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边的小豆豆》,一部非常适合大人和孩子共读的儿童读物,每天晚上孩子总会伴着它的故事入眠,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文中的这个小孩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校长,好母亲,成功逆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主持人黑柳彻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所用大树做院门,电车做教室的学校“巴学园”,用回归自然的理念,让教育回归了本质。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另类”的孩子,她喜欢欣赏一些有趣的事物,反感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学校强制退学。但在巴学园,她不用循规蹈矩,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自由奔跑,最终激发出最大的内在自驱力,影响了她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读完此书,感受愈深。毫不夸张地讲,它就是我们心中理想教育的“桃花源”。小林先生那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方法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p> 尊重孩子,呵护天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豆豆到了新的学校后,校长让家长回去,留下小豆豆单独谈话。谈话中校长让小豆豆充分表达,自己只是认真倾听、不打断,小豆豆居然讲了四个小时,这让孩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他们有的思维活跃但很调皮,有的不爱说话却心思细腻,有的学习吃力动手能力却很强……如果我们总是用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他们,那孩子们何谈发展与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说教,而是一种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应该是一种洞察并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须放低自己的身态,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哪怕是无比幼稚的话语。如果孩子们的想法能自由表达并得到关注,那么他们也必然会以积极热情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美好的天性不被破坏孩子生下来就具有美好的品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发扬这些品质。</p> 因材施教,润物无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很特别,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停放了6辆电车,电车中的物件都保留了,只是把司机的座位换成了黑板,把乘客的座椅换成了课桌椅,这就是孩子的教室。让孩子感觉像一边学习一边旅行。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坐哪里,跟谁坐。孩子上课也是自由的,老师把课本、讲义和习题册都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学,不懂的再问老师。每天上课前,老师把今天要上的所有课都写在黑板上,孩子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上课的顺序。同一个教室你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在上不同的课。这也锻炼了孩子无论环境怎么嘈杂,都有集中精力的本领。孩子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开始自主的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平时,我们总是责怪孩子们不够努力学习,总是在他们耳边唠叨,你该干这个了该干那个了,让他们不胜其烦,如果我们创设一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氛围,相信孩子自主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要更好。</p> 走出教室,亲近自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在小豆豆的学校,户外时间比室内还要多,学生如果上午把学习计划完成了,下午就可以到户外去玩。学校建议孩子穿最差的、最耐磨的衣服来上学,允许孩子自由爬树、钻篱笆、跳马、玩单杠,通过各种运动来发展孩子的体能和敏感度。在大自然里,老师教孩子认识花鸟虫鱼,还有天气,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种植物、种菜,采集标本、讲地理、历史故事,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担心孩子安全,就把孩子圈在室内游乐场,长期远离大自然。不但会影响身体的发育,还会造成往后心理的问题。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多的让孩子接触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霍姆林斯基说,接触孩子的心灵是世界上小心翼翼的艺术,就如同接触含苞绽放的玫瑰花瓣上的晶莹露珠一样,需要世界上最细致的工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都和小豆豆有相似之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肆意挥洒。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应当做一个让孩子感到温暖的老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更多如小豆豆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给予孩子们最需要的爱,以爱润心,以爱启智,以爱呵护,让他们开出自己独有的色彩,这将是我教育路上永远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