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堂子胡同的朱启钤故宅 </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1872—1964年),贵州开阳人,清朝光绪举人,曾任清末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民国时期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奠基人。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后组织人员对《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一书进行校注。1930年,朱启钤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设文献组和法式组,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法式组主任。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设计的学术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于1930年,1937年因北平沦陷而停办,其间先后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元大都宫苑图考》、《清式营造则例》、《同治重修圆明园始末》等书刊。著名学者梁思成和林徽因,刘敦桢,杨廷宝,王世襄,李四光,范文照,马衡等都是学社成员。</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充满了传奇色彩。朱启钤历经了漫长的中国近代史,又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具有渊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视野,不仅是近代北京建设与发展的开创者与先行者,他还在收藏、古建筑学等领域颇有建树,是许多相关学科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胡同深处的北京城》和《走读京城人物》两本书中都提到朱启钤,我阅读后得知,朱老先生当年为北京古都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北京西苑改为新华门,就是今天的中南海;拆盘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建北京环城铁路及东西火车站;改造前门城垣;制定南城香厂新市区建设规划等重大项目。</p> <p class="ql-block"> 朱启钤故宅位于北京东城赵堂子胡同3号,这个大宅院是他在二十世纪30年代购置的。当时这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筑,朱启钤亲自设计督造,建成了这一处大型宅院。宅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布局独具特色是一座颇具气魄的宅第。</p><p class="ql-block"> 宅院的街门为“广亮大门”,进入大门,正对着的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走廊,一条南北轴线将整个宅院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共8个院落,院内有回廊环绕。院子建成后,前半部是“中国营造学社”,后半部是朱启钤及其眷属的住宅。北平沦陷时期,日本人强行购买宅院,抗战胜利后归还。1953年,朱启钤搬到东西八条111号居住,而赵堂子胡同的故宅变为一个单位的职工宿舍,院子里住了几十户人家,目前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年的初春,我去东城建国门参观“火烧赵家楼遗址”后,打算从赵家楼胡同去东堂子胡同参观蔡元培旧居,经手机百度地图导航,其间走过赵堂子胡同偶遇“朱启钤故宅”。朱启钤宅院的街门是坐北朝南的广亮大门,街门西侧有6间倒座南房,街门东侧是4间南房,其中的3间稍向南移,这样街门东侧的南院墙向东南倾斜了。街门西侧的墙上立有“朱启钤故宅”的字样,还立有“朱启钤生平简介”,大门上“非开放单位禁止参观”的标牌很醒目。我不敢随意进入,只能站在朱启钤宅的大门外,拍了几张大宅院临街的照片,算是“到此一游”了。</p> <p class="ql-block">东堂子胡同的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的旧居有多处。这是位于东城东堂子胡同里的一处东西各三进的四合院,1917年至1920年蔡先生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生活俭朴,他只是租住在这里,当时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蔡先生还在北京的西城和宣武都租住过,之所以东城区这里被最终定为“蔡元培故居”,主要因为“五四运动”是在这里策源。</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1940),清光绪进士,是第一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浙江绍兴。蔡元培是典型的学霸,17岁考取秀才,22岁时中举,25岁成为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战败,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提倡新学,这一年他27岁。40岁时他前往德国,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44岁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p> <p class="ql-block"> 1916年12月26日,他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p><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是一副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的时候,请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其实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是对北大贡献最大的校长之一。他是清朝的翰林学士,他曾出国留学,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凭着这几点,当时北京大学以辜鸿铭为首的保守派教授和以陈独秀为首的主张新文化的教授都信服他。他在北京大学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将权力下放给教授,使北大从一个纨绔子弟的聚集地,变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桥头堡,蔡元培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离京。1919年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蔡元培任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启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7年,他提出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1928年,他辞去一切兼职,专职中央研究院院长,直到1940年去世的13年间,建立了九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从学术思想上为中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正是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新文化有了立足之地,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