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快要过年的时候了,“虎年”即将过去,“兔年”就要来临,此时此刻大街小巷开始挂起大红灯笼,从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到南门广场到古城墙上,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喜气洋洋,暖意融融,这让我不禁回忆起儿时过年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六、七十年代,过年对于我们就是一种美好的期盼,一种幸福的等待,一个长大了的喜悦。那种真诚的心,那种迫切的向往,每每想起都难以忘怀,记忆犹新。过年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老人磕头拜年、要压岁钱、能吃上糖果美食,这样的愿望,在那个年代,也只有到过年时,才能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 儿时我们就这样的盼啊盼,盼到雪花纷飞,腊梅花开,春寒料峭的季节,我们在雪地上滑冰,堆雪人,打雪仗,年就会载着我们一年的期待和守候,隆隆重重地到来了。每到这个时候,从农历二十三过小年开始,我生活的大院中,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卫生,祭祀灶神等。要过年了无论家庭困难不困难,家家都会想尽办法,拿出平时攒的钱,粮票和布票给家里置办年货,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哪怕是用旧衣服改造的,也都会让孩子们欣喜无比。</p> <p class="ql-block"> 到年二十八的时候,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碌的时候,要蒸春节吃的馍馍,象花卷馍、豆包子、菜包子,肉包子,糖包等。还要炸麻叶,炸肉丸子,炸带鱼,真的是忙的不亦乐乎。小的时候,家里厨房有一个大风箱,妈妈和姥姥包包子,蒸花馍,我就使劲地拉风箱,那香气喷喷的气息,从各家各户的厨房中飘出,弥漫在整个大院之中……</p> <p class="ql-block"> 儿时过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父母一起做的炸麻叶儿,每一次都是父亲亲自和面,和的面很有讲究,要和的很硬,面里加上黑芝麻,鸡蛋和盐,然后擀成很薄很薄的片片,再切成大小适中的小方块或者卷成各种各样的花形,锅中加油烧热,母亲把切好的麻叶儿生坯放到热油锅中,不一会麻叶儿就会浮起,母亲用大漏勺将麻叶儿捞出来放凉后,父母把麻叶儿放到一个大铝锅中,然后放到床底下。</p> <p class="ql-block"> 麻叶儿要等到大年初一时,人们来拜年时才能吃,每一次我和弟弟、妹妹们咬着手指头,眼巴巴的看着那炸好的麻叶儿发呆,趁大人不注意时,爬到床底下,掀开锅盖偷吃,那满囗留香且脆脆的味道,伴随着我一年又一年。后来父亲“走了”,母亲每年也会炸麻叶儿,可不知怎么的始终都超越不了,儿时父母在一起时,做的那个味道。母亲为此常常叹息不已……</p> <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的时候,大院里的孩子们跑到外面,开始放鞭炮,那时家里人买的都是长长一串的小鞭炮,小鞭炮放过之后,孩子们爬在地上,捡拾那些没有炸的小鞭炮,特别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的性格象极了男孩子,特别玩皮,一次放鞭炮时,有一个大鞭炮没有炸响,我让邻居家孩子去捡炮,刚刚触摸到炮的那一瞬间,炮炸响了并炸伤了那个孩子,孩子家长不依不饶,找到我的父母,把父母弄的异常难堪,那一个年过的,真令我想忘也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了大人们忙着贴春联,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儿时爸爸妈妈做的酸菜馅饺子特别好吃,因大院中好多都是跟随东北兵工厂到西安的。一直都保留着东北人的生活方式。至今家里还有两囗积酸菜大缸,妈妈一至都不舍得丢掉。</p><p class="ql-block"> 回想那时冬至一过,父母买来白菜,放在楼底下晾上两天,然后拿回家放在大缸中,加水和盐,上面再压上一个大石头,到过年时,便可吃上美味的酸菜饺子了。大年三十是要守夜的,我们常常等到零晨放完鞭炮才去休息。</p> <p class="ql-block"> 到大年初一时,小朋友们早早就起床了,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走家串户忙着去拜年,“爷爷好,奶奶好,叔叔阿姨好”,那一声声新年的祝福,让整个大院,充满温馨和谐,那好吃的东西,让我们把肚子填的园鼓鼓的,衣服口袋装的满满的,吃过糖以后要把糖纸攒着,然后和小朋友们玩拍糖纸游戏,大人们还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在那个年代能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p> <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气氛一直会延续到大年十五过元宵节。这一天早早的父亲便骑上他的28自行车,去西安钟楼的“新中华”甜食店买元宵。新中华甜食店,元宵都是现摇现做,无论是经典的黑芝麻、五仁口味,还是酸甜的山楂口味、芳香的玫瑰口味,都可煮可炸。水煮的绵软筋滑,油炸的外脆里糯。</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不宽裕,我们家孩子加大人一共七口人,买一斤元宵30个,平均每个人只能吃到4个。儿时吃元宵,我们都想吃到那馅儿是山楂囗味的,那红红的馅儿心,酸酸甜甜的味道,流淌在我们的唇齿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新中华的元宵,从1937年建店以来,便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西安人,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元宵佳节,见证了难忘的过年团圆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我们大院的灯光球场上,一场“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正在举行,那红红的灯笼点亮了整个广场,灯火辉煌,人流如织,猜中灯迷的人手拿奖品,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整个大院之中……</p><p class="ql-block"> 回想那时,大院的服务社里有卖竹篾编的灯笼,我家孩子多,没多少钱去买花灯,父亲就找来扎扫把和竹帘用的竹子,一根根用纱纸打磨后,用细铁丝扎成一个圆柱形的框,然后打面糊,在圆形框的四周用红纸糊上,上、下口周围用彩纸或剪纸做装饰,再选一块适当大小的木板作底,用铁丝作袢,将底与框套在一起。底坐中央钉个长钉子,将焟炷插在上面,一个简易的灯笼就做成了,最后用一根粗点的木棍挑着灯笼,在大院中欢快的和小朋友们一起过元宵节,我发现好多小朋友的灯笼,特别漂亮且有创意,有象鱼形的,羊形的,兔子形的,多棱形的等等,真可谓别出心裁,五花八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比比谁的灯笼最漂亮,最好看,谁的灯笼最明亮,最出彩,谁的灯笼能上下左右摇晃而不被烧掉,但是不管小朋友怎么说,在我的心中,父亲做的灯永远都是最好看,最漂亮的,父亲做的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开心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快的流失,一晃几十年过去,我深深的感受到,儿时的年是期盼,长大后的年是回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儿时过年的记忆,虽然渐渐地远去,但留在心中美好,却让我永远也无法割舍。如今2023年春节将至,衷心的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兔”飞猛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