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兵者,大凶,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p><p class="ql-block">慎战,远离战争,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始终与我们的文明进步如影随形。</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境况最为惨烈的一次成功的歼灭战,也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影响深远,可以说秦胜则天下归秦,赵胜则可维持七国争雄的局面。而赵国君臣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就差强人意,让人匪夷所思了!</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的爆发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说其必然性是因为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吞并天下一直是秦穆公以来历代秦国国君的夙愿,也是秦国的既定国策,还好,纵观穆公以来历代君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者有之,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者有之,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者也有之,才能平庸乏善可陈者亦有之……但就是没有头脑昏庸,忠奸不分的,你说奇怪不奇怪,说奇怪也不奇怪,秦国从立国起,虽有内忧,但都能和平的方式解决,没有酿成大的动荡和内乱,外患不断,它能使历代秦王树立危机意识,警钟长鸣,不敢懈怠。</p> <p class="ql-block">话再说回来,三家分晋是晋国的不幸,也是东方六国的不幸,却是秦国的福音,晋国体量之大,国力之盛,都是秦国东进无法逾越的障碍,正是晋国的分裂让秦国进军中原看到了曙光;说其偶然性是秦昭襄王采取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出兵韩国,七国之中,韩国最弱,当然不是如狼似虎的秦国勇士的对手,一败涂地,韩王不得不向秦国求和,许诺将上党献给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则拒绝秦国接收,誓死抵抗,原来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打算投降赵国,将秦国矛头引向赵国,赵孝成王利令智昏,贪图一时小利,短视的平原君赵胜也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要白不要,就派兵接收了上党。秦昭襄王得知上党被赵国占领,恼羞成怒,立即派兵进攻,这样,这场本来由秦、韩之间赵国可在幕后支持的间接对抗,演变成了秦赵之间的面对面的巅峰对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所以说没有妄念的心,才是最有智慧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常把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赵括身上,说他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胶柱鼓瑟,不会变通,理论与战场相脱节。这有失公允,其实真正导致赵国失败的不是赵括,而是赵孝成王。作为一国之君,他没有做到知人善任,也没有选择好合适的时间和有利的地点,也没有营造好融洽的国际环境,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更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而是被动仓促应战,赵孝成王的祖父和父亲披肝沥胆,励精图治,为他打下了很好的根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赵惠文王继续开疆拓土,大胆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等谋臣勇将,屡次力挫强秦,到赵孝成王时赵国完全有实力与秦军一较高下。如果不是赵国在长平惨败,如果不是赵王(后面的赵王一个不如一个)听信谣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一次次自毁长城,廉颇避祸楚国,李牧被冤杀,乐毅被弃置不用……</p> <p class="ql-block">总之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的一次大比拼,也是两国战争动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信息侦集能力的较量,更是两国国君战略谋划、战争意志、战斗精神以及个人魅力的对决,随着战争的逐步深入,二者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战国四大将名列其首的白起,号称“杀神”,“人屠”,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进攻上党,虽然秦军主帅为王齕,但赵国朝堂之上,真正恐惧的是白起,平原君认为白起之善战,简直到了“无解”的程度,上策是“可与持久,难与争锋”,为此平原君推荐了心目中最佳的统军人选——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的老将廉颇,并制定了避免与秦军野战,坚守不出的正确战略。廉颇以防守见长,他的防御体系可以涚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即使善于进攻的白起出马也无计可施,这也是赵国临阵换将前白起没被启用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切忌阵前换将,自乱军心。而这两条,赵孝成王都犯了,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场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大战,一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大仗,怎么能听信传言,就使用一个毫无战场经验的人呢,他爹赵奢乃一代名将,多次横扫秦军,又怎么知道他儿子就一定行呢,如果让赵括给廉颇当副手出谋划策,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赵国的外交工作更是一塌糊涂,试想,一场对峙三年的关乎赵国国运的战争,关系到东方六国生死存亡的战争,在旷日持久的消耗中,赵国竟然没有争取到一个外援,完全凭一己之力来对抗强秦,东方六国不乏清醒的政治家,赵国是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最重要屏障,一旦赵国战败,就形成了秦国一家独大的险峻局面了,韩、魏亦将失去后援和依仗而亡国,齐、楚就会直接面临秦军凌厉的攻势而处于战不能胜,守不能保的境地了。所以赵王应该交好齐、楚等国,派出一批能言善辩的能臣谋士,持以重金宝物,去游说各国,晓以利害,唇亡齿寒的道理定会让各国改变作壁上观的态度,这样战争就由一对一的单挑,变成多国联合抗秦了,战局转而会对赵国有利了。</p> <p class="ql-block">在启用赵括前,赵括的母亲亲自出面进行劝阻,赵孝成王仍固执己见,这就证明赵孝成王不仅才能平庸,还刚愎自用,试想,天下的母亲哪有不爱自己儿子的?赵括的母亲竭力反对自己儿子为将,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以国家安危为重,不是怕自己的儿子遗臭万年,又怎么做得到呢?</p><p class="ql-block">可见,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非赵括之罪也,更主要的是赵孝成王识人不明,用人不慎,完全是咎由自取,又能怪谁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