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又一个春节近在眼前,年味儿已经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提到年味儿,许多人感叹,是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淡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年味儿,是有时代烙印的,不同年代的人,体会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60后70后甚至80来说,年味儿是红彤彤的对联,热乎乎的白馒头,香喷喷的小麦煎饼,圆溜溜的油炸丸子,是瓷缸里生出的茶豆芽,蒲包里做出的热豆腐,是年三十中午的团圆饭,除夕夜的春晚视觉盛宴以及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噼噼啪啪不约而同响起来的爆竹声。是大年初一吃好饺子后去给长辈拜年,得到的甜甜的糖块或者五毛、一元的压岁钱。是走亲串门的相聚,是爬山登高的祈福,是青壮劳力活力四射的狮子舞,是一直延续到元宵节雀跃欢腾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年味儿,紧凑瓷实,有条不紊,仪式感很强,每天有吃有喝,有滋有味,高兴得很,满足得很,过了今年盼明年,年味儿看得见摸得着,心旷神怡,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90后00后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丰富多彩,所以年味儿就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他们对于父母脑海中的年味儿已无法感同身受,对熬夜看春晚也兴趣不浓,对从山南海北回来的大舅小姨也提不起兴趣去拜年。在他们的经历中,能想到的年味儿大抵是拥堵的车流,抢购的车票,回家的行囊,到家的欢欣以及新盖的楼房,刚提的新车,微信里的红包,抖音、快手里的短视频……。他们过年时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游戏,打掼蛋,打麻将,刷视频,喝小酒侃大山。利用春节假期放松几天,过了初五,又如候鸟一样,朝着打工或者生活的城市飞走了。再见,已是来年。</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当下经历了三年疫情的的中国人来说,春节,吃什么喝什么真的不重要了,看不看联欢晚会也不那么期待了,之所以跨山越海急着赶回,是因为山村偏远,却有亲人值得奔赴;小城路遥,但是灯火分外可亲。能见到久违的亲友,就是内心最大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淋湿了我的眼睛,看不清你远去的背影?是什么冰冷了我的心情,握不住你从前的温馨?”尽管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过年,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传统与习俗,自有其坚不可摧的文化内核深入人心。那就是过年时特有的沁人心脾的那种友善、和谐、安乐、吉祥的氛围与意境,那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那种子孝妻贤的家庭甜蜜,那种辞旧迎新的释然与期许,那种无需带着面具,放下所有的身段、光环、成就或者心酸、屈辱与泪水,听着亲亲的乡音,远远近近地招呼自己一声:大强子,你回来了?过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