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特写的春节.大写的年</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春节,</p><p class="ql-block">又是中华文明古老的年。</p><p class="ql-block">年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简单说,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及元旦日。</p><p class="ql-block">春节是什么?简单说,春节是春天开始的节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然而,中国的春节和年又不是这么简单,难以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特写的春节</span></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使用的公元历,又称西历,是源自于西方的纪年方法,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一月一日就是元旦。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首次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将原来的中国年岁首定为春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也通过了使用公历作为新中国历法纪年,依然将中国年定为春节,传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年,演变成了春节。</p><p class="ql-block"> 自然规律上的春节,应该是四季之首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日,它是节气之一,也是四时之始。中国的春节却定在了古老的年元旦日,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中国年、历法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我们这个文明体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淡化不得,更不能废黜。中国年在立春前后,冠名“春节”也算实至名归,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也算是完美保护了中国年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国家,指导稼穑的历法自不可少 ,我们也称之为农历。年月日的纪时规则,是按照太阳与地球的运行规律定年周期,设置二十四节气,此为阳纪;按照地球与月球的运行规律制定月历,此为阴纪。阳纪一个回归年是月纪约十二个月周期,这就是阴阳历;岁首(年)按月纪在立春日左右的朔日。日月运行规律不一致,就又加闰月来调整,月纪再回归到阳纪,形成十九年七闰现象。日定时用干支纪法并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现行农历年(元旦)始于夏小正,商周秦三代易帜,又从汉代重启,一直用到民国初期。</p><p class="ql-block"> 北斗七星的斗柄循环旋转一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是干支历的岁始。 “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 以寅月为正月,朔日为初一元旦,故过大年这一天在打春(立春)前后不定。</p><p class="ql-block"> 中华阴阳历使用虽然繁琐,但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并且,包含着来自自然科学的中国阴阳哲学思想以及中医阴阳理论。</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世界接轨又必须做出重大让步,西历毕竟使用方便。可是,这个变革会给华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带来重创,中国年如何保留,成了我们这个文明体的大问题。也曾有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递交过提案,欲将“法定春节设定在立春日”。结果没有被采纳,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年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合并为春节,合乎天意民意,取消则意味着毁灭。最终,智者们将中国年转换成了春节,这就完美地保留了亘古文化,守住了祖祖辈辈传承的文化基因,也彰显中华文明胸襟博大,可以融入、接受西方文化。中国年易名春节,使得她更显古老厚重,却又璀璨如新。</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国年特写成了春节,年味不但没有被淡化,反而让全世界更关注、更喜欢上了这个伟大的节日,可谓是普天同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大写的年</span></p><p class="ql-block"> 说中国年是大写的,一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和历史悠久;二是它形成的文化基础很牢固;三是它的隆重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悠久和科学性</span></p><p class="ql-block"> 1. 年与岁首要是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年,那二十四节气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为年岁首,黄帝当年的岁首就是冬至日。《梦梁录•正月》载:“正月初朔日,谓之元旦,俗乎为新年”。以朔望月规定月历,是科学的自然法则的人文化,这是遵循自然的科学的历法。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我们历法以太阳、月亮运行规律合历,所以才有了“年月日”历法名词概念。</p><p class="ql-block"> 2. 月球对地球以及生物的影响力很大,潮汐周期、女人月经周期等,都受月球引力所左右。女人月事经过就是月亮周期,所以为“月经”。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阴阳平衡为和,这都是古人使用阴阳历的基础思维,是尊崇自然科学的历法文化内涵。中国人的阴阳哲学理论、思想,也是来源于这个自然法则,老子曰:“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3. 以月纪月历并置岁首,故又叫作阴历年。用建寅正月初一当岁首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闰正月极其少。据科学家计算,从2000年至8000年的六千年间只有32次闰正月(次于闰十二月)。</p><p class="ql-block"> 4. 属相的岁首是立春日,也叫占春。岁首尽管定为阴历正月初一,但因为阴阳之差,立春日在元旦(今春节)前后不固定,这就出现了新生儿属相归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人是按照立春日为准的,也就是每人都得占春。年号始于初一,而“打春”日才是属相的开始,不管立春在初一前或后。</p><p class="ql-block"> 2023癸卯年,正月十四立春,腊月二十五又立春。后个立春是2024甲辰年的龙年属相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5. 冬春季节过年,特别是建寅正月岁首年,既是科学的阴阳理论的年,又有与立春节气迎春文化的呼应,巧妙的避开了农忙时节,用时自由地过个迎春年、庆丰年、祈祷年、祭祀年、休闲年,以及走亲串友,这个时间段最合适。过完大年后,也就快到了春耕生产时节,各不耽误,科学自然,人文行效。</p><p class="ql-block"> 6. 古代,年也有不同叫法,并且岁首不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span>载、岁、祀、年同为四时一周期之意,又同时是祈穀和祭祀文化并重。上古岁首亦有不同,夏历建寅,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正月初一为岁首;殷历建丑,以丑月为岁首,也就是十二月初一;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也就是十一月初一为岁首。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使用颛顼历,建亥,以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后恢复到夏历正月初一岁首制度,直到现在改为春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基础牢固</span></p><p class="ql-block"> 1. 中国古人最早创造了一个比公元历还简单的历法------十月历,这是“黄帝命羲和占日”所创立的。至今彝(夷)族仍在使用,已有接近五千年的历史。羲和,黄帝的历法官。《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经》中的东海之外是指古阿邑东部嵎夷之地,甘水(今扈泉)之间,有帝俊(此指黄帝)的郪(妻)邑,历法官羲和在这里创立了十月历。“女子”当为汝子(笔者注)。因为后世人文脊梁们推崇阴阳历,故十月历被主流文化淘汰,只有彝族传续至今。主流文化对十月历加工成了神话,变成了十个太阳和“妻子”。</p><p class="ql-block"> 妻实为地名,或为古有妻氏之邑,羲和之国,周后写作郪。《辞海》载:郪邑在旧东阿县境。郪又作“师丘”,今有狮(古为师)耳山附名纪之(在平阴县东阿镇)。这里是黄帝都邑“古阿邑”(址在阳谷县阿城镇)的“阳谷之地”,即春分旸谷之地。</p><p class="ql-block"> 十月历是纯太阳历,它将全年分成十个月,每月36天,余下几天过年,简便易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比耶稣历要早两三千年。</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帝俊是伏羲,也有说是神农炎帝以及帝喾的,从“羲和黄帝臣”与“羲和之国帝俊之妻”分析,“帝俊”又是指的黄帝。看来,“帝俊”一词应该是对伟大古帝王的颂词。</p><p class="ql-block"> 汉族是融合性民族,我们的原始氏族族属,只有通过我们的姓氏来追溯。秦汉之后的文化大统一,中土的绝大多数姓氏都归属了“汉族”,如同今天的“中国人”,包括N多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以及其他分支迁徙边远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改革者和文化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主流社会在不断融合、优胜劣汰中选择了阴阳历,传承了几千年,刻入人心,形成文明。</p><p class="ql-block"> 2.年字本意是谷熟。《说文》:年本作秊(年),谷孰也。《春秋传》曰:“大有秊”。“年”的本意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在活化石彝族十月历十月过年的文化中,也能看到古人取于禾熟欢庆丰收“过秊”的影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年与美食饺子、粽子</span></p><p class="ql-block"> 说到谷熟年,就得说美食。中国人过年最钟爱的美食是饺子,它与粽子有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关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记忆最古老的五谷是黍、稷(谷子)、麻、豆、稻。黍是第一位,说明黍就是先民最早种植的谷物。《山海经》中也有最早的记载,如“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还有青丘国食五谷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文化记忆在黄河流域,特别是穷桑地区。黍谷是人文初祖伏羲(或炎帝)教民最早种植的谷物,后世列为五谷之首。黍之黄米是黏性的粮食,不利人体消化,在选育出非黏性的黍之后叫作稷,即“黏为黍,非黏为稷”。后来“国家”最重要的谷物就叫作稷。不同时期的稷有所专指,上古黍为稷,夏商谷为稷,周代以后麦为稷等,稷为五谷之长,自然也就派生出了“江山社稷”的概念词汇。商代小麦引进中原种植,是更受先民喜欢的谷物而被后世晋升为五谷之长,是谓稷,黍逐步退出主要农作物之列。人们怀恋它,在芒类作物成熟的夏季“年”中,用苇叶包裹黍之黄米煮熟或焖熟,用来祭祀天地、祖先、谷神等,然后分享,这就是角(jue)黍,今叫粽子。秊就是年,因麦熟在夏至前农历五月,夏至也是八卦里午天的对应,午,时间相交也,故为端午,而实质是一个中国年(秊)。</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殉国,后人为纪念屈原,每逢重五日都向江中投放角黍以示怀念,逐渐形成风俗,又给中国夏至年以及角黍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含。端午节本夏至,因祭祀屈原而定格在了五月五,也或许当年屈原的五月五与夏至同一天。近代1909、1977年,就是夏至五月五同一天。</p><p class="ql-block"> 端午美食角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粽子。粽子,其文化理念是包裹的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和对祖先、天地神灵的供祭。黄米还有另一层寓意,那就是对人文始祖黄帝的缅怀。年字读音黏,意为黏性黍米为宗(粽)。黏性食物在大年下保留的还有很多,如腊八粥、年糕、黏豆包、灶糖、元宵等等,并都有个体的美好寓意在内。尽管如此,大年期间的美食,中国人还是最爱饺子,饺子被认为是由医圣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发明的,初名也叫角(jue)子,元代叫扁食,到了清代,饺子之名才受世人推崇,意为新年交在子时、辞旧迎新。</p><p class="ql-block"> 粽子是饺子的祖宗,它们的文化理念是一样的,都是大年人神共享的美食,并且,包裹的都是期盼来年丰收和福寿绵长以及对祖先神灵的祭拜。包裹文化理念的美食还有很多,诸如月饼、蒸饼、蒸包、煎包、豆沙包、馄饨等等,这都是东方华夏文明在美食文化中的特色。粽子是谷熟之年的美食,饺子是岁首之年的美食。夏季谷熟年变成了端午节,岁首之年变成了春节,这就是中国乃至东方文明的美食与年文化的定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过大年之隆重性 </span></p><p class="ql-block"> 历法历史悠久自不必说,从黄帝时代“年分四时”开始,经历了各朝代、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逐步完善了这个东方农耕文明的首要文化体系,已经几千年的历史了,堪为世界历法之最。它已经渗透到和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与姓氏、属相、汉字等文化一样,都装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代代相传。中国年在世界人文史上覆盖人群最多。这个节日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更是情感最凝聚、情结最释怀的佳节。</p><p class="ql-block"> 从腊八节开始预热,经腊月二十三小年拉开序幕,除夕大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迎新至正月十五灯节,等一系列饱满且丰盛的文化、传统风俗,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尾声。这期间的活动丰富多彩,祭祀五谷之神,祭灶,祭祖,祀天地,走亲访友等等。古代帝王有“春正月天地合祀”、“春正月祈谷大祀”之典。祭祀、祈年是传统文化年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通过回眸年文化历史,剖析论证,清晰辨识出“年”不光是时光周期和岁首。从载、岁、祀、秊文化演变中就会发现,年是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人文积淀,铸就的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它承载着世世代代人的情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特写的春节,大写的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长城</p><p class="ql-block"> 2018年草~2023春节前修改定稿</p> <p class="ql-block">本文在叙述了春节与中国年历史文化的同时,植入了研究新观点:</p><p class="ql-block">1.人类最早历法是中国十月历,肇始于上古黄帝时代,为黄帝臣羲和创制。</p><p class="ql-block">2.羲和国即十日国,穷桑地区之扶桑。黄帝都邑“古阿邑”的旸谷之地,有旸谷城——谷城(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古阿邑在阳谷县阿城镇。</p><p class="ql-block">3.饺子、粽子同为年文化美食,粽子是饺子的祖宗。粽子古名角(jue)黍,饺子原名小角jue子。</p><p class="ql-block">4.端午本夏至,角黍本是“夏至年”传统祭祀美食。因屈原五月五事件后而重视重五日,亦或许屈原的五月五与夏至同一天,五月五成了屈原祭日与端阳节,夏至(端午)被淡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阳历节就是二十四节气。帝王国事大典、人们的生日、纪念日等都按阴历算,唯一一个寒食节,是按照阳历清明前一天纪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正月初一元旦、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三十(或二十九) 除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寒食节,因第二天是清明而特殊对待,又演变成了祭祀节定在清明节;加上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寒衣节,这三个节日都是祭祀祖先、去世亲人、英烈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古代人习惯用阳间淘汰的文化,推用于阴间祭祀活动。十月一是秦代的元旦日,废黜后变成了阴间祭祀日寒衣节。</span></p><p class="ql-block">始祖、神仙诞辰日都是阴历,比如黄帝诞辰日是三月三;泰山老奶奶生日三月十五等等,闰月按前一个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月五与端午同一天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2023年夏至与五月五差两分钟,几乎也算是一天。</p> <p class="ql-block">贡香灶王爷、王灵官</p> <p class="ql-block">贡香老爷爷老奶奶财神爷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秊年</p><p class="ql-block">岁,</p> <p class="ql-block">日南至,步历之始,以朔旦冬至为首,历之上元。</p><p class="ql-block">周朝十一月初一为首,冬至日或近冬至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