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代螳螂拳武术大师于海去世,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合十][合十][合十]</p><p class="ql-block">螳螂拳</p><p class="ql-block">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明末清初陕西淳化县十里塬镇王家村王郎(字文成)所创。</p><p class="ql-block">王文成初学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编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法,并取名“螳螂十八凑”。</p><p class="ql-block">王郎善于汲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拳法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是它在技击手法,劲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它活动起来阴阳分明,上下肢时时旋转,划弧,具有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旋转,四面环绕,手的招势像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弛”,发劲结束或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螳螂活动之长。所以,后来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简称为“太极螳螂”,也有人简称“梅花螳螂”。</p><p class="ql-block"> 赵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继承人,他是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从小功文习武,才华横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会试的中进士,被放到陕西淳化县任县令。其妹赵秀英嫁王朗为妻,因系至亲,王郎把螳螂拳传授给赵珠。当时,社会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赵珠把此拳带回了莱阳,从此,螳螂拳在陕西淳化一代灭迹。后来,赵珠又汲取了‘崩补’‘八肘’和其他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秉霄,梁学香,姜华龙,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功精艺纯,名扬天下,是武坛上著名的莱阳“三山”。</p><p class="ql-block">2013年7月,淳化县文体局请到螳螂拳第八代传承人孙来先生来淳化教授普及螳螂拳。</p><p class="ql-block">2015年8 月8日,淳化县首届螳螂拳研讨会暨陕西淳化螳螂拳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原中国武协主席李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央视《武林大会》总裁判长韩建中,语言文字专家李萍、著名武术文化研究学者余功保、著名传统文化学者、武术名家朱利尧等专家学者和陕西省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武管中心书记宋斌,省武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张世昌参加了会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