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习练书法已是6载过半,不论对于习书的状态分析抑或是感受感想而言,都需要来一次认真的梳理和理性总结,让方向更明确,道路更清晰,脚步更坚定。</p><p class="ql-block"> 6年来,在老师勤勉、悉心、精准指导下,同学们之间互勉互励、互相学习并互为监督下,自身本着“坚持必有成效”的原则,秉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宗旨,除特殊情况外,践行了“每天十五分钟”基本保障,更甚于2倍加的时间练习。期间,虽不够勤学,但亦算苦练,不一定保质但一定保量完成每日作业。在日复一日的书写中,将十分单调的同一线条、同一笔画,不计其数的重复训练,当成了吃饭睡觉般的自然;在万分枯燥、无味、迷茫中,守住了最后的坚持。为收获老师的一分称赞而欣喜若狂。以上都被我视为长足的进步,熬着寂寞的幸福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6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最初的无所畏惧和豪言壮语,如今竟生出了意难平,平添了对于书法的无限敬畏,以及对自身不足认识以后产生的胆怯和困惑。</p><p class="ql-block"> 一、线条上的单调和寡淡。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字面理解上的简单化。习书的过程并不是全部简单的重复,尽管简单重复也是熟能生巧的训练基础,但重复需要有质量的重复,需要思考,才能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和高度提升。读帖不仔细,容易“以事论事”简单模仿。二是书写能力,即笔法上的表面化单调化。由于对一些笔画未能弄清笔法的来龙去脉,落实到简单重复时,则可能成了简单的“错误”重复;笔法的不到位,导致写不出有韵味及有内涵的笔画。</p><p class="ql-block"> 二、知识储备不足以及读书量的不足,导致书写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不够。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如此,书法亦更如此。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持续加成长的学习过程,便没有了书法的再生活力和再造源泉。</p><p class="ql-block"> 三、自身的不够自律以及勤奋习练的不足,阻碍了进步空间。退休后,表面看似时间增多,但由于照顾老人的需要,家务、事务性的工作成倍增加,时间变得更为紧迫,加上自身不够自律专注,仅仅保证了作业一般性的完成,未能保证高质量完成每一次作业。应付多,研究少,显得捉襟见肘,力难从心。</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习练书法是一个修心养性的过程。何为修心,就是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恢复到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心无旁骛,潜心修炼;养性,我能想到的最好状态,便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或许永远达不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境界,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让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滋味。有时候,我们总在想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着本身并没有意义,只不过如何活着,活成什么样子才赋予了活着的最大意义。习练书法同样,习练书法本身也没有意义,毕竟除去可以成名成家的书法家以外,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穷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并追求书法的奥秘,无非就是寂寞地守着初心,用尽十分的费心,享受着一分的欢喜和瞬间的开心。或许,这就是习练书法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6年的时间,很长。长到将6年的习练熬成了一种习惯,也熬成了生活中乃至藏在血液里的一部分。我自认已经不简单,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期间尽管熬成了实打实的学渣,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学渣的身份足以成为自己持续成长的一种动力,也意味着今后的自己将有更大的进步空间。6年的时间,很短。短到不好意思谈什么学习效果,更不可能谈所谓的成就。老师常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言犹在耳,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鞭策。于是,我在想,假以时日,或许是某个茅塞顿开的时候,更或许是下一个6年,通过努力,我的钝笔也能生花,学渣也能够迎来“最后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