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枪”记~~狼赶着羊来了

然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诡异的“混阳”</b></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6号(周二)社区工作人员微信告知我前天(12月4号、周日)我和太太的十人核酸混检有阳性病例。下午上门送上两套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告知如果阴性就没事了,若是阳性就要查单人单管核酸,若核酸阳性者就要送往方仓医院。</p><p class="ql-block">我当即表示万一阳了我也绝不去方仓医院凑热闹,一者我们目前无任何不适,二者我认为居家隔离更科学更合理,再者我们学医的也有条件自我观察把握病情,更况我们就居住在医院内若真有需要较之方仓医院送诊更方便快捷。</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俩新冠核酸抗原检测均为阴性,一场令人恐惧的虚惊。</p><p class="ql-block">随后我查看了这前后几天我们核酸混检的结果,因为我每天都要上报核酸检测结果给科室,所以数月来一直坚持做核酸检测,结果也都是阴性太太也是如此,包括12月6日核酸混检结果显示我们俩也是阴性。咋同一天同一管采样同一家报告的结果会先阴后又阳呢?难道里面藏着一个会七十二变的孙猴子?无法理解甚是诡异。</p><p class="ql-block">或许我们每次核酸采样送检仅仅是随机抽查?所谓的阴性结果都是胡咧咧的?我们12月4号的当天的核酸检测结果和前后几天核酸检测的电子报告都一样是阴性的,咋突然又说混检阳了呢?是不是有点儿戏呀?怎么想都不明白,针对核酸检测乱相我们应该有理由多提几个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唉,实在是令人头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12月7日开始不再做核酸</span>混检了,有点瘆人。与科主任沟通我每天必报的核酸检测结果也就不再报了,反正现在呆在家里不坐诊哪也不去。</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狼赶着羊来了</b></p><p class="ql-block">继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二十条”后,2022年12月7日又发布了“新十条”,全面放开势在必行。原来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必然被层层减码所代替,这真是一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p><p class="ql-block">“新十条”公布实施后网上说估计在未来一到三个月内会有一波感染高峰,据报国外的经验也的确如此。太太说就趁着这两天还算相对安全,咱们跑跑菜市场多备点吃的。</p><p class="ql-block">12月7日当天买了猪肉和藕做了不少藕夹,还买了条5斤重的草鱼炸鱼块;次日(12月8日)又去买了个羊后腿,两斤牛肉和香菜包饺子,顺便烧了一大锅带骨羊肉,这是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这两天吃的还真是买了不老少,大包小提的每次回家都是一身汗,我们这个年龄冬天塌汗可不是什么好事。尤其12月8日中午午休不知何故又着凉了,一觉醒来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少许干咳。到了晩上出现轻度畏寒,肯定是发热了,懒得查体温,专家们说不就是个“大号流感么”,也就没有当回事。</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12月9日,染疾第二天)体温37.8度,中午38.2度,晚上39.1度,身体尚可耐受没有服用退烧药。咽喉部、鼻咽部疼痛明显,鼻塞、乏力,全身酸痛,很难受。</p><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在“新十条”公布次日咱就被狼赶进了羊圈,严防死守三年的“狼”是真的来了,咱也瞬间“羊”了,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p><p class="ql-block">从发病第二天(9号)和第三天(10号)整整昏睡了两天,10号早上体温38.4度,中午38.7度,晚上37.8度,整体感觉比9号稍强一些,不过咽喉部、鼻咽部肿痛更明显了,主观感受比流感更难受。咳的痰粘稠变黄带有血丝少许,应该是合并细菌感染了。</p><p class="ql-block">我七十年代年上山下乡冬天在水利工地上因条件艰苦,有时也是懒图省事就在村子水塘里洗脸洗脚,反正年轻气盛也冻不着。从此养成了一年四季都是用凉水洗脸冲脚的习惯,直至今日也未改变。也正是得益于这个习惯我这么多年来几乎不感冒,即使疲劳着凉后最多也就是鼻咽部发炎,发热仅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有过一次,体温也高达39度,但像没事一样。但凡一旦出现鼻咽炎随之而来的就是合并细菌感染,于我而言从不爽约。</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系我发病第四天。感觉好多了,也不发热了。到了发病第五、六天(12号、13号)无论是午休还是晚上鼻塞、流涕加重,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水泥封鼻”吧?一晚上使用过期的呋麻滴鼻剂三、四次,也挺管用。咳嗽也更频一些,身体仍然是虚软乏力。</p><p class="ql-block">这个病很怪对睡眠干扰很大,入眠难深眠更难。发病第六天午休时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先转辗到主卧阳台躺椅上晒太阳小睡一会儿,被微风唤醒,丝丝凉意不爽;又转辗到客厅沙发上小憩,最后又再次折腾到床上午休,倒来倒去还真比在床上睡得好些。</p><p class="ql-block">起病第六天我咽喉部、鼻咽部疼痛消失了,有异物感。刺激性干咳这两天较重,腹肋部疼痛明显,痰清、流涕,体力不佳。睡眠质量更差,只得借助于安定了,不知是睡多了呢还是这个病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4日,染疾第七天。我午休时再次出现了轻度的畏寒,无咽痛,无全身酸痛,干咳痰清,量少。下午3:30体温37.7度。分析一下与昨天中午在阳台躺椅上睡着后着凉相关,尽管当时太阳很温暖但有微风,当时小睡一会儿就感觉有一些小冷。也与昨天出门去科室领取医院配给的感冒、退烧药时衣服穿少了点有些关系,这个时候体虚的确不能着凉。</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5日,染疾第八天。又不烧了,我下午主要是头晕,这个老毛病与此次新冠感染有关吗?不能确定。刺激性干咳没有丝毫减轻,咳嗽时胸腹部肌肉疼痛明显,无胸闷气短。</p><p class="ql-block">食欲仍一般,尤其是酷爱吃甜食的恶习好像一夜之间就戒掉了,现在对甜食也没有多少兴趣了。此前尤其是晚上不吃点甜食就难以入眠,有时晚上失眠了起来再吃点甜点就可安静入睡,比安定还管用。但愿以后能彻底戒掉就好了,所以我告知太太不要总是习惯性的问还要不要买甜品,千万别把它又勾回来了!</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8日,染疾第十一天。刺激性干咳仍然不停,乏力。今天中午不知何故特别想吃居家附近那家的牛肉面,这家店原本味道蛮好的,可这次他家配制的牛肉和卤水咸死了,老板给添加了几勺鸡汤也没用。现在看来真是满大街都是“羊”,估计老板也不例外,调不准味了,尽管扫兴但也能理解。</p><p class="ql-block">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味觉丧失这已是普遍的共识。但我们一家人先后染疾后表现的是味觉迟钝不敏感,而且这个症状在潜伏期就存在了。前面说过我们12月7号炸藕夹8号包饺子,当时都是我偿定的咸淡,现在康复后吃起来明显感觉咸了。更搞笑的是在染疾期间炕藕夹时还要洒些梅花盐才可口,显然是味觉出问题了,而且是在潜伏期就表现出来了,怪怪的。</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0日我们一家三口基本都阳康了,惟有刺激性干咳死缠烂打的烦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体力恢复仍需时日。平日在家做卫生可一气呵成,现在中午拖主卧,然后休息到晚上再拖次卧,其它的房间和客厅就无力打扫了</span>。我俩上午开始试图恢复散步,走了一个小时三千多米没有任何不适,只是不敢走太快。平时一小时可走六千米以上。我想这一个月内随意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暂不恢复慢跑,急不得。</p><p class="ql-block">为了增加免疫力我们现在也不控制饮食了,加强营养多喝水保证睡眠好好休养是重中之重,奇怪的是我们俩人的体重居然无增减。</p><p class="ql-block">行笔于此,我应该是顺利阳康了,可一波尚平一波又起。我于12月21日也就是我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两周,右眼结膜出现充血红肿,搔痒,分泌物增多并眼眶疼痛,以右眼外侧眼角部为甚,当时并未在意。到了23日右眼角痒痛,有点像以前感染单纯疱疹的感觉。24日更明显,分泌物粘稠泛黄,睁闭眼时局部痒痛加重,不畏光,但睁闭眼无障碍,也无视力障碍,不烧。2022年12月27日将双眼拍照转给我院眼科主任看后考虑病毒性结膜炎,建议在裂隙灯下检查一下角膜有无侵及。</p><p class="ql-block">28号上午请我院眼科老主任看诊,这也是染疾以来首次到医院门诊凑热闹。裂隙灯下双眼角膜没问题,这就基本放心了。右结膜充血、滤泡性病变更明显,诊断为双眼病毒性结膜炎。认为单纯疱疹性病变不像,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更大。</p><p class="ql-block">问题是我若是经过眼部感染新冠,那首当其冲的眼部当时怎么没感染呢?这似乎是个常识问题。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今年1月2号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新冠病毒很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它除了可通过眼结膜、角膜直接感染眼组织外;另一方面它尚可通过毒血症将病毒传播到全身各个组织。他说在新冠病毒感染后15天到2个月最容易发生眼部感染。所以我教科书式的又中“一枪”,好在角膜、视神经未被波及无大碍。</p><p class="ql-block">至于为什么我的右眼结膜炎明显比左眼严重?我想平日里我的右眼健康状况的确不及左眼,新冠病毒喜欢捏软柿子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经抗病毒抗菌治疗后我的眼疾目前已愈好,前前后后又是两周。持续存在一个多月的刺激性干咳也有所减轻,体力恢复也渐进增强,阳康后到完全恢复健康估计还得有个过程,至于有没有后遗症也只有时间去认证了。</p><p class="ql-block">在我染疾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一家三口都先后“中枪”了,我太太是12月10号被我传染的,儿子另住是12月12日感染新冠。我和太太12月14日下午5点抗原检测均为阳性,只是太太的是T深C浅,应该提示是弱阳性吧。儿子12月15日新冠病毒抗原检测也是阳性,与我的一样两道红线都是扛扛的,载毒量满满的!</p><p class="ql-block">一家三口的症状大同小异,我的症状重一些,太太有恶心欲吐,纳差的消化道症状,但不泻。治疗因地制宜对症处理,家里有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医院就不去凑热闹了,更况门诊相关的药都已断货。</p><p class="ql-block">莲花清瘟颗粒用了三天就无储备了;止咳化痰的药只有两瓶复方甘草合剂就急,过期的密炼川贝枇杷膏后来我也“浅尝辄止”的用了一瓶,聊以自慰吧;咽喉部合并细菌感染用了点消炎药。</p><p class="ql-block">儿子12月26日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转阴,我俩懒得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应该也转阴了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扛得住扛不住都得扛</b></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在放开初始染疾,我们对奥密克戎的认识也是局限于放开前专家、院士们的说道,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万一感染了也就小菜一碟吧。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没有把它当一回事。我甚至愚蠢的以为有化疗、放疗经历的太太被传染后或许尚可获得一些特异性免疫力让坏事能够变成好事,所以在我染疾后彼此之间未采取任何隔离措施。我们染疾后心态是超级的好,不像现在的病人那么紧张,因为我们相信政府,崇拜权威,对大专家、院士更是坚信不疑。</p><p class="ql-block">可现实总是客观的,有时很骨感有时一地鸡毛有时让你欲哭无泪。总之,你无法掩饰它的残酷和真实,更无力逃避惟有面对,尽管你有一万个不愿意。</p><p class="ql-block">试想若要是放在现在太太感染新冠我们会有多么恐惧!看来专家们的误导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让我们病了尚有一个愚昧安定、盲从豁达的心态。我太太染疾后能顺利阳康或许就是得益于此吧?当医生的都知道良好的心态是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p><p class="ql-block">我并没有责怪专家们的意思,我们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应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认知上出现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尚不成熟的观点过于自信,急功近利就容易产生误导,甚至出现自我否定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最终被打脸失去公信力得不偿失。做学问还是要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才好,哗众取宠的浮名浮利要不得。</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7日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历程中应该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死水微澜”与之后“海啸”般的汹湧澎拜在人类抗疫史上估计也是空前绝后的。怎么也想不到想不明白在三周左右的时间里14亿之重的国人以极高比例的感染率让我们瞠目结舌,专家、院士更是威信扫地。</p><p class="ql-block">“奥密克戎先生”着实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专家、学者、官员和民众无一例外。其传染性超级强大,致病性也毫不示弱,对老年人更是极不友好。即便是不少青壮年病了也是相当的煎熬,至于有没有后遗症还真不能过早的下结论。</p><p class="ql-block">所谓它不“嗜肺”的论调早已成为了一个调侃专家的笑话了。值得庆幸的是它的重症和死亡率较之原始株的确低了许多。问题是其原始株的传染性远不及它强大,结果呢此波“海啸”般感染,大面积的“中枪”,重症和死亡的人实在也不老少,且以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首当其冲。</p><p class="ql-block">看问题的确不能仅看一点一面,致病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原始株较之奥密克戎其实更好防控一些,尽管重症和死亡率高。但相对于防不胜防,多变而又擅长免疫逃逸的奥密克戎而言,其大面积的感染就意味着其总体重症和死亡人数就未必比原始毒株的少。大概率的讲绝对数应该更多,至少我们小区和周边的情况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小区我的前辈、老师们居住的那栋军休楼有60户人家,年龄大都在80岁上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平日散步时常碰面们打招呼老主任老前辈一口气就走了5个,还有的仍挣扎在生死线上。很意外也很揪心,无法接受。三年前同样是这栋楼因新冠感染故去仅一位老主任。</p><p class="ql-block">医院的高年高级知识分子老专家老主任如此,那么那些普通老百姓呢?不敢想也不愿想但又不能不想!这一波疫情对老年人威胁太大,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可谓惨烈、不堪,较之三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p><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们是被一无所知的新冠病毒偷袭打了个措手不及,首当其冲的武汉哀鸿遍野,随后绝地反击可圈可点。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咋又被打了三年交道的“顽敌”整得惊慌失措呢?到底是我们愚蠢还是奥密克戎太狡猾?</p><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们尚可举全国之力驰援武汉,今天呢各地自顾不暇。面对潮水般的病人和“急、难、险、重”患者,各家医院不得已打通全院专科璧垒,全力以赴应收尽收。各科医生通过短暂的培训后也都挂上听诊器奔赴抗疫战场,边干边学齐上阵。网上调侃“骨科大夫看新冠”足以说明专科医生之短缺和病人之众多。所以我们真要感谢全国一千四百多万医护人员的饱和式的担当,还有善良隐忍的老百姓和正在受苦受难的病人,若没有他们共同的舍命担当真不知道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但我依然认为放开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只是时机的选择让人难以理解。我想若在2022年5、6月份开始着手渐进有序、有备放开或许会更好。这样就可避开隆冬季节性流感、普通感冒和新冠病毒的活跃、高发、重叠期,当然还有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这一类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在冬季也是最活跃、多发的。通常冬季对有心脑肺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也是最不友好最难熬的时期。加之又正值春运高峰期人员流动频繁且量超级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此时放开的确不明智难以理解。而对奥密克戎来说反到是兴风作浪的最佳时段,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常识问题,我实在是啰嗦了。</p><p class="ql-block">尽管那些满腹经纶的“砖家”们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完全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用心的推敲,连我们这些寒腹短识老百姓都一目了然,难道他们真的就不心虚吗?</p><p class="ql-block">事实胜于雄辩,岂能容忍前言不搭后语出尔反尔的狡辩!</p><p class="ql-block">至于为什么从坚决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瞬间转向突然彻底的放开,可谓众说纷云,我想或许就是网上所言是社会层面上的不得已不得不为之吧?否则怎么也不会选择隆冬时节突然放开吧?有些事真的很难用常理去说的明白,也许是我们站的高度和所处的角度有问题吧?也许在这难以名状的阵痛之后就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但愿吧!</p><p class="ql-block">这次放开后专家们所谓的“大号流感说”、“大号感冒说”,“感染后90%无症状说”的各种忽悠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TMD的不攻自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破记录的天量感染人数实在是太打脸了!什么“免疫负债”、“免疫老化”真的背不起这么超级大的“锅”,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深挖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吧?</p><p class="ql-block">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常识,实事求是的讲这次在刚刚放开的一段时间内真的是混乱不堪,老百姓如惊弓之鸟无所适从。天天喊着,急切盼着要解封的民众反而自己把自己主动的“囚禁”在家里不越雷池半步,多么的荒唐、滑稽。可这又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咱们什么都缺,缺统畴、缺管理,更缺实实在在的抗疫物质和病床。只要是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药都十分紧俏且全部断货。更奇葩的是“黄牛”手中却要什么就有什么,一盒降温退烧药居然可以炒得不可理喻的高,明目张胆的发“国难”财居然还没人管,真是斜门!</p><p class="ql-block">医护人员面对过去层层设防“一刀切”式的取消已被逼的退无可退,不得已又将三年前的二级防护再次着装,除妇产科病人外,其它所有入院病人都要做肺部CT筛查。可仍扛不住奥密戎超级强大的攻击力,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相继感染病倒,只得倡导轻伤不下火线,带阳坚守岗位,同时取消了周末休息。一切都由一线的医护人员拼命扛着,当然还有咱们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和病人。</p><p class="ql-block">唉,扛得住扛不住的都得扛着,即悲壮又无奈!</p><p class="ql-block">通常在一波感染的高潮过后就会面临着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死亡高峰。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医院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一床难求,重症病床更是稀缺的很。火葬场居然破天荒的也出现了“黄牛”党,真不知咋会这样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于这波疫情到底死了多少人?2023年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亚辉首次批露从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对此网上质疑声不断也有不少推测,众说纷云,我想客观真实的数据对逝者应是一个最基本的尊重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愿有关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数据会越来越客观、精准,这对抗疫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有益的。</span></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这波疫情总算是过去了,扛得住扛不住的也都经历了过来了,人们的心态有的渐进平和了有的彻底麻木了。普通的抗疫对症药品也没有那么紧缺了,国家医保局和辉瑞公司的谈判也谈崩了。但Paxlovi在今年3月31日之前医保仍可报销,但愿需要的病人都能在发病72小时内用得上,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抗击新冠病毒的救命药吧。也希望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广谱多价疫苗更快普及,也更安全有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于新冠病毒我想大概率是会与我们人类为邻了,而且目前来看还是一个惟恐天下不乱的恶邻,在国外它早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狂风巨浪,搞得鸡飞狗跳你死我活的。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类的又一个劫数,即来之则安之,严阵以待吧,天塌不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所以压根儿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风雨之后是彩虹,彩虹之后呢也还会有风雨,人生悲欢苦乐其实都是瞬间,周而复始无例外。关键是要学会承受懂得放下,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和淡然,这样一路走过来或许会少些烦恼多些轻松,走得也踏实安稳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