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文标题“It is the economy, stupid!”其实是近些年来,西方政客互相攻击对方时常常使用的话语。其含义是说面前的焦点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暗讽对方愚蠢连这都不明白,以此打击对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引用此语,就是强调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当前疫情泛滥情况固然涉及到政府管理能力、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过去的经济问题决定现在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资源丰富与否,现在的经济问题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将决定未来的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和国民财富的分配和消费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过去的六、七年里,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投资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目前看来,这些年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尤其是当下国内政府决策部门的最新对策似乎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或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常常听到专家学者们讨论经济时提到“三架马车”的话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驾马车”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经济学上对投资、消费、出口的比喻。一个国家的GDP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大经济指标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波动最生动形象的表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简单展开说明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消费是指人们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各种需要的过程,即本国居民的总体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投资是指一、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以及包括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在内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二、非政府财政支出以外的一切投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全部个人、企业在我国境内的投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简单来说,国际贸易越活跃,出口越多,国家和人民获益就越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必须再次审视“三架马车”的历史意义。并从历史顺序上,看从改革开放至今,“三架马车”对我们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出口。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最开始阶段是南方沿海地区引入港澳台和海外的“三资企业”。由于土地、政策优惠,加上劳动力成本低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能力。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外来妹”、打工潮涌入广东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三资企业”的到来不仅帮助我国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还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产品,刺激更新了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三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周边餐饮服务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相应出现和发展,共同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投资。上面提到的改革开放早期的“三资企业”,和在后续年代里,大量西方国家研发、制造、服务、零售各种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进入中国。一方面是获取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苹果手机和富士康”),制造物美价廉的产品,返销西方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国内大量私人企业开始建立和发展,并且通过利用国外“风险资本”,催生了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述这些企业投资属于非政府财政支出以外的投资。在宏观政策导向为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大气候影响下,再加上政府业绩的内在推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积极采取“以财政开支甚至赤字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高铁、高速公路被迅速地建设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国内探亲旅游时,笔者一方面惊叹高铁的速度和高速公路的普及和给人民交通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心里禁不住去思考短时期内巨额投资的资金来源?投入产出是否有科学依据?风险评估和控制过程,投资回报率和效益等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体制的原因,西方国家不能做到以“举国之力”,把大量资本投入到缺乏投资回报和长期效益的项目。一方面因此导致基础设施的陈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重大失误和人财物宝贵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政府利用财政开支甚至一定程度上的赤字政策刺激经济,有时是不得已或者是必要的。这涉及到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不必多述。另外,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中国政府发行货币、刺激经济避免陷入衰退,也不能说没有正面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问题是,政府用财政开支投资刺激经济必须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偶尔为之,否则就会出现副作用和重大风险。毕竟,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还是要尽量保持平衡的,财政收入还是要尽量做到建立在“可持续性”基础上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靠卖地来获得财政收入的“土地财政”,固然能在短期内给地方政府带来巨额资金。不仅能改善政府部门的开支状况,还能拿出一些钱去投资或补贴一些投资项目。最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干脆靠举债方式(通过城投部门)维持政府日常行政开支、财政支出和投资或补贴一些投资项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一些年中,笔者一直不甚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卖地获得财政收入,地早晚有一天会卖完的;举债维持财政开支和投资或补贴一些投资项目,债也是要还的!到底是政府决策者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还是心里明镜,但不得不为了眼前的利益、业绩,“饮鸩止渴”,只把一切后果都留给明天。“Après moi,le déluge” (我死后,洪水滔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消费。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外资本的不断投入,几十年下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消费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统计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二十多年GDP达到7%以上,有一些年达到10%。金融学有个有趣的7.2现象,在复利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获年利10%,其投资会每7.2年翻一番。同理,如果年利是7.2%,10年本金就可翻一番。以此复利增长速度推算,国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工资翻4~5番是正常的。如果再把央行超发货币,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因素加进去,普通老百姓过去几十年里工资收入翻8~10番亦属正常情况。当然,不同行业、地区、学历、专业、职业会加剧各人收入差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群众收入提高了,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消费的增加,更主要的是增加了“discretionary income”,即可用于生活必需品以外的花费,如使用高档商品、奢侈品、娱乐、旅游、投资理财等。Discretionary Income的消费即代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对经济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使国内市场和需求变得更大、更活跃、更丰富多彩。继而进一步刺激生产,让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工人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健康发展的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大量国内外投资正在流失,企业转移他国,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这些企业的周边饮食服务行业随之陷入困境,上下游产业链随之萧条或消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量员工失业和就业机会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不但失业人员被迫减少生活消费开支,就连在业人员面对严峻形势和未来不确定性,也在减少消费开支。此外,老龄化社会也是消费减少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未来一些年里,人民群众的消费会越来越克制,消费这架拉动经济的马车似乎已经乏力。(近来看到某些专家学者鼓吹发展“内循环”的倡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既然内外资本正在流失,而且在目前东、西方分裂对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西方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毋庸置疑,出口这架拉动经济的马车显然也已经出现了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投资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一方面,种种政治经济因素和东、西方的对立导致现有内资企业缺乏投资欲望,海外投资一方面在转移流失,另一方面,短期内也看不到海外资本投资的热情前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剩下的只有政府拿财政开支去做投资和刺激经济一条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问题是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到了末路。一方面是土地卖的差不多了,更严重的,是房地产行业由于人口红利消失,人口数量开始下降,以及过去二、三十年里房地产开发的野蛮性增长,让房地产行业迅速进入了“供大于求”的阶段。未来一些年里,除了个别几个一线城市少量的“刚需”外,已经超建的房子和越来越多老人离开后遗留下来的房子,将使中国房地产进入漫长的萧条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萧条、倒闭,失业人员增加,在在影响和减少着政府财政收入。财政赤字在疫情三年里也变得越来越庞大。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或许会看到更多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医科文教等行业和退休人员开支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外,从西方经济观点出发,政府直接投资经常是一个麻烦大于效益的问题——由于政府的权力和缺乏有效监督,政府投资往往带有任意性,带来巨大的后果和损失。今天政府的巨大财政赤字和由此而来的投资风险和后果,难道不是昨天的政府造成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追踪一下贵州遵义城投债的风险和高铁债务和回报率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粮食,更是离不开国际社会的稳定和供给。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扰乱了国际惯例和和平秩序,破坏了国际贸易的稳定局面,严重地威胁到我国的外贸供应链。所以,中国其实更应该坚定地站出来,并且明确地表明对这场战争的反对立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名言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更是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本性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和社会运行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说来说去,政治也好,军事也好,根本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所以,决策者应该多多地琢磨一下“It is the economy, stupid!”这句话。多想想过去几十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如《三世因果經》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鉴古知今,从现知未,「三世生命,一偈可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告诫人们要吸取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做错的要吸取教训,或改正或避免;做对了的,就要坚持下去。中国经济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大家应该能够从笔者上面的回顾和总结中自己得到答案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猫画虎,狗尾续貂,笔者也胡捏几句偈语,结束此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世有其路,小鲜鱼豆腐(注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欲知何处去,且细观来处。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1: 引“治大国如烹小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1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