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而不言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育人质量,推动强课提质行动走深走实,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1月16日通过中国教师网研修平台开展了“强课提质”专项提升培训研修活动。滨城区初中生物名师工作室全员参与了本次培训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修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老师做了题为《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刚平教授以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了课堂教学改革要从精选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核心素养等几个方面出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指出书本知识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三种,分别对应“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他认为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他强调要辩证看待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中学比记中学更重要,它是悟中学的基础,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还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从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针对性练习六个方面,引导老师们进行做中学与悟中学的单元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冷的冬日挡不住我们的热情,老师们积极参与培训,认真撰写培训心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的关于《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学设计》的讲座,讲座中吴教授提到书本知识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三种,分别对应“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他结合实例,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让我清晰了解到“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把方法性知识转变成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不要用自己的做中学代替学生的做中学,要辩证看待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中学比记中学更重要,它是悟中学的基础,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因为再高明的讲授者都讲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再优秀的导也“导”不出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聆听吴刚平教授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变革学习方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俗话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喜欢,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和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课堂教学不是毫无兴趣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探索、发现、运用的过程,正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体验过程。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活动中不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充满激情的呈现出求之若渴的状态。让课堂上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不要将成年人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喜欢的方式叙述数学概念和规律,哪怕体会是肤浅的,是支离破碎的,但毕竟是孩子的亲身感受。只有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才算完成了知识的内化,才会觉得学习容易,才会充满激情的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刚平教授围绕当前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及如何通过教学落实学习方式变革三个方面系统展开讲座。吴教授认为,现今课堂教学存在负担重、效率低的问题,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所教内容把握不清,因此教师应先熟悉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认真研究该教什么、学什么内容后再研究怎么教、怎么学的方式方法。吴教授结合实例,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学员们清晰了解到“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吴教授从学生、教师、各项任务的设置三方面,呈现了以“做中学与悟中学”为核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框架,为学员未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习变革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一个老师要具有超越学科的知识观,要明白知识既是静态的、稳定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知识既具有外在性又具有内在性;知识既是客观的又具有主观性。吴刚平教授指出书本知识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三种,分别对应“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事实性知识在教学中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是可以直接教的,它的作用是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前提。我们平日的教学多用的是事实性知识,硬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仅是记中学,容易遗忘;方法性知识是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它回答的是“怎么学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是在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则是回答的是“学科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在悟中学,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是为学生服务的。平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以及目前的学习基础,教学设计力争瞄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情境,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去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满足其需求,教给其学法,力求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确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领悟到,在学校教学中学生学的知识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对于三种知识形态采取三种学习方式,即记中学、做中学及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中最核心的是做中学,而我们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是灌输式授课,停留在记中学的层面,这种方式在无形中给了学生很多压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累且死板无趣,学生还没有真正学到技能,思想认识也没有得到提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获取知识,在学生的参与中获取事实性知识,感悟价值性知识,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地提升。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给予了新的挑战,同是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观看并学习吴刚平教授的视频讲座。吴教授讲话幽默风趣,对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方法论,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辨,讲得非常好,让听的老师都颇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把知识分成了三类: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在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在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在悟中学。其中以“做中学”为核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还结合实例,指出教师教学应依据不同的知识形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并就如何进行“做中学”“悟中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问题,指明了教师应树立建构理论教学的意识,从人性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设计,最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吴教授指出,作为当代教师,不应用教师的“做中学”去取代孩子的“做中学”。“做中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要把“做中学”的机会还给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刚平教授讲到,知识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学生和知识所形成的活动过程与轨迹,这便是课程与教学。吴教授指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细致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改革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其次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大胆放手,耐心指导。多点奖励,少点批评。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人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首先是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吴教授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那我们在教学中也应区分好不同性质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无论那种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不要让课堂太枯燥乏味无趣,要让学生参与进入课堂,通过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知识,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去达到深度学习,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各种科学素养的目的。其次,所谓教书育人,教书既育人,我们教的也不应只是知识,还要以知识为基础,穿插情感态度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再次,在“做中学,悟中学”为基础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我学到了,任何的教学设计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做”为中心。明确学生的获得体验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我们观看并学习了吴刚平教授的视频讲座。吴教授讲话幽默风趣,对于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方法论。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辨。讲的非常好。通过观看讲座。我学习到教学,尤其是中学教学任务中,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更重要的应该理清老师、学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老师将内化的知识形成文本化系统化教授给学生。知识可以分为三类,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我们平日的教学多用的是事实性知识,应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仅仅是记中学。容易遗忘。方法性知识是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学生是在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在悟中学,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授指出,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需求、兴趣爱好以及目前的学习基础、教学设计力要瞄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情境,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智慧,满足他们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吴刚平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知识理论转型应关注知识论、人性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应从问题内容、教学方式两个方向去进行教学课堂改革。他通过“课程内容组织形态、教学方式的优势与局限”两方面的对比,具体阐述了由“传统教学”到“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他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应从知识传递理论转向知识建构理论。吴教授还结合实例,指出教师教学应依据不同的知识形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并就如何进行“做中学”“悟中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问题,指明了教师应树立建构理论教学的意识,从人性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设计,最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吴教授指出,作为当代教师,不应用教师的“做中学”去取代孩子的“做中学”。“做中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要把“做中学”的机会还给孩子。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怎样把知识教活,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面向未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重建学校课堂教学的良好生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训为维,实践为经,专家的引领加上老师的躬身实践才能编织并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本次培训聚焦了当下的教学改革,倡导广大一线教师以知识观为基础,立足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死知识教活”。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今后的教学也会努力去实践,引导学生从记中学向做中学、悟中学进行转变,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