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芳:友谊地久天长

草根梨花

电影插曲 宋祖英 小提琴 黑鸭子 演奏会 葫芦丝 忽忘我 男女组合 萨克斯 民歌曲风 苏格兰民歌 西塞罗:友谊辅佐美德<br><br>◇郑继芳<br><br>古罗马是继古希腊之后西方文明的又一个源头。同样,与苏格拉底的死一样,西塞罗的死在西方的文化史上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br><br>公元前43年12月7日,当罗马人在广场的讲坛上看到示众的西塞罗的头颅和他的一只右手,不禁感到莫名的惊愕!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这个罗马的前任执政官,也是罗马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雄辩大师,为自己的共和主义理想作出了最后的牺牲。令人不解的是一个毕生为共和主义理想奋斗的政治家,最后竟是以“人民公敌”的名义被处死。当安东尼派出的杀手在福尔米亚西塞罗的庄园砍下他的头颅后,还奉命将其头颅与一只右手,钉在罗马他经常演讲的讲坛上。就是那颗曾经高昂的头颅发出过激动人心的声音为罗马的共和国辩解与呼号;而正是那只握笔的右手写下了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和一样雄辩滔滔的雄文。只有伟大的灵魂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西塞罗终其一生实践了自己的美德箴言:“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相信,唯有道德上的善和正当的行为才值得钦佩、企求或为之奋斗,他们不会屈从于任何人,任何激情或命运的突变。如果这个人经过如此的锻炼之后,不仅应当做伟大的、最有用的事情,而且应当做得极为努力和勤奋,甚至甘愿冒丧失生命和许多使生活过得有价值的物品的危险。”<br><br>事实证明,政治是险恶的,历史有如过眼烟云,唯有美德具有不朽的魅力。又过了许多年后,当奥古斯都大帝发现自己的孙子手里捧着一本西塞罗的书,于是拿过来读了很久,然后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孙子说:“他是一个语言大师,我的孩子。一个天才的大师,可他才是他的祖国真正的朋友。”<br><br>西塞罗的天才富有传奇色彩。据说他的出生异常顺利,没有给他母亲带来丝毫痛苦,守候在产床旁的接生婆甚至看到幽灵显形对她说:“这个孩子日后将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预言很快得到应验,从入学开始,西塞罗的聪颖和灵性在当地就出了名。一些孩子的家长也来学校旁听课程,以便一睹这个神童的丰采。西塞罗的家庭属于那种比较富裕而且又有教养的骑士阶层,他的父亲爱好文学,与当时一些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法学家过从甚密,结为好友,西塞罗自幼受到浸染与熏陶,并由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西塞罗二十多岁即开始涉足政坛,虽然出生于小康之家,但他们家族的财富并不足以让他获得竞选元老院议员的资格。而这时出生时的预言再次显灵了,这个名动一时的青年才子,获得了贵族之家千金小姐的青睐,结果一场“才子佳人”式的美满姻缘让西塞罗拥有了一大笔财产,他于是得以踏上“荣耀之路”步入政坛,正是凭借他广博的知识,雄奇的辩才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谋略,这个平民政治家平步青云,最后终于在42岁那年登上了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宝座——罗马执政官。<br><br>西塞罗步入罗马政坛时,正是恺撒与庞培的时代。他选择站在庞培及贵族元老院的一边,而与恺撒和人民对立,他说:“对于庞培,我愿意为他献出我的生命。不过,终极来说,我倾心所爱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共和国。”西塞罗所向往的共和国正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他说,“树木被伐倒可它的根还在,来年还会发芽生长。暴君被推翻,但是暴政还在。”他渴望建立和维护共和国,是因为他渴望结束暴政,实现共和主义。今天,人们依旧公认西塞罗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br><br>西塞罗经历了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代。罗马共和国的出现,标志着共和主义与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分道扬镳。尽管民主与共和都强调选举在产生统治者中的重要性,但两者仍然存在重大区别。民主的权力是多数人的权力,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共和则强调权力的公共代表性和公共服务性,即这种权力可能并非经所有的人同意产生,但却在道义上乃至法律上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也就是说,民主所要建立的是一个多数人统治的国家,而共和国要建立的则是中立、公平、公共的权力。西塞罗一生为共和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当罗马的共和制走到历史尽头时,这个曾有“国父”之称的政治家也因逃亡未遂而被害了。<br><br><br> 公元前46年,随着政局的剧烈动荡,凯撒已经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成为实际上的独裁者。共和派人物则在酝酿推翻凯撒的独裁统治,而西塞罗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推翻凯撒的实际活动。此时,他个人生活遭遇到的不幸与他对政局的失望交织在一起,他与妻子爆发激烈争吵最后以离婚告终;而第二次婚姻也是一次失败;随后,他的爱女图利娅也死去了,接连的惨剧让他备受打击,心灰意冷。为了医治心灵的创伤,西塞罗从现实政治活动转向哲学著述,他完全脱离政治事务,一心沉浸在哲学和历史的思考中,他的创作异常勤奋,在短短几年内写出了大量作品。他的著作内容庞杂,涉及文学、历史、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西塞罗的写作充分显示出他作为语言大师的天赋,他的文章词汇丰富,句式严谨,结构复杂,修辞讲究,同时具有散文文学优美流畅的特点,不仅在当时,即使到今天也堪称典范。他的文章大多模仿“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对话格式,宏论滔滔,思路敏捷,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从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西塞罗语言风格。<br><br>西塞罗有许多涉及伦理学与美德的精彩论述,散落在他篇帙浩繁的著作中。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致力于实现共和主义理想的哲学家,尽管形成于古罗马的共和主义偏离了希腊民主的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希腊民主思想相对立,但两者却分享了若干相同的价值预设。所以西塞罗的美德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公民美德”观上。西塞罗认为,民主的道德基础是,人应该自由、平等、有尊严且自律。他以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为实现其潜能人必须共同生活在某个共同体中。一个好人必须是一个好公民;而一个好政体则必须是好公民的联合。好公民应该具备优秀的公民美德;美德是公共事务中(由国家规定的)向善的倾向,而正直、博爱、仁慈、宽厚正是善的最佳表现。一个好政体不仅反映了美德,而且还会促进公民的美德。他在《论责任》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他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公众的,还是个人的;无论是只关系到自己的行为,还是与别人有关的行为,这些都不会逃离于道德责任之外。”他的道德思想的核心,概而言之就是“自然”两个字,他认为,世间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种自然过程严格地为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所决定,并且都以自然手段来达到目的。因而,凡是符合自然的就是合法和道德的,而违反最高的自然法则的,就是不合法、非道德的。基于此,西塞罗系统地论述了道德上的“善”及道德责任,并着重阐述了他的义利观,特别是当义与利产生冲突时如何选择的问题。西塞罗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都做了透彻的分析,他一方面讲述历史事件,一方面探讨传统观念,阐述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他以为循四条途径可达“至善”之境:一曰探求真知,二曰维护公正,三曰强健心灵,四曰节制行为。<br><br>然而,在一个共和国中培养美德决非易事,它要求有特别的条件和严密的控制。可人们往往忽略对自身品格的修炼,而对如何汲汲争先,求功立名的事冥思苦想,他们不知道欲立大业,必先修炼自身。“只有伟大的灵魂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作为古典共和主义的先驱,西塞罗相信人的道德能力,他从公共政治人的立场出发,认为政治活动本质乃是高尚的为公众、为祖国谋幸福的活动,公共空间就是展示公民美德和爱国情操以获得荣耀的舞台。在西方世界,强调公共美德者以古典共和主义为最,即要求公民为公共事业、公共福利的谋求而必须具备之品质,他们坚信缺少了这些公德,政治生活势必衰朽,而人民的自由权利也将面临威胁。<br><br>公民美德观秉承着一个重要原则,即“积极行动原则”,要求公民行动起来,投身于共和国的事业,人生才有意义。在这一意义上,所谓自由,便不仅包括私人生活领域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还包括参政议政的自由;不仅包括意志自由,思想自由,更要包括行动自由。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古典共和主义所钟情和提倡的美德还有:审慎、节制、正义、勇气等,他们相信美德可以战胜命运,而和平自由的生活,除了制度设计外,更要看公民的德行,美德与自由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当美德败坏之时,也即为政治衰亡之始,公民美德贵在积极行动。相对而言,没有哪一位希腊的哲人能像西塞罗那样,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饱满的热情使人文主义理想如此具有感召力,如此富有生气,并把它变成全体公民的实际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于称西塞罗是一位“实践哲学家”。<br><br>今天,西塞罗的著作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经典宝库中的重要珍藏。相对而言,一篇《论友谊》更是美德伦理学的珠玉篇章,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西塞罗的一生虽然深受希腊哲学与文化的影响,但他在骨子里仍然是一个传统的罗马人。他致力于从罗马的历史传统中寻找人生的智慧。以《论友谊》来说,西塞罗关于美德的论著虽然写在二千年前,可对于现今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西塞罗认为,“除智慧以外,友谊是不朽的神灵赋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那是因为在人类所珍视的情感中,除了亲情与爱情,当属友情。友谊之可贵,就在于它的本质也是“爱”,这种友爱之情渗透在亲情和爱情之中,使这二者的品质也得以巩固和提升。正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游离于血缘和婚姻之外的美好情感,为我们暗淡的人生增添了几分华丽色彩,给我们宁静的心灵带来了一些珍贵的感动。西塞罗说,“友谊是我们一生中首要的事情,它是最切合我们天性的东西。”西塞罗在《论友谊》一文中,借着罗马名人的事迹,围绕友谊的性质、起源、好处及择友的标准等切实话题娓娓道来,还对友谊与美德、年龄、性格、爱好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西塞罗认为真正高尚的友谊“只存在于好人之间”。因为“好人”有着高尚的、公正的、纯洁的心灵,他们不贪婪、不淫秽,始终保持一种高雅的情操,而且“正是这一系列的美德从古至今健康地延续,人类的友谊才得到良好的保持”。<br><br>在《论友谊》一文中,西塞罗通过对古罗马乃至欧罗巴的人情世态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种种交友限度的误区,而解决这些误区最好的方法就是“平等”与“忠诚”。在这个基础上,他把神学与社会学的思考融于一体,意在拆除横亘在友谊之间的地位与身份差异的门槛。人神尚且可以共舞,友谊的境界自然就更应该在“减少痛苦”中得到升华。西塞罗热情洋溢地放言:“仇恨终将泯灭,友谊万古长青。”在论及友谊与美德的关系时,西塞罗指出,“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他说:“美德之所以能够创造友谊和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美,有爱。一个人的美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相互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在西塞罗看来,长久的友谊就像保存长久的酒一样,越酿越醇美,这都是因为美德与友谊相互作用的缘故。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美德更可爱、更能博得人们的好感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甚至对于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人,由于他们的诚实和美德,我们也会产生爱慕之心。”<br><br>《论友谊》一文是采用对话体写成的,他假借古时的名人盖乌斯·莱利乌斯与他的两个女婿的对话来展开论述。实际上这就是一部关于友谊与美德问题的“人生指南”,它谆谆教导我们在处理人生问题要更加理智,以享受友谊带来的荣光与快乐。他说,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没有信仰,没有爱,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恨,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而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的利益,也要让朋友得到欢乐。所以,我们要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论友谊》让人读起来备觉轻松,一种可感、可亲、可信的的情绪洋溢在字里行间,先哲的智慧让人如沐春风。时隔两千年,如果抛开时代背景与历史事件,我们再次展卷细读,受其智慧教益的,岂止是友谊,更有美德本身。因为,西塞罗告诉我们说:“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br><br>若以公元前338年的拉丁同盟之战为起点,短短不过两百年,罗马便从一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一成就让罗马人感到无比自豪,也给历史学家们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难题:在当时强国如林的地中海区域,罗马人得以迅速崛起的原因究竟何在?从西塞罗著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传奇背后那一颗伟大的心灵,“革命的遗迹”或许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可曾经光耀环宇的共和理想与美德精神并未褪去往日的色彩!<br> 李从国 独弦琴 骆振文 风笛 外版 苏格兰民歌 风光 排箫 口琴 小号 单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