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一本书的故事》

罗托祥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间:2023年1月15日上午10时许,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星期天,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地点:钟祥市兰台中学(老钟祥一中北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仁山先生与祥子因为都爱写作宣传英雄人物而结缘,知道祥子在做红色收藏,创办雷锋精神传承馆,面向社会征集“天南地北钟祥人 学习雷锋当传人”有关好人好事、学雷锋资料 。1月14日,北方小年,钟祥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大礼堂举行,2023年的第一场雪也如约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仁山先生14日就到了钟祥,会友较晚,就没有联系祥子,15日上午,祥子在上班,仁山先生约定在兰台中学见面,交给祥子两本书和一份《黄石日报》,一本是仁山先生文集,还有一本就是其战友纪平《难忘》,特别推荐其中的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祥子看完,觉得非常不错,现在整理出来,以飨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有侵权或需要转载请联系13986993610)</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罗托祥子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图一:《雷锋叔叔》木刻&nbsp; &nbsp;30cm×22.5cm&nbsp; &nbsp;2016年&nbsp;赵雪峰(大兴安岭加格达奇第一小学学生)指导老师:张静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本书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紀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是3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到一年的这个日子,便会想起一个人;而想起这个人,又会想起一本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人,叫雷锋;这本书,是《雷锋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林彪摔死的那一年,我13岁,在家乡一个名叫黄集的小镇子读初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集有一条宽约五六米、长约二百丈的小街,小街南头靠东边有一家小书店。虽然我那时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光顾那里只是“挂眼科”,根本无力买书,但这家书店仍是整个小街最吸引我的地方。每天中午放学时,我总是去书店打发时光。因为那里除了我买不起的“字书”外,还有许多旧“画书”,即现在所说的小人书。这些旧“画书”可以在书店里租看,一分钱一次,时间不限;内容大多是记述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欧阳海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而这正是我所喜欢和崇敬的。因此,我常从挖桔梗或捉蜈蚣卖的收入中偷偷截留一点分子钱,到书店租旧“画书”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长了,我与书店的“掌柜”张大爷也混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在书店看旧“画书”,一批新书运到书店。不用张大爷招呼,我和几个小伙伴便主动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卸车。卸完后,张大爷一边谢我们,一边打开包裹往书架上放书。突然,一本《雷锋的故事》跃入眼帘,令我双眼为之一亮,心里怦然一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雷锋这个响遍祖国大地的名字,在我这个遥远山村娃子的脑海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止一次地想,雷锋真是了不得,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亲自为之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出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我一直渴望找一本有关雷锋的书一睹为快,但未能如愿。而现在,我盼望已久的书就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欣喜若狂,爱不释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我又不得不释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我的荷包里只有3分钱,而这本书的价格是6角4分,这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数字。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我的心仍留在书店。《雷锋的故事》在我心中总也挥之不去。连续3天中午,我仍去书店,找来《雷锋的故事》“挂眼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大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是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我点点头。“那你赶快买一本,不然过几天就卖完了。这本书进得不多。”我一听,顿时眼泪都快急出来了:“可我没有钱。张大爷,您给我留一本好吗?我一定想办法买。”“好吧,给你留一本,但最多留10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天放学回家,从不向大人伸手的我第一次鼓足勇气向父母要6角钱。但令我伤心和失望的是,我不但一分钱没要到,还挨了一顿训。一是家里穷,根本没有钱;二是没跨过学堂门的父母也不理解一个读书郎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既然从父母处要不到钱,我就只有靠自己了。我想到了打柴卖钱,哪怕5分钱一担我也干。但我们那一带四周皆山,满眼是柴,没有谁愿意花钱买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想到挖桔梗换钱。但此时不是挖桔梗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又想到去山上捉蜈蚣。但由于是冬天,根本就找不到蜈蚣的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好着急,好心焦。张大爷在等我,我心爱的书在等我,可时间不等我呀。过了10天,那本为我留的《雷锋的故事》可就不属于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无绝人之路。万般无奈之时,我突然想起了家中的鸡和鸡蛋。那时,我家养了20多只鸡。在我的印象中,我家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一年忙到底、盼到头,就指望队里“分红”。但往往入不敷出。因此,鸡就成了我家平时惟一的财源,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一家子衣食住行开销全靠鸡屁股”。我清楚地记得,母亲每天收工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端上葫芦瓢,到鸡笼上的两个鸡窝里捡鸡蛋;而后再到门前稻草堆边东摸西找,看有没有不听话的母鸡挪窝下的蛋。秋冬时节,一般每天只能捡两三只蛋;到了春夏,母鸡们食物充足,产蛋形势好转,有时能捡半葫芦瓢,这便是母亲最欣慰的时候了。母亲捡了鸡蛋后,一般舍不得给我和兄弟姐妹们吃,而是数好个数装进一只用石砖盖着的坛子里,等积少成多了,再一只一只数着从坛子里掏出来,用竹篮提到黄集食品站卖掉;而后购些油盐酱醋等全家必须的生活用品。记得,我同母亲一起到黄集卖过一次鸡蛋,每斤收购价是6角4分,一般12只才够一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巧,《雷锋的故事》的售价正好也是6角4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毅然决定从家里“偷”一斤鸡蛋卖钱,再用钱买书;并打定主意,从鸡窝里作文章。那坛子里的鸡蛋是母亲一个一个数着放进去的,她心里肯定有个总账,因此是不宜从坛子里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我每天放学后不敢再在路上玩耍,而是归心似箭,一路小跑,为的是赶在母亲收工回家之前先下手“打扫战场”。庆幸的是,我的行动次次得逞,没有被母亲发现;遗憾的是,时值冬天,母鸡们营养不良,鸡窝里有时有蛋二三,有时则空空如也。我胆子小,窝里有蛋时一次也只敢拿一个。因此9天过去了,我只“偷”了8只鸡蛋。眼看最后的期限到了,而8只鸡蛋显然不够一斤,我不得不在第9天晚上冒险到母亲存鸡蛋的坛子里拿了4只,连同攥在另一个坛子里的8只,凑够了一斤。不料,第10天,即张大爷为我留书的最后一天,当我从书包里掏出鸡蛋准备卖给食品站时,竟有2只被我不小心挤破了,而破了的鸡蛋食品站是不收的。想到剩下的10只好蛋不够一斤,我只好眼泪汪汪地带着全部12只鸡蛋来到书店,用哀求的语气说:“张大爷,这12只鸡蛋您就当是买了吃吧。”说罢,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张大爷。想必是为我的行为所感动,张大爷很干脆地收下了12只鸡蛋,而后从一个柜子的抽屉里拿出了令我朝思暮想的《雷锋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以后的事就不多说了。只强调几点:一、因这本书来之不易,又是我第一次买书,我特别珍惜,在白天上学、干活之余,在夜晚的煤油灯下,整整看了3遍;二、雷锋的精神深深打动和教育了我,雷锋所生活和成长的军营深深吸引了我,加上我以前所看的画书中的英雄人物都来自军营,我对军营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向往,做梦都想穿上军装;三、感谢上苍,5年后,老天爷终于成全了我,让我圆了从军梦;四、我从家乡带到军营的惟一一本书就是《雷锋的故事》;五、在军营,我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向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连续3年被评为全团学“毛著”积极分子和学雷锋先进个人,并在3年里实现了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农家孩子到一名党员军官的跨越;六、30多年来,我几经转战,许多东西都丢失了,但《雷锋的故事》始终伴随着我。如今,它仍带着岁月的风霜静静立在我的书柜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就在我用鸡蛋换来《雷锋的故事》不久,我听母亲对父亲说:“这次真是出了鬼了。我数好的鸡蛋硬是少了4只·····. ”这说明,母亲对坛子里的鸡蛋确实有个总账。好在她没有问我,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雷锋,一个伟大光辉的名字;《雷锋的故事》,一本令我受益良多的好书。这二者对于我的影响是今生今世难于忘怀的。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周年之际,特写下此文,以表心迹,以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原载《楚天风纪》2003年第3期、《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年8月1日副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左到右:罗书林 王仁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节选《难忘》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纪平,湖北钟祥人。17岁参军,曾任战士、宣传干事、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编辑;转业后,先后在省政府研究室、法制办和省纪委工作,历任《楚天风纪》副主编、副厅级巡视专员、省委巡视办副主任、省委第二巡视组副组长、一级巡视员。曾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并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先后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论文等作品数百篇,其中2篇散文、2篇通讯和1篇新闻作品分别在全国性文学征文、“中华大地之光”大型征文和全军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奖并被收入有关书籍;1篇论文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获高度称赞并被发表、转载;1篇通讯被收入《中国改革开放20年成果总览》;30多篇文章在全省专题文章评选中获优秀作者奖或优秀编辑奖,还被评为全省“首届期刊优秀编辑”。并合作主编《中国名特之乡》,参与编撰《实用政务大辞典》、《行政诉讼法及配套法规普及读本》等书。其事迹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九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照片为纪平提供,系新兵时拍摄的第一张照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