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信仰?信仰是什么?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某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的信奉和敬仰。百度汉语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主张的极度相信、崇拜进而奉为言行准则。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极为重要,其一是“自发”;其二是“极度相信”;其三是“奉为言行准则。”</p><p class="ql-block"> 如果抛开对“钱、权、利”这种信仰孜孜追求、深信不疑并奉为言行准则的人的来说,就我所知道的、真正的有信仰的人不多,但确实是有。比如明代的方孝孺。他自觉信奉儒家所谓的“忠”,所以宁肯被朱棣诛杀十族,也不向朱棣称臣。再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江姐们”,她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所以在狱中百屈不挠,宁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向国民党投降。再比如弘一法师,他对三世因果深信不疑,自觉放弃丰裕的物质享受而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终于成为了被世人所敬仰的一代律宗大师。然而这些有信仰的人在整个人群中毕竟是少数。</p> <p class="ql-block"> 没有信仰是恐怖的,但真正拥有信仰是很难的。因为没有信仰,灵魂便无处安放。更因为没有一种宗教或主张或思想是真正能够走心的,所以就陷入了追求信仰而又“无仰可信”的两难境地,尤其是看到某些所谓有坚定信仰的人是在演戏时心中顿时拔凉拔凉的。</p><p class="ql-block"> 佛教讲“信愿行”,以信为首。因为只有真相信才能发真愿,只有发真愿才能认真践行。因为愿意践行才能把所谓的信仰奉为言行的准则。我想不仅仅是佛教,这种“信愿行”更具有普适性。</p> <p class="ql-block"> 然而信仰不是想有就有的,越来越觉得信仰也是要讲缘份的,缘不到是信不起来的,所以要广闻博思,勤修实证,说不定哪天资粮攒够了,真正的信仰也就产生了。就像谁说过的那句话:某些书不到一定年龄是读不懂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信仰”我始终是没有信仰的。就如我对“命运”的看法一样。自幼受唯物主义教育,一直不信命,因为太唯心。可现在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相信“小事由人,大事由天”这句话。这个年龄再看吕蒙正的《命运赋》:“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p><p class="ql-block"> 以前看这类文章,很欣赏他的文词的华丽,读起来琅琅上口。老来在读此文章,切实感受到他内在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很武断的认为好多东西是唯心的事,是不可信的,是不能信的,是不可靠的。最近读80年前拿破仑.希尔写的《思考致富》(拿破仑希尔是卡耐基的追随者)。从他的书中就能让人切实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愿力”的重要性。他用诸多实事证实了“心想事成”的可行性。他用好多事实击垮了我“唯物”的盔甲!</p><p class="ql-block"> 今日晨起读南怀瑾老师《人生起点和终点》这本书,听黄老师讲“如何开禅修这个技能点”,隐约感觉自己“信仰”的种子似乎开始萌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