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城花暖鹧鸪飞--浙东唐诗名城新昌故事》 娄国耀 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i>甄公尚廉</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甄完居官清廉,自奉俭朴,夏常服苎葛,后有同僚制青纱衣一袭相赠,完感其诚意,服之终身。居家孝友,遇贫乏者即予赈济。景泰五年,致仕归里,十年后卒,葬苍骊山。</p><p class="ql-block"> ——录自《新昌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御赐匾额闪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作樵夫,七十婆婆织纺锭,两只小船运菜还缺一顿……”</p><p class="ql-block"> 从京城千里迢迢而来的特使,走到岩泉村口,看到溪边几个孩童,一边互相泼水,一边唱着民谣。听着这已传遍京城的民谣,特使胸中升腾起一股怒火,自语道:“住这么气派的房子,还要八十多人打柴,七十多人织布,两只小船运菜还不够吃,不知你这个甄布政贪了多少钱财,我倒要好好看看。”</p><p class="ql-block"> 岩泉村的房子沿溪而建,特使沿着小溪前行,两旁的房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黑瓦泥墙,不显得特别有气派。特使心中纳闷,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溪中洗衣,便问道:“阿婆,向您打听一个人,甄布政家住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老太太抬起头,看了看穿着普通服饰的特使,手指村头,说:“看到那边的大香樟树了吗?就住那里。”</p><p class="ql-block"> “对,这么大一座房子,怎么会建在村子中间呢。我真是被气糊涂了!”特使拍拍自己的脑门。特使来到香樟树下,哪里有什么气派的豪宅,只有几间低矮的茅草房,连门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形的竹匾。屋檐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公公正吃力地举着斧头劈柴;旁边一位满脸皱纹眯着眼睛的老奶奶在纺线。这时,传来一阵“嘎嘎”的鸭叫声,特使朝着声音望去,屋旁有口小池塘,两只鸭子正在水中游玩。看着这一切,特使一切都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里,明景帝朱祁钰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列两旁。明景帝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全场,开口说道:“调查甄布政的特使出列汇报。”</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特使是被派去调查赈灾粮的:“启禀皇上,臣所查河南甄布政发放救灾粮款项毫无差错!”</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特使是被派去调查治理黄河款项的:“启禀皇上,臣所查河南布政使治理黄河款项毫无差错!”</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特使是被派去调查上缴国库银两的:“启禀皇上,臣所查河南布政使每年上缴国库的银两毫无差错,只是——”</p><p class="ql-block"> 皇帝急切地问“只是什么?快说。”</p><p class="ql-block"> 特使举起手中拎着的两个袋子道:“国库银两未少,还多出两袋钱沫。”</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皇上问道,满朝文武大臣也一脸疑惑地望向特使手中的袋子。</p><p class="ql-block"> 特使回答:“一袋是金屑,一袋是银屑,是布政史检验金银真假时锉下的粉末。”</p><p class="ql-block"> 这时,派往甄完家乡调查的特使气喘吁吁地赶到朝堂,拱手弯腰向皇上汇报:“启禀皇上,经卑职查明,布政使一家住的是茅草泥屋,没有豪华府邸,也没有众多奴仆。”</p><p class="ql-block"> 皇上说:“难道那民谣是假的?”</p><p class="ql-block"> 特使回答:“民谣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皇上说:“那你如何解释?”</p><p class="ql-block"> 特使说:“‘长椽细瓦’是指以竹为椽,茅草为瓦;‘擂鼓门’是指用当地竹篾编制的圆形竹匾;‘八十公公’和‘七十婆婆’是指甄完年迈的双亲;‘两只小船’是指每天生蛋的两只鸭子。”</p><p class="ql-block"> 听了特使的话,皇上恍然大悟。立于朝堂两旁的官员却有着不同的表情,有的人一脸欣喜,有的人脸色涨成了猪肝色。皇上为甄完的清白而高兴,又为自己亲信奸臣的诋毁而惭愧,当场书写圣旨召甄完返京复职,命令使臣携带圣旨、朝服、朝板和朝靴,送至岩泉甄完家。</p><p class="ql-block"> 圣旨和朝服等物品送至岩泉时,甄完拒绝了圣上的好意。甄完不再回朝,理由有三:其一,因在位时过度劳累而积下旧疾,身体欠安;其二,仕途险恶,前途难卜,不愿再涉官场;其三,只想安居乡间,侍奉父母,过普通的布衣生活。</p><p class="ql-block"> 皇上得知甄完心意已决,没有勉强,感念其品德清廉,刚直不阿,令使臣留下朝服、朝板和朝靴,准予他“本职冠带回还原籍致仕,有司以礼相待,免其杂泛差役”,并且特赏赐“清官第一”的金字匾额一块。能得皇上如此厚爱的甄完究竟是何许人?犯了何事被查?且让笔者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垂髫好学遇恩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昌县南部有一座山,属玄武岩台地,每当夏秋之晨,山谷中层云迭出,经朝阳照射,状如彩烟,故称“烟山”,属于“彩烟乡”。南宋期间,山东青州一位叫甄熊(1201~1273)的人为了躲避战乱,往南方迁徙。在迁徙途中,看中彩烟乡西端一座形似泉涌的兀立山峰,决定在此卜筑定居。这座山峰因形似而被称为“岩泉山”,村庄被称为“岩泉村”。甄熊的血脉在此开枝散叶,岩泉村成为彩烟甄氏的聚族地。</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十月四日,岩泉村沐浴在晨光中,从岩泉山麓流出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旁一棵银杏树高大挺拔,枝上的黄叶像成千上万只蝴蝶翩翩而飞,一阵微风吹过,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在演奏一支优雅的乐曲。一只拖着长尾巴的喜鹊飞落在银杏树上,“喳喳喳”地欢叫着。忽然,从村头的甄得理家中传出一声新生儿响亮的啼哭声。甄熊七世孙甄得理看着刚出生的婴儿,既喜又忧,喜的是新生命的诞生,忧的是家中原本贫穷,又添一丁,生活将更加艰难。甄家虽贫,缺这缺那,却希望儿孙样样不缺,所以甄得理为新生儿取名甄完。</p><p class="ql-block"> 甄完七岁那年,来到韩妃村帮亲戚家放牛。一天,甄完牵着牛来到韩妃江畔。忽然从金岩义塾里传出一阵琅琅的读书声。甄完悄悄走近,好奇地趴在窗下偷听,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声,犹如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他。此后,他每天一早,赶着牛来到金岩义塾。</p><p class="ql-block"> 金岩义塾由新昌名儒杨丽泽先生创办,建在韩妃江畔的山坡上。甄完任牛在山坡上吃草,自己则趴在窗下听课。一天,他发现墙上有个小洞。他把眼睛凑近小洞往里瞧,看到先生正站在讲台上授课。甄完按着先生的教学,一边听一边拿着树枝在地上比划。一段时间后,甄完将先生所讲的四书五经都熟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一次,甄完听得太投入了,等他听到“哐当哐当”的声响时,才发现他的牛已走近义塾,正用牛角顶着私塾的木门。正在上课的杨先生也听到了异响,走到门口,看到弓着小小身躯的甄完想把牛拉走。牛却发起了脾气不肯走,还昂着头发出“哞、哞——”的长叫声,惹得教室里的孩子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非常生气,呵斥道:“放牛的离这儿远一点,这里是私塾,不要影响学生上课。”甄完低着头,两只小手不停地拨弄着牛绳。杨先生看他还不走,提高声音喝道:“还不走啊,小心我揍你屁股。”</p><p class="ql-block"> “先生,只要您以后还让我在这里放牛、听课,我就让您揍屁股。”甄完仰起头勇敢地说,真的弯下腰撅起屁股。</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幕,杨先生哭笑不得,只得说:“你走,你走,我不揍你,你走就是。”</p><p class="ql-block"> 甄完说:“那我明天还来听课。”</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没好气地说:“你能学到什么,别来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甄完看着先生,一本正经地说:“你课上讲过的内容,都能背呢!”</p><p class="ql-block"> “那行,我考考你。”为了让甄完尽快离开,杨先生说,“那你先背《三字经》。”</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p><p class="ql-block"> “好了,再背《千字文》。”</p><p class="ql-block">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在课堂外听课的孩子,居然已把这些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杨先生还想再试一试他:“那你再背背《太公家教》。”</p><p class="ql-block">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知恩报恩,风流儒雅,有恩不报,非成人也。事君尽忠,事父尽敬。礼问来学,不问往教……”杨先生不由暗暗称奇,对他惊人的记忆力大为赞叹。</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杨先生来到甄得理家,说:“你家甄完是块读书的料,让他来读书吧,学费全免。”</p><p class="ql-block"> 一贫如洗的甄得理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苦于家中无钱没能力培养孩子。听先生这么说,激动得差点跪下,颤抖着声音说:“太好了,太好了!”</p><p class="ql-block"> 甄得理连夜赶到韩妃村叫回甄完。甄完得知自己可以去上学,兴奋得睡不着觉。次日一早,天还没亮透,他就早早起床,沿着韩妃江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到达金岩义塾时,门还关着。他就捡起一根树枝,专心地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起字来。突然“哐当”一声,吓得他一屁股跌坐地上,回头一看,原来是杨先生起来开门了。他立即站起来,弯腰问好:“先生,早上好。”</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回复“早上好”时,目光却被门外一地写得横平竖直、撇捺有度的字吸引了,一看就是经过多日的训练。他问甄完:“这字是你写的?”甄完点点头。先生不禁对他多看了几眼。</p><p class="ql-block"> 孩子接受新事物时,总容易超常兴奋,杨先生对甄完的早到没有特别在意。让他没想到的是连续几天起来开门,甄完已在门外等候。第一天上课先生就给他发了课本,所以到义塾后,他要么捧着书本默读课文,要么拿着树枝在地上练字。</p><p class="ql-block"> 时已秋天,野外的早晨已有几分凉意,而小甄完还穿着单薄的衣服。杨先生看着眼前的孩子,不禁多了几分怜爱,对甄完说:“天转凉了,以后你上学迟点来,或者到义塾后就敲门,我起来给你开门。”甄完礼貌地弯腰道谢。第二天,杨丽泽起来开门,没有见到甄完,接下去几天都没见到,而是等他开门后才匆匆赶来。</p><p class="ql-block"> 一日,杨先生从镇上回来,走到义塾后面,听到一阵“咯咯咯”的鸡叫声。他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一只老母鸡从稻草堆里钻出来,定睛细看,正是自家几天没在窝里下蛋的母鸡。“你这畜生,不在家里下蛋,却跑到这里来。”杨先生一边呵责母鸡,一边朝着稻草堆走过去。走到稻草堆前,看到地上有很多字,字体很熟悉,他突然明白过来。翌日,杨丽泽早早来到稻草堆前,果然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蜷缩在稻草堆里,书本放在膝盖上,正专心地读着课文……</p><p class="ql-block"> 甄完自从在金岩义塾上学后,一直勤奋读书,门门功课都是优秀。看着“孺子可教”的甄完,杨先生也特别上心,常额外给他补课。得知儿子在义塾里的优秀表现,甄得理更是喜出望外,常用“吾悔不学,无以自立,他日光祖宗兴门第者,望汝而已!”的话勉励甄完,并不时告诫儿子要“毋遗饥寒,毋附炎热”,督促甄完上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江畔发誓跃龙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妃江的水日复一日地向前奔流着,江畔的小草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小甄完不顾严寒酷暑,不怕刮风下雨,每日沿着韩妃江来到金岩义塾上学。倒映在韩妃江里的身影在流逝的时间里,由儿童变成少年,由少年长成青年。</p><p class="ql-block"> 转眼,时间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的冬至。这日,天阴沉沉的,空中飘着冷冷的细雨,呼啸的寒风在村东的仓基山中呜咽着,盘旋着。于该年二月份病逝的杨丽泽选在此日下葬。古人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丽泽于甄完来说恩重如山,对先生的去世甄完悲痛欲绝。当棺材缓缓放落于墓坑时,甄完立在坟头,手擎一纸文书,悲声地宣读着写给先生的赠言:</p><p class="ql-block"> “恩师丽泽杨夫子者,博览古今,淹通经史,得程朱之正宗,为石城理学名儒,而义不仕元。本朝圣天子龙飞御极,先生年迈乃开义学于韩妃溪畔,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完得肄业于其间,朝夕砥砺,谆谆训诲,期完为大器……”</p><p class="ql-block"> 甄完悲凉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字字句句表达着对先生的感恩和不舍之情。墓地赠言后,回到家的甄完想起先生一生高风亮节,提笔写下《赠处士别号丽泽杨先生歌》一诗:“不慕金如山,不嫌印如斗。贞心傲岁寒,松柏为益友。惟兹丽泽轩,芳名流不朽。”</p><p class="ql-block"> 由杨丽泽创办的金岩义塾,在他去世后就停办了。学业优秀的甄完在乡民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县城继续求学。新昌县城是全县的文化中心,有着一众德高望重的教谕,甄完在他们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学业突飞猛进。</p><p class="ql-block">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永乐十八年(1420),寒窗苦读十几载的甄完前往杭州参加乡试。他不负众望,中举人而归。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甄完又于第二年赴京赶考。从新昌进京必须要渡过钱塘江。甄完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钱塘江边。江边停着一只渡船,他上了船。船老大刚想撑船前行,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波浪。船老大只好收起竹竿,泊船于岸边。坐在船舱里的甄完望向船头,看到瓢泼大雨极速地从天而降跌落在船舷上,溅起大大的水花。不知突如其来的大雨预示着什么,不知自己能否平安到达京城,甄完内心忐忑不安。</p><p class="ql-block"> 船老大看到脸色凝重的甄完,为了缓解气氛,和他攀谈起来。闲聊中,得知甄完赴京赶考,于是说了几位关于钱塘江“跳塘”塘官的故事:一位是东汉年间名叫周凯的塘官,面对钱塘江被潮水摧毁,他怆然呼曰:“吾将以身平之!”说完,投身钱塘江而亡;一位是唐代名叫石槐的塘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悉数捐出,最后又变卖田地,倾家荡产筑钱塘江堤坝,并亲临工地监工,最终劳累而死;另一位是宋代的浙东转运司黄恕,在修塘时突遇大潮来袭,他向民夫振臂高呼:“吾身堵处速抛石,勿顾及吾安危,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遂纵身跃入决口,众役迅即投土,终使两塘合成……</p><p class="ql-block"> 甄完听着这一个个充满悲情而又壮丽的“跳塘壮举”,眼前浮现出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场景,看着江面上汹涌翻滚的波涛,犹如巨浪卷裹的一幕幕“廉政故事”。他想,这些人不正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吗?他猛然站起来,走到船头,背手昂立,对着钱塘江许诺:“钱塘江啊钱塘江,请不要再咆哮了!若我甄完有一天做了官,绝不贪生怕死,贪赃枉法,定当造福于民。”</p><p class="ql-block"> 说也奇怪,待甄完话音刚落,雨变小了,风变弱了,江浪渐渐变矮了。再过了一会儿,钱塘江上又风平浪静了。甄完安全渡过钱塘江,一路平安到达京城。经过会试、殿试,他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荣登辛丑科曾鹤龄榜二甲第四十二名,赐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清廉招嫉起风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甄完进士及第后,初任刑部主事。当时汉王朱高煦在山东起兵谋反,没有皇室背景的甄完被派往山东平定叛乱。山东地区受此案牵连者近三千人,受牵连者为了开脱自己,想方设法向官员行贿。甄完刚到任,就有人登门而来。甄完拒绝一切行贿之人,还贴出告示:“有罪行贿,罪加一等;无罪行贿,训贿释放。”</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这些人被稳住了,甄完开始着手调查此事。甄完对每一个受牵连者进行私下调查,再详细审核材料,根据事实秉公执法。大家见他按规行事,也就无人再敢造次,使这次叛乱案件的检查得以顺利进行。甄完凭着实事求是的行事原则,一些狗党贪官得到惩处,众多无辜者得到平反,因此声誉鹊起。此事处理结果皇帝很满意,就颁下敕书,表扬甄完“清慎明刑,课绩为最”,并予以重奖。</p><p class="ql-block"> 甄完出手得卢,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相继被派往广西、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等地任职。甄完始终谨记钱塘江边的承诺,严以律己,因此在任职地留下清廉和勤政的美名。景泰三年(1452)的夏天,中原地区连日暴雨不止,四周汇聚的雨水冲入黄河,黄河决口造成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甄完被紧急调任为河南左布政使。一到河南,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面视察灾情,一面通知官府开仓赈灾,帮助百姓度过眼前的困难。同时,他又上奏朝廷,希望减免夏税,以此减轻老百姓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朝廷下拨巨额银两,这些都经甄完之手。甄完明白,只有账目清楚才能自证清白。白天,他在工地上监工;晚上,他坐在灯下核算每一笔进出账。不管时间多晚,一定要把当日的账核对清楚,他才放心上床。一天晚上,已经躺下的他了忽然想起一笔账未入,连忙起床,把这笔账记录好重新上床。即使是检验金银真假锉下的粉末,他也仔细地用布掸到一起,装进不同的袋子放到钱库里。</p><p class="ql-block"> 古语道:“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甄完的清廉和正直获得老百姓的赞誉,却引起一些官僚的不满和猜疑。有人列出众多罪名上奏皇上,弹劾甄完。在数多罪名中,其中一条是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国家财物运回新昌老家,建造豪华府邸,生活奢侈。为了说明此事的真实性,这些人还在奏章后面,附了一首歌谣:“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作樵夫,七十婆婆织纺锭,两只小船运菜还缺一顿。”</p><p class="ql-block"> 看到此歌谣,皇上心里“咯噔”一下,认定无风不起浪,心里暗道:“没想到你一个小小的布政史,居然能住上如此豪华的房子,雇上这么多佣人,看来贪得真不少。”此时,恰逢黄河水患已经治好,甄完写了一奏章,向皇上禀报了此事。皇上在回复的奏章里,除了让甄完好好休息,其他什么都没说。</p><p class="ql-block"> 正在纳闷的甄完,收到朝中好友寄来的书信,方知自己已被人弹劾。他细细捋了捋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想起钱塘江边的誓言,仰天长叹:“我甄完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老百姓。既然官场容不下我,我就回乡去吧。”</p><p class="ql-block"> 甄完在治理水患期间,因过度劳累,身体受损,便借病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这真合了皇上的心意,辞呈很快就批了下来。甄完离职后,皇上立即分派几个特使前往河南查账,又派一位特使前往新昌察访。皇上给他们一个月的期限,约定事后在朝堂上汇报,于是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一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致仕归隐兴善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任期间,甄完两袖清风,没留下什么积蓄。回家后,他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为了挣点工资补贴家用,来到东阳小梅山教书。在小梅山教书期间,甄完断了当地一件多年的积案。这时,人们才知道他就是被圣上封为“清官第一”的甄完。他清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周边府县的官员相继来访,招待费成为村里的一笔负担。为了不给当地村民添麻烦,在一个寂静的清晨,甄完在书塾门上贴了一张写有“来官不接,去官不送,膳食住宿,一概自理”的告示,就离开了小梅山。</p><p class="ql-block"> 回到岩泉的甄完,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耕读自足的农村生活。一天,他留意到隔溪而居的村民去对岸,需蹚水过河,甚是不便。他拿出部分积蓄,在村南头的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取名“永济桥”。有了这座桥,两岸村民的往来就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村民平时去镜岭赶集需要攀爬鸟道。为了方便乡民外出,他用余下的钱在彩烟台地北端的山岭上,开凿出一千多级石阶的通道。此路被称为“台头岭”,最陡的一个地方几近九十度,是开山劈石而成。</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过去了,迎来送往过无数人的“台头岭”,仍蜿蜒曲折地盘桓在台头山中。冬日某天,笔者专门去走过台头岭。台头岭两旁荒草萋萋,藤蔓攀附,路况完好,依然是附近乡民上山下山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岩泉山上的风吹过春夏,村中的水流过秋冬,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里,甄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日子过得平和而恬静。偶尔,他遥望蓝天,也会回忆起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如今已成为过眼云烟。</p><p class="ql-block"> 看淡功名利禄的甄完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但他为官期间的清廉和正直,在时间的沉淀中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天顺甲申年(1464)正月,英宗皇帝朱祁镇逝世,太子朱见深即位。英明宽仁的明宪宗即位后,一方面大赦天下,另一方面恩惠旧臣,甄完就是其中一位。宪宗皇帝诏赐甄完进阶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同时下旨拨款,在岩泉村建造三进台门,并树起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坊,分别为“冲霄”“进士”“方伯”,过往官员须遵守“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规定,以示敬仰。</p><p class="ql-block"> 功名利禄挡不住岁月匆匆,在得到皇帝恩赐后的第二年,甄完身体越来越差,至十二月已不能下床。十二月十一日傍晚,已昏睡多日的甄完有了短暂的清醒。他指指床头的箱子,守在一旁的儿子立即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件件衣服给他看,甄完始终摇摇头。直到儿子拿出箱底一件夏天穿的青纱衣,甄完才点点头,又指指自己的身体,示意儿子给他穿上。儿子俯在父亲耳边说:“父亲,这衣服太薄了。”甄完摇摇头,坚持要穿上。</p><p class="ql-block"> 这件衣服是湖广左布政使马谨送给甄完的。为官期间,甄完一直生活清俭,宁愿把钱节约下来救济穷人,也舍不得给自己做身新衣服,一年四季穿的都是芷葛织的长衫。一年夏天,甄完和好友马谨一同出席宴会。好友见他夏天还穿着芷葛长衫,热得直冒大汗,回去后,私下叫人缝制了这袭青纱衣送给他。甄完感念朋友深情,每年夏天都穿着它。此时,他又想起这件衣服,念及这份可贵的情谊,决定穿着“上路”。</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十二日的凌晨,当村中响起第一声鸡鸣时,甄完咽下最后一口气,享年74岁。又于次年的十二月辛酉日,被皇上称为“清官第一”的甄完安葬在岩泉村东的苍骊山中。</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不乏廉政的清官,甄完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近些年,新昌县委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甄完故里岩泉已建成“天姥清风”廉政教育基地,由祠堂、墓园、牌坊、家训馆、彩烟古道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坐北朝南的甄完祠堂坐落在岩泉村口,是一处用青砖砌成的独立院落,为清代建筑,分前厅、两厢、正厅三个部分。祠堂正厅里摆放着甄完雕像,大厅正上方挂着当年景泰皇帝恩赐的“清官第一”匾额。祠堂两厢设有廉政展馆,用照壁形式向人们展现各个时期的甄完,完整地展示了甄完的生平故事。最后一个篇章为“名垂青史”,再现了甄完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一尘不染的崇高形象。</p><p class="ql-block"> 出甄完祠堂,朝东行走两三百米到达苍骊山。甄完墓就坐落在苍骊山麓,为明代乡贤墓葬。墓冢四周种着一排松柏,即使在寒冬里依然苍翠挺拔;墓前是青石铺就的台阶,两翼由望柱、栏板围护,墓道、坟坛、封土堆保存完整;墓碑布满青苔,刻在上面的“方伯甄公之墓”六个大字却苍劲有力,穿透岁月的风霜,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脱俗气节。</p><p class="ql-block"> 岩泉的山水哺育了清廉、勤政的甄完,甄完的清廉、勤政又赐予了岩泉的山水最好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并不伟岸,甚至皮肤黝黑</p><p class="ql-block"> 也没那么富庶,甚至有过衣衫褴褛</p><p class="ql-block"> 你是透明的天空和纯净的雨水</p><p class="ql-block"> 是谷子对稻禾的忠诚和麦子心的粉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假若把你打开,任何时候</p><p class="ql-block"> 都有襟怀坦白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样的肤色</p><p class="ql-block"> 已是岩泉乃至新昌境内</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