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过年”、“过大年”等。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避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p> <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地区,过年不只是亲朋好友团圆,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那么简简单单。过年还有许多年俗礼节,有许多讲究。让人们感受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处处体验到家的温暖,处处体味到家乡亲人的至爱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春扫尘</p><p class="ql-block"> 早在原始部落尧舜禹远古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因为“尘”与“陈”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古老的年俗。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展家庭卫生大扫除。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我们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火气里的浓浓年味赶年集</p><p class="ql-block"> 对于很多人来说,赶年集不仅仅是一个习俗,更是品味历史的一种表达,承载着大家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赶年集已经深深的印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直到今日,虽人已到知天命之年犹记忆犹新。每逢年前大集,人们扶老携幼结伴而行,小孩子们欢天喜地跟随着大人们也来凑热闹。集市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商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奇缺,大人们给男孩子买挂鞭炮,给女孩子插朵纸花,惹得小孩子们个个欢天喜地过新年。精神的极度富有大:大的战胜了物质的贫困,也就是在新年之际,我们小孩子们才能穿上新衣服;或换上哥哥姐姐退下来的旧衣裳,过年的快乐冲淡了奢望的想法。在乡村少年的童谣声中“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要个烂毡帽,老太太要个烂鞋套。”盼来了新年。过年是孩子们的新天地,整天的时间在外面乱疯,家长们也疏于对孩子们的管理。童年少年时代的幸福快乐时光久久的隐藏在抹之不去的记忆里,每每想起犹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如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贴春联福字门神</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上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端着糨糊,拿着刷子和春联,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秦琼手握双锏,尉迟恭手执长鞭,二人一左一右守护家门,人们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除夕包饺子守岁长辈们给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除夕年夜饭的餐桌上是少不了饺子的,来年的运气,一年的福气、财气全在这饺子里。天色渐暗时分,父母便开始张啰起来。调馅,和面,包饺子。记得小时侯,我时常穿插在父母和哥姐之间擀饺子皮,由于手拙,常常耽误了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北方,除夕之夜要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并且在个别饺子里包上硬币,吃到饺子里硬币的人,据说在新的一年里可交好运。钢蹦包进饺子里,寄寓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称之为“喜庆吉祥”;糖果包进饺子里,预示着日子过的甜甜蜜蜜;把小麦的糠麸当作馅料包成饺子,寄托了人们对身体安康的美好祝愿。在开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里,谁吃到特制的饺子,那就意味着新年走大运,发大财,身体健康。一家人和乐融融,新年的喜气,表达了亲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压岁钱不不是年年都有。多则一元,少则几毛钱,有时一个硬币就给打发了。年月不好时,过年的压岁钱总是不敢向父母提的。在我的记忆深处,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饺子。有时生产队里的耕牛老了,每家每户可分得一部分牛肉,咬起来特别费劲,但在那时,我感觉到那是世上不可多得的美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父母的培育下,我走出了农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会带着妻女回老家过年,除夕之夜,父母给孙女的压岁钱年年见涨。由最初的10元,涨到20,几年下来涨到50元,再后来涨到100元,最近的几年给到了200元。女儿最初是不肯接的,在我的劝说下,总算收下了,见到此景,父母苍老的面容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嘴里不停的念叨道“收下就好,买个本子用”。那是隔代亲情爱心的续延吧,我的父母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家的温馨幸福。表达了家中二老双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希望小孩子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渡过每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手机拜年发红包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时尚,表达对孩子们的一种祝福和期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爆竹声中辞旧岁</p><p class="ql-block">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以示吉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初一拜大年</span></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相互拱手作揖,“过年好,恭喜发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农村早先时候,同辈年龄相仿的人们成群结队前往本家宗族家里,给长辈们请安拜年报平安。一个家里长辈们较多时,那是要轮流磕头的,如果人多时,有时候磕头行礼,就要从屋内排到院子里,场面非常壮观热闹。事毕,长辈们嘘寒问暖,热情招待。有的家境富裕的宗亲长辈早早封好了红包,算是“拜年钱”,大小人各一份。一路下来,口袋里的年货塞的满满的,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年,是异乡游子千里思乡怀人寄相思。过年,是亲人团圆话亲情聊家常的牵挂。团圆年、团圆饭是亲朋好友相聚倾诉相思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新气象,新希望,新征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