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共和习公十年壬寅岁,靖会甄氏续修合谱,遣吾拟本姓氏源流考。荣弗敢逆命,遂广搜博览各方同题经文,以己体悟,凝而炼合为拙文,纯个人偏识狭述以构逻辑体系也,诚纳众哂雅教焉!</p><p class="ql-block"><b> 一、氏族起源</b></p><p class="ql-block"> 甄本乃制陶转轮之名,后渐为执掌陶业之职官名也。史传舜品行高尚,以己德范,教化民众,使民善,使民殷,使民乐。</p><p class="ql-block"> 《管子•版法解》云:凡所谓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举利之。</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难一》曰: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则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坁,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帝赐时陶最兴地谓鄄城(古鄄、甄通用),遣裔于鄄城为甄官,其嗣遂以职为氏,称甄氏也。</p><p class="ql-block"> 此说史据甚丰也,聊列其数史论以佐考功。</p><p class="ql-block"> 东汉《陈留风俗传》云: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p><p class="ql-block"> 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p><p class="ql-block"> 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云: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p><p class="ql-block"> 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族谱亦有记载,诸如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p><p class="ql-block"> 山东鄄城尚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云:“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p><p class="ql-block"> 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由此形成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之后从河南陈地返徙于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陶甄河滨”之裔,汇构为甄姓主流也。</p><p class="ql-block"> 通综史籍与甄氏谱牒记载,堪可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今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也。诸多民间谱牒尚有“甄氏得姓于仲甄”之说,据《元和姓纂》记载云:甄姓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然据考证皋陶乃虞舜时造律大臣,若甄氏为少子仲甄之后,则是以王父字为氏矣。故甄氏后人尊虞舜为元祖,仲甄为得姓始祖也。</p><p class="ql-block"> 此外,甄氏源流尚存另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曰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传云: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此支甄姓竟成河南望族。</p><p class="ql-block"> 二曰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初,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相继出现甄姓,成为东北地区之甄姓基础。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p><p class="ql-block"> 此二说仅属他姓对甄氏之补充也,岂涉源流之说哉?</p><p class="ql-block"><b> 二、先贤迁徙</b></p><p class="ql-block"> 从甄氏源流“舜启鄄源”之说,随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甄氏族人四处播衍,尤多向中原地区迁徙。经夏、商、周、秦诸朝2000余年繁衍,至秦末汉初,已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均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井陉、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频现豪门大户,渗入朝政,著名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之“仕宦望族”矣。</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三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皆有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次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长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尤其动荡。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高官如云,恒踞公侯世卿地位。贤哲群星闪烁,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数学巨匠甄鸾等,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开元年间,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为岭南地区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厥功至伟。唐天宝年间甄济于国乱之时保存凛然气节,令世景仰,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p><p class="ql-block"> 甄姓古先贤见诸《二十四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民国时代,甄氏后裔政坛式微,以地方中低官员衍存。随工商产业繁荣,资本萌芽,朝换代替,人口流转更快。尤以甄舜河公一枝徙岭南为甚,使今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成为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氏族人又到两地谋生。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氏族人还成立了各种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p><p class="ql-block"><b> 三、人口播居 </b></p><p class="ql-block"> 甄氏人口文字可考始于宋朝时期,甄姓大约有近4万人,主要集中于山东,约占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浙江、河南等地。</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甄姓约有2万2千人,陕西为甄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甄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南等省。</p><p class="ql-block"> 当代甄姓人口约有35万,居诸姓第二百三十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自北宋以来1000年中,因战事频仍,灾难重重,甄姓人口呈∨形变化态势。舜帝故乡冀州今河北仍是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甄姓人口的43%。全国甄姓主要分布在河北、黑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甄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在广东、山西、安徽、北京、山东、辽宁、湖北、天津等省市。</p><p class="ql-block"> 另据统计,现代中国甄姓人口不多,但播迁散居面甚广。1988年3月,山东沛县、鱼台县甄姓合修族谱,范围竟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县二百余村乡。河南嵩山地区甄姓人口达6万之众,遍布30余县市。此外,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以及东北、西北地区均有甄姓人居住。其中湖南会同、靖州甄英公一脉诸枝绵延湘黔川渝滇陕六省市十几区县,子孙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 四、郡望堂号 </b></p><p class="ql-block"> 甄氏历史悠久之著名郡望堂号有二堂。</p><p class="ql-block"> 还金堂:梁朝时期,甄氏著名先祖甄彬家庭贫困,曾典当苎麻入铺。后赎回时发现苎麻内夹五两黄金,其当即将黄金退回当铺,分文不取。帝知甚悦,赞其笃诚,擢其为益州录事参军兼婢县令。其后人定郡望堂号为“还金堂”。</p><p class="ql-block"> 中山堂:今河北井陉周边五帝时曰冀州,战国时为中山国,秦代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又改中山国。此地长期甄氏裔民众多,名门辈出,声望颇隆,遂定郡望堂号曰“中山堂”。宋元时期,甄英公先祖迁入井陉县世居。</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宋时期甄氏南迁始祖舜河公后人尊其名为郡望堂号,曰“舜河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南会同朗江铜锣丘闲士</p><p class="ql-block"> 甄晓荣秉笔敬撰</p><p class="ql-block"> 共和七十二年、公元2022年</p><p class="ql-block"> 壬寅冬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壬寅虎怒啸驱疫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癸卯兔高歌送福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