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每一个朴素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柴 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朦胧诗人”,我心仪的是江河。他的(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最早是在潞潞、李杜上山大时主编的《北国》上,这读了三首;之后,咱省里的《黄河》大型文学丛刊创刊(1985年第1期),全诗发出;这时张锐锋还未做《黄河》的诗歌编辑,诗的责编,是借调在《黄河》杂志社的(郭克)郭志勇兄。</p><p class="ql-block"> 好些年里,我都把这组诗奉为圭臬。(就差盖个小庙了。)</p><p class="ql-block"> 同上,《北国》上初次看杨炼的《诺日朗》,发现自己不大能看得了。确知一点是,批判“朦胧诗”,《诺日朗》被点名,因此反倒为其涂了“黑金”,在读者中,变作了飞翔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就诗里的象征、暗示等,我身边有诗友笼而统之地当性演示来阐解(基本为乱猜)(我则为妄议)。</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我稍有点儿功夫,感觉着能读懂了,便认为它很了不起:是抛开意识形态(二元对立)对文学创作制约的独立先锋写作。今天大概也这样认识。</p><p class="ql-block"> 不过,个人诗意的进入,多年里仍在江河。</p><p class="ql-block"> 江河的前期创作:《星星变奏曲》《从这里开始》《纪念碑》 《没有写完的诗》《祖国啊,祖国》,都达得了一个高度。</p><p class="ql-block"> (于咱这外省的业余创作,就是张张模板。)</p><p class="ql-block"> 而他36岁时为自己生日写下的那首《交谈》(发表于《诗刊》1986年第4期),又属艺术造诣很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说口语入诗,我就愿意说始自于《交谈》:深邃的情感融在洁净的口语中,有着静水流深的独白风格。</p><p class="ql-block"> (江河并不是什么“朦胧诗人”。这当然也包括北岛、舒婷。这顶高帽,是别人强加于他们的。这我另文中已写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你过去的事不那么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想你的人关心你这时在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你要是在个好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也让他们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告诉他们你在过生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你停在一个平静的湾流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儿刚下过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招呼他们都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交谈》其中的两小节,无论从调性上还是词语流动间,有意无意地,都曾混杂在我自己的创作中。何止是影响啊?</p><p class="ql-block"> 到1990年,我第一次停下来写诗,我深刻地意识到,清理掉江河的影子有多重要。这太像我(和好多好多朋友)唱男高音模仿李双江了。人家越好,害死你越快。(此不详解。)</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开始编辑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前年秋天》,这一感受直接变成了一种辗转反侧的自我忿怒。影响远非浮皮潦草,是渗透在你的肌理中间的。所受影响之作,要么拿下,要么简单修订(否则不如重写)。也只能这样了。</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江河对潞潞和非默(于建军)的影响,也非同小可。究竟他二位对此是怎么认识的,则没有向两位作以请教。当然,两诗兄都为国中的大把式,强于咱一百倍,咱三季人哩,怎么去问?</p><p class="ql-block"> 简言此在自我的经验教训,仍是越是喜爱的东西,越是要回避、远离,你不能春风化育,它就会“加害于你”。天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二三度创作,也许症结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一个创作者,能及早地意识到其间的严正与残酷,是为:得道多助。</p><p class="ql-block"> 看,这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入木三分,还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而这方为原创作品的一个起平线。</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怎么说,近四十年来,咱一直都是一个一流的江河诗歌崇拜者。有所证明,那大概在2010年某一时候,在网上搜到一个《太阳和它的反光》——全部文字并在了一起,这样咱用了不到半小时,即敲着回车键,一行一行,恢复了原貌。</p><p class="ql-block"> 时在1988年左右,一次在《山西文学》杂志社,诗歌组长潞潞把一份江河的手稿拿出来让我看,那是用钢笔抄在稿纸上的诗稿,一字一格,并且用的是楷体。</p><p class="ql-block"> 只能说,字写得好极了,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钢笔字——直至今日。只有敬慕。</p><p class="ql-block"> 之后,回想起江河这份手稿,(有可能是以偏概全吧),就对自己说:文字感觉好的,字也一定是好的,很好、很好的,反之,亦然。当然,这里可举的例子太多——那要从上古时数起吧?唯有不举。</p><p class="ql-block"> 再读江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阳和它的反光》中的两</span>句诗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端庄地站在阳光里有多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蓬松地在风中流动有多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谢冕为其写评,也用了这两行。)</p><p class="ql-block"> 还有,《从这里开始》里的这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一个朴素的名字都是诗的标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12年9月,写于山西太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2023年1月,修改于山西太原</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