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挥之不去的年味儿

横槊赋诗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代每时每刻都在迅猛的发展着。挥之不去的是小时候对年味儿的记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对年味儿的记忆;“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是宋代陆游对年味儿的记忆。啊!我好久没有闻到年味了!大疫三年,安居熄声,未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惊喜,也未有亲人团聚时的欢乐。年味是什么?年味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对传统文化的温习,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寄托。</p> <p class="ql-block">懵懂的少年穿上了新做的西服,新颖又时尚,回到家里,看到父亲拿着烧红的铁柱在烫猪头,炸带鱼,还买了糖果与鞭炮,便知道要过年了。与弟弟围坐一团,把整板的鞭炮拆开,分而放之,年味儿便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徜徉开来。</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一年忙到头,春节不仅能给人团圆的机会,还能让人的身体短暂地放松下来,卸下一年里的种种压力,给心灵放个假。小时候的春节十分的热闹,临近春节时鞭炮齐鸣,春节那一天鞭炮声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气氛。</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哪一年,鞭炮声从春节里消失了。特别是城市里,不再允许放鞭炮。春节的特殊年味随着鞭炮声的消失,消退了不少。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郑强说,不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现在的除夕夜一片死寂,一点都不热闹,几十年后,孩子们将不知道什么是烟花,什么是鞭炮。孩子们对过年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孩子甚至会对过年没有了兴趣。这时我们又会反过来抱怨孩子,只会玩手机,玩游戏。</p> <p class="ql-block">节日原本就是建立在仪式感上的庆祝活动,如果缺少了形式,谁还有兴趣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有人总会以放鞭炮存在安全和环保为由,禁止放鞭炮。郑强称,不能因此“一刀切”,想要减少国外文化节日的侵略,只有把自己传统节日过好,重视自己的节日。郑强这一席话,真的说到人心坎里了。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郑强敢于说出心声,敢于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他就是大学里的大师。春节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p><p class="ql-block">春节是许多人打拼的一个盼头,有了春节,咱就知道还有多久可以回家,可以见到老婆孩子。但现在的春节已经没有以前的年味了。以前的春节,各家各户鞭炮齐鸣,孩子们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听到鞭炮声,我们知道,年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如今,鞭炮声没了。我们判定春节来了,靠的是日历。空气中没有了熟悉亲切的火药味,耳边一片沉寂,和平常的三百多天没什么区别。这让春节顿时少了该有的热闹,我们心底也莫名地多了落寞感。</p> <p class="ql-block">春节放鞭炮是有很深刻的渊源的。我们的祖先有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人们最后发现,鞭炮的声音和红色能吓退它。于是有种说法,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这种说法,正是我们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鞭炮给我们带来了喜庆,也能带来安全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疫情放开,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处处张灯结彩,前两日友人问我:今年去写春联吗?我说:写吧!妻子说:咱们有买下的春联,不要去写了。正因为有了写春联,放鞭炮这些形式,才有浓浓的年味,否则就像做饭不放盐,少滋无味。有朝一日,希望我们能回到那个时代。鞭炮声混做一团,人们开心地笑,孩子们高兴得不想睡觉。那个年代,纯真而美好,简单而充实,那是有生活味道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