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島遊(7)走,我們去墾丁!(副本)

独立黄昏

<h3>大巴車從高雄出發,遂往下一個景點——墾丁國家公園駛去。墾丁我並不了解,在沒來台灣之前,我只知道寶島最有名的景點就是日月潭和阿里山了。據范大哥介紹,墾丁在台灣島最南端恆春半島的屏東縣,三面環海,它東臨太平洋,西靠台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墾丁的名字據說是清朝時期,從大陸來了一批壯丁到現在台灣最南部的這個地方開墾,這裡便被後人稱為“墾丁”,意為“開墾的壯丁”。後來墾丁成為國家公園,一個觀光勝地。墾丁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清澈,故而珊瑚生長極為繁盛。</h3> <h3>台灣的海很美,尤其是墾丁這裡的海最美。一路上看到藍天白雲,湛藍的海水,蜿蜒的海岸,嶙峋的岩石,還有星星點點的海浪,讓人著實心曠神怡。對於大海,或許在我們總有揮之不去的憧憬情結,說起大海,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起浪漫的景象。曾經有位詩人這樣說過,如果你愛她,你就帶她去看海。確實如此,這或許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吧!</h3> <h3>我們首先去的是墾丁的“帆船石”。我們在岸上就能見到海中一巨石,似艘即將起航的帆船,因而得名。該石高約18米,系舊期珊瑚礁石。站在海邊看看岸腳下好似“爛污泥”,走下去才知道都是硬邦邦的珊瑚礁石。</h3><h3>從側面看,帆船石極像一個長著大鼻子的外國人的頭像,因為台灣人對美國總統尼克松有些忌恨,所以也叫帆船石為“尼克松石”,當然這明顯有點牽強附會。</h3> <h3>帆船石不知道已經聳立在墾丁海岸多久了,當你走近觀望帆船石的時候,不禁會懷疑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為什麼會聳立在海邊。帆船石是漁船很好的海上地標,提醒在海上捕魚的漁船,小心墾丁海岸暗藏的礁石。這顆巨大的石頭也像極了一個厭倦人世的悲哀而走向大海的巨人,在最後一刻又放不下過往的一切,最後只留下碩大的頭顱聳立在海岸邊,靜靜看著每天的潮起與潮落。</h3> <h3>漫步在台灣最南端的海邊,冥冥中,我眼前的這片藍色大海不就是巴士海峽麼,海的那邊就是菲律賓,沐浴在最強的陽光下,我思緒萬千,燦爛的陽光撒落在平靜的海面,波光粼粼,一閃一閃的,仿佛一顆顆钻石漂浮在海面,如夢如幻,如癡如醉。陣陣海風掠過,吹過漆黑的岩石,掠過高聳的棕櫚樹,暖暖的,撲面而來。恍恍惚惚,我突然晃過神來,眼前的這一切,不就是夢中要尋找的台灣的絕美風景嗎?</h3> <h3>離開風帆石景點,我們來到墾丁公園的四大景觀之一的龍盤公園,這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灰岩台地,也因為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裂溝、渗穴、石灰岩洞等奇特的地形景觀。這裡說是景點,但完全是個開放性的場所。兩邊是一些樹植和草地,視野很開闊,越到山崖附近,那些草就變得淅淅瀝瀝的。感覺大自然真的很有魅力,它賦予了不同地方不一樣的景色。有些美得難以置信,有些平凡得沒有什麼特別,但正是這樣的美讓我對自然充滿了興趣,一次又一次踏上不同的土地,去感受豐富多彩的人文和畫面。</h3> <h3>我們下了車,發現像來到了大草原一樣,當然絕非像大陸新疆、內蒙古那樣可以在上面盡情翻滾的新綠鮮嫩的草原牧場,而是半人多高類似灌木叢的植被,倒也茂密。一大片的綠配以一大片的藍,加上無窮無盡的天空,絕對會讓你的壓力和煩惱盡消。穿過窄窄的草徑,我們徑直來到海邊陡峭的紅土崖壁上。左手側是曲折有致的迷人海岸,遠眺中總有些蛟龍蜷缩盤踞的感覺,也許這就是“龍盤公園”之名的起因吧。</h3> <h3>我們到來時,望著眼前的太平洋是如此的深邃浩瀚,感到很震撼。不遠的海面呈現出深淺不一的深藍,看那層層白浪咆哮襲來,不斷撞擊著海岸,這樣的一幅美妙畫卷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h3> <h3>或許這裡無遮無擋,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風口,狂烈的海風讓我們個個都像被架空似的,站也站不住,被狂風吹得東搖西晃好似喝醉了酒。為了安全,我們只好駐足片刻,匆匆拍了些照感受一下就悻悻離開海岸回到大巴車。據說這裡光污染現象極少,來這裡最特別的時間不是白天,而是當燈光盡滅時,這時世界就只剩下你和海平面上的月光,或是滿天星海、銀河!看著月亮在海平面移動著,看著斗轉星移,那是一種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感動,但可惜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h3> <h3>我們在龍盤公園停留不久,繼續沿太平洋海岸北上,前往恆春古鎮參觀。也許是在大陸看了太多的古鎮,認為恆春古鎮也會保留著不少的古跡,到了以後有些小失望,這裡就因為拍攝了轟動一時的《海角七號》這個文藝片而引起了一股旅遊熱潮,古鎮殘留著四座城門和一段經過修復的城墻,就這點而已,其它再也找不到古鎮的痕跡,我們周圍四處拍了些照片,看了一下指示牌的介紹,才知道恆春古鎮在台灣屬於保護的比較完整的一個古鎮。</h3><h3><br></h3> <h3>恆春古鎮原是排灣族同胞聚居的“瑯橋社”,取名“瑯嶠”,這裡從前遍佈蝴蝶蘭,“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公元1871年,琉球國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在歸途中遇到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儘12人生還回國。1874年(中國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稱琉球是日本屬邦,試圖吞併清朝藩屬國琉球國,就以此為藉口發動進攻台灣島的軍事行動,史稱“牡丹社事件”。這是日本政府自從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國外發動戰爭,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督辦軍務,到此巡視時,發現此地未設防,考慮到此地位於台灣島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四時如春,故取名“恆春”,並單獨設縣。清光緒元年(1875)開始動工修築恆春城,城墻周長,880丈,城基厚達2丈。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樓高1丈7尺,寬6丈9尺,城門上有砲台,城墻外有壕溝,是台灣唯一為了軍事防禦所建築的城池,也是台灣目前保留得最完整的古代城池。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指定為史跡加以保存,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恆春隸屬高雄州。台灣光復後,1946年設恆春鎮,現被列為二級古跡。百年來城墻多有損毀,現在以建築技巧上仿古老的工法和材料加以修復完成。除了北門外,其餘皆居交通要道,往鵝鑾鼻必出南門,由東門可通滿洲、佳樂水,往車城則走西門。</h3> <h3>我們興致勃勃地登上城樓,漫步其間,墻上雜草叢生,斑駁的紅磚頗有古意。站在墻頭,俯瞰古鎮,南台灣的風情盡收眼底。</h3><h3>夕陽下,我們結束了古鎮的遊覽。今夜將穿越一道崎嶇山路向台東進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