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以后,皇帝这个身份就成了高高在上、拥有万里江山和全部臣民的人物,他大权在握,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他富贾无比,天下的财宝都是他的。所以,很多人为了做皇帝,什么亊都能干得出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杀掉哥哥和弟弟;比如武则天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儿子等等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上表给汉献帝,推荐孙权为一票骑将军,授于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作为礼尚往来,孙权派校尉梁寓入朝进贡,并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曹操把孙权的书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上烧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陈群等人却不是这样认为,他们趁机劝谏说:“汉朝的统治实际上早已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曹操于是说出了一句名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吧!)明确表明了自己不称帝。</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208年,曹操任汉朝丞相。公元212年,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公元213年,汉献帝晋封58岁的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公元216年,汉献帝将曹操提升为王爵,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亊不称臣,受诏不拜。此时,曹操距离称帝只差一步。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分析,今天只谈下面的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内部:拥汉派士族的不断反抗,是震慑曹操称帝的重要因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曹操的大后方,其实一直不稳。作为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曹操一直有个难以言说的隐痛,就是他出生于宦官家族,曹父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腾前后历经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是炙手可热的大宦官,嵩此后继承了费亭侯的封爵,并且通过贿赂“捐钱一亿万”而被封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汉建立以后,世家大族鼎盛,与干政夺权的宦官逐渐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而汉末天下大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公元189年,宦官与外戚争权,随宦官十常侍诛杀大将军何进,引发董卓作乱而起。在士族阶层看来,宦官在整个东汉时期为了夺权,一直残杀打压士族,以致酿成宦官禁锢士人终身的两次“党锢之祸”。在这种士族与宦官长期势不两立的对抗格局中,在士族看来,作为大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曹操一直试图摆脱这种宦官家族的名声拖累,他本身更是在汉末的董卓之乱中“首倡义兵”,并领兵作为关东联军的一份子协合进攻董卓,但是士族阶层仍看不起他。后来,在与“四世三公”,作为士族代表的袁绍对战时,袁绍的下属,后来位列“建安七子”的陈琳在</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为袁绍檄豫州文》</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就揭露曹操家世。更是在檄文中直接骂曹操是</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赘阉遗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陈琳在袁绍败亡后被曹操大度赦免,但士族阶层仍然深刻鄙视这“赘阉遗丑”出身的乱世奸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被“独具慧眼”的曹操迎接到了许县,此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在拥汉派的士族大夫们看来,挟持汉献帝的曹操“实为汉贼”。因此,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的十八年间,拥汉派的士族前后发起了三次针对曹操的刺杀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中,第一次刺杀行动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0岁的汉献帝刘协不甘心作为傀儡,于是密诏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然而亊情泄露,董承以及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全被曹操诛杀。第二次行刺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尽忠汉室的伏氏家族试图行刺曹操未果,随后整个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灭门斩杀。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拥汉派的士族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也起兵试图杀曹操。失败后,耿纪和韦晃也被“夷三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曹操前后十八年间共挫败了三次刺杀行动,然而,拥汉派的士族阶层前赴后继,不顾家族被灭门也要奋起刺杀的英勇,也极大的震撼了曹操。曹操明白,他的内部并不稳定,很多士族只是迫于他的威权和兵势默不作声而已。所以,曹操坚持不称帝。</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外部:刘备、孙权的制衡,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备、孙权未除,则是最大的外部隐患。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到许县(许昌)后,曹操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随后又北征乌桓,基本平定了北方。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惨败,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尽管在此后曹操又先后击败了马超、韩遂占领了关中、陇右地区和河西走廊,但南方的刘备则趁势袭取了益州,并与孙权分割了荆州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历经两年的战争后,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地区,兵锋直指关中平原,同年孙权为了争夺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围攻合肥,趁着曹操对抗孙权之际,刘备这方的关羽又从荆州出兵北伐樊城,斩杀了庞德并俘虏了大将于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曹操与孙权紧急停战休兵,随后孙权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解了曹操的樊城之围。但与此同时,孙权的势力再次做大,占据了荆州到建康(今南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在关中平原一侧,有占据秦岭以南的益州和汉中地区的刘备虎视眈眈,而在整个辽阔的长江战线上,则有孙权的军队隔江对峙。因此,尽管曹操在内部耀武扬威,不停地斩杀拥汉派的士族,但在对外战场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最大的隐患,却始终未能铲除,这也成为了曹操称帝路上的最大隐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曹操看来,尽管他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号的问题,但只要他不称帝,他就仍然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以汉朝中央的名义讨伐作为地方势力的刘备和孙权,怎么说都拥有那么一个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但如果他簒汉称帝,那么一方面他要背负“篡汉”的罪名,另一方面,刘备和孙权也会称帝,这样大家就会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落了口实,在舆论上处于弱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