后辈成长的引导和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南雄市老促会会长涂运发在座谈会上详细讲述了南雄市在弘扬革命精神、为革命前辈的后代们工作方面所做出成绩和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南雄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耀轩向我们赠送《苏区南雄红色人物》《红色南雄•苏区新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与南雄、广东省老促会有关人员大合照</p> <p class="ql-block">会后我们参观南雄市博物馆,博物馆博的正门,从远处眺望,这座造型独特的博物馆,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雄伟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南雄在新建的博物馆内打造红色历史陈列展厅,生动展示了当地革命历史,让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南雄市博物馆红色区,让我们再次回顾南雄革命历史,了解英烈事迹,追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p> <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广东南雄革命历史陈列》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雄人民的革命历史为主线,分为星火南雄、苏区南雄、浴血油山、抗日救亡、解放南雄、砥砺奋进六个篇章,展示南雄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3日,留下隐蔽的五岭部分领导:黄业、刘建华、叶昌、邓文礼、吴伯仲</p> <p class="ql-block">戴耀、陈中夫、金阳、欧阳汝森</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里黄茵茵、陈子星、戴健萍看到父亲照片和她们捐赠遗物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并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黄茵茵、黄千山捐赠父亲诗词“赠五岭战友”和军大衣。</p> <p class="ql-block">陈子星、戴健萍捐赠父亲生前资料和勋章。</p> <p class="ql-block">五岭地委主要领导,晚年他们相聚在曾经战斗过南雄。</p><p class="ql-block">左张华、中黄业、右刘建华</p> <p class="ql-block">陈子星:指认《南雄女子小学师生合影》照片中的妈妈、两位姨妈以及其他阿姨们。1946年的南雄女子小学已成立党支部并成为地下党的交通站。校长李宏华、教导主任李宏文以及部分党员教师:胡军、赵菁、李洁、林修、王湜、潘濂等。</p> <p class="ql-block">1月13日下午,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我们和广东省、南雄老促会有关人员一行人从南雄向江西大余出发。</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进入江西大余,老天像有灵似的,天空出现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迎接远方的来客……</p> <p class="ql-block">热情好客的江西大余老表,早早在高速公路口等候,为我们引路。</p> <p class="ql-block">江西大余《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位于大余县黄龙镇丫山脚下,这座纪念馆,追忆那段艰苦岁月,探寻红军不屈不挠的血性密码。</p> <p class="ql-block">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大部分从北二支分出)曾广志之子曾康、曾云,肖廷翔之子肖子民从江西赣州到大余,与大余的章亮之子章洪涛相约参加寻找父辈足迹,为了能和我们会合相聚,提前一个多小到达《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馆前等候。</p> <p class="ql-block">后代们在大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中华,原大余县人大副主任刘志龙,大余县宣传部副部长黄学文,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馆长赵如的陪同下,共同来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踏入纪念馆陈列展厅,见到了一位11岁左右红领巾讲解员,她利用周末和假期对参观者生动讲述当年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体现江西大余政府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里看到老红军、原北二支副司令员刘建华的图片(图片右一)让我们有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参观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肖子民、戴健萍、叶常青、李君祥、陆耀国、赵如,陈英游、伍依丽、黄茵茵、黄中华、涂运发、刘志龙、陈子星、刘小群、曾康、曾云、章洪涛、张保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3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宾主双方一起举行了简短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上,大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中华对粤赣湘边纵队后代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你们的父辈在大余战斗与生活过,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青春,他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希望以此为桥梁,共同将他们这一辈在大余的战斗往事发掘好,宣传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生死斗争,为建立红色政权而无私付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大余县人大副主任刘志龙深情回忆自己幼年时,父母为掩护粤赣湘边纵队游击队员而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士兵殴打,就连当时只有一岁多的自己也被殴打,最后房子都被反动派烧掉。游击队员此时就躲在山上,但敌众我寡,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士兵的暴行而不能挺身而出。全国解放后,当年游击队的政委特意送来了300元,帮助自己家里重新修建了房屋。</p> <p class="ql-block">革命后代的代表黄茵茵向大余县委、县政府对我们此行的接待表示了感谢,她说自己的父亲与在座“红二代”的父辈都曾经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现在我们来找寻他们战斗过的足迹,回想父亲的战斗往事,更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祖国正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同时也想将父辈在老区开展三年游击战争的往事记录著书,让更多的年轻人都了解这段宝贵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其他后代们也简短地介绍了一下父辈与自己。大家畅所欲言现场气氛非常热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14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 粤赣湘边纵队后代一行在刘志龙副主任,黄学文副部长,县党校副校长朱常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位于粤赣交界处的吉村镇民主村帽子峰大山中,寻找父辈曾经在此隐蔽时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余帽子峰的北面地处大余县的吉村镇,一条羊肠小道,道路泥泞,崎岖不平,两旁山林茂密,曲径通幽处。短短几公里路程,颠颠簸簸行驶了约30分钟。据村领导说,得知我们后代今天要来寻访,前一天专门组织村民用推土车整平了道路,要不然我们车开不进去。</p> <p class="ql-block">下车时,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中共五岭工委驻地遗址》纪念碑,令我们非常激动。</p> <p class="ql-block">碑文显示:</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六月,广东东江纵队北撤烟台。为防备内战再起,粤北指挥部留下二百多人,由黄业、刘建华、陈中夫组成五岭工委:(代号“山海关”),在赣粤湘边深山密林中分六个点进行隐蔽。其中,五岭工委隐蔽于大余帽子峰右坑,组织部队开展政治、军事和文化学习。七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九月,工委在帽子峰召开各隐蔽点负责人会议,决定结束隐蔽生活,恢复武装斗争,配合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共大余县委</p><p class="ql-block"> 大余县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这一座高耸入云的深山老林脚下,昂望大山上空,重重叠叠阴森山林,枝丫交错,这就是原五岭(临时)工委所在地帽子峰,帽子峰北面是江西大余,南面是广东南雄。</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让我们遥想当年我们的父辈隐蔽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要吃没吃,要穿没穿,战士在密林里钻来钻去,饿了采摘山笋、野菇、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泉水,敌人还会经常进山搜捕。他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让我们有今天美满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小群(父刘南文):最后一站江西大余,我们来到了父辈们一辈子话题都离不开的帽子峰,峰山下清澈的溪水,林中沁心的气息,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让我们有生以来最近最近的贴近了父辈们魂牵梦绕的“山海关”之情!</p> <p class="ql-block">县党校副校长朱常向后代详细地讲述这段历史,以及坚守在帽子峰的游击队一些战斗往事和当地老乡支持游击队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共五岭工委主要成员黄业、刘建华、陈中夫等率领警卫队、手枪队和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等80余人,隐蔽在大余帽子峰右坑,代号为“山海关”。这个隐蔽点主要依靠游仙乡右坑贩香菇的老人黄广和下塘村的四五户基本群众以及南雄珠玑乡中洞村的几户基本群众提供给养和收集情报。游仙圩一月九圩,黄广都要去圩上为隐蔽部队采购粮食和日用品。他常约隐蔽部队的江崽、曾崽和吴崽等几个青年人一同赶圩,在离游仙圩2里路的地方就分手各走各的,回来时就在大坪头合群。黄广为了更好的掩护游击队员,他就对游击队员讲“你们如果遇到敌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跟随我种香菇的,而在山上搭建的茅棚就是你们的菇棚”。有一次国民党军搜山,眼看马上就要搜到了游击队员住的茅棚,此时黄广看到后,马上冲进茅棚内,大声呵斥游击队员“你们还不去给我干活,快点去摘香菇”,同时将竹篓递给游击队员并推他们上山。国民党军误以为真,让游击队员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黄广是一个贩香菇的生意人,在红军油山三年游击战时期就帮助红军,"山海关"来到帽子峰后他又继续帮助后三年的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隐蔽机关。</p> <p class="ql-block">大余县党校副校长朱常</p> <p class="ql-block">后代们在纪念碑前合影。</p><p class="ql-block">此行的后代中,有6位的父母亲是中山大学的学生,黄茵茵母亲陈茵(东纵)、陈英游父亲陈遐瓒、刘小群父亲刘南文、曾康、曾云父亲曾广志、肖子民父亲肖廷翔、章洪涛父亲章亮,在革命最需要时,弃笔从戎,不惧艰险,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陈子星触摸到父亲陈中夫的名字,心情非常激动,她仿佛在这片深山老林当中看到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黄茵茵(黄业之女):这次江西大余之行,让我们重走父辈的战斗足迹,和我们北二支在江西的兄弟们欢聚一堂,非常高兴!今天第一次寻访父辈在大余的足迹,在大余山深山见到五岭临时工委的纪念碑,看到真的感到父亲的身影就在眼前!心潮彭拜,思绪万千!我们又挖掘到父辈们的宝贵的历史资料,收获满满!我们父辈没想到,七十多年后我们后代们聚在一起,缅怀他们,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戴健萍(戴耀之女):这次江西大余之行收获很多,意外的是能去到当年“山海关”各位前辈战斗的地方,也让我明白了当年我父亲在南雄帽子峰的芳坑隐蔽时,为什么人员由43位增加到44位(不同资料对人数的说法有异),原来是因后来有陈中夫伯伯的加入。这让史料更加准确。 </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3日,黄业、刘建华、陈中夫率80余武装人员进入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的帽子峰原始森林一带隐蔽。并成立五岭地区临时工委(代号"山海关"),书记黄业,委员刘建华、陈中夫。这支隐蔽队伍因人员多,目标大,粮食供应困难,为了让部队安全度过敌人搜山。1946年8月临时工委决定一分为三,陈中夫、戴耀带领42名武装人员,去了南雄芳坑一带隐蔽。1946年9月上旬,中共五岭临时工委召开“帽子峰会议”,各隐蔽点的队伍伺机出山。戴耀队打出“雄庾信人民义勇大队”的旗号,以南雄的油山为基础,向大塘、邓坊、乌迳等平原地区进军,从山区伸出平原。1946年10月戴耀队首战邓坊告捷,给了乡自卫队以致命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后代与当地有关人员合照</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大余县城时,一行人还特意来到了吉村镇民主村看望了当年帮助游击队的村民刘宪章后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帮助游击队的刘宪章老人与爱人许英的遗像</p> <p class="ql-block">当年黄业、刘建华下山执行任务时,途径此村,曾经在刘老表家吃过饭。黄茵茵代表全体后代向他的父母当时在帽子峰给予打游击的父辈无私的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黄茵茵、陈子星与刘宪章的后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当天中午,黄茵茵将自己父亲所撰写的关于游击队的战斗往事丛书分别赠给大余县有关同志与赣南支队的后代兄弟们,以作惠存和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温革命历史,</p><p class="ql-block"> 致敬革命前辈!</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辈在始兴《五岭武装斗争史协作座谈会》合照</p><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陆一清、邓文畴、李凌冰、陈培兴、吴伯仲、陈遐瓒、张朝贤、蔡森林、黄业、张华、袁鉴文、金阳、涂锡鹏、戴耀、杨文挺、陈子杨、叶昌</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何祥、张艺、曾宪瑚、田章、胡灵光、骆雁秋、莫巩、涤大仁、陈仲舒、李子德、李方、张定、邝哲民、凌海洋、陈伦先、谢章超</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陈方畴、莫明、李世权、蔡宪銮、李循作、谭其亮、刘照武、刘大化、陈明、李培、麦雅贞、张励、刘碧</p><p class="ql-block">四排左起:刘希孟、张友志、何大鹏、熊玉华、周祈轼、吴灿、赵崇武、鱼有庆、邹洪光、唐克文、林鹤楼、曹祖和、陈继兴、马旅</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辈在南雄油山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1袁鉴文、2黄业、3张华、5陈遐瓒</p><p class="ql-block">二排右起1陆一清、2叶昌、3陈子扬、4陈明、5张朝贤</p><p class="ql-block">三排右起1邝哲民、2刘碧、3李培、4金阳、5骆雁秋</p><p class="ql-block">四排右起2沈会峰、3胡灵光</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辈:黄业、张华、金阳、陈子杨、邓文畴等人与赣南支队老战友在大余留照</p> <p class="ql-block">革命前辈在赣州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李方、2董书缨、4张定、5陈遐瓒、6吴伯仲、7叶昌、8刘建华、9张华、10袁鉴文、11陆一清、12张励、13赵学光、16麦雅贞</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1彭英姣、3容桂珍、5谢永华、6徐德明、9凌浪、14赖肇成、15钟炳南、16董光明、18董世臣、20叶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4黄玉井、7庄诗椿、8曾迪能、9肖廷翔、10曾广志、11汪德明、12王演端、15章亮、16张捷、17王鹏飞</p><p class="ql-block">摄于1981年5月30日赣南宾馆(赣州老交际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的前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依靠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和“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大无畏精神。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值青春年华,却义无反顾地为了远大理想慷慨捐躯、舍生取义。</p> <p class="ql-block"> 这次粤赣始兴、南雄、大余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满满,又是一次对革命父辈们深入了解和学习教育的机会。一座座红色展馆、遗址的场景氛围很具有感染力,一个个军民鱼水情生动的故事,撼动着我们的心灵,革命前辈的精神让我们震撼和感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永远不会忘记,永远都会铭记,永远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