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三班组织观看《公益大讲堂》家教专题讲座直播课

云水禅心【彬彬】

<p class="ql-block">“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庭教育的源头是中华家道。老祖宗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终于建立了一个家族的家道,能够让儿孙成才立业,能够让家族千年不衰!</p> <p class="ql-block">第一,家庭教育之爱是家庭教育之道的基础。但怎样的家庭教育之爱才是科学有效的呢?答案是互动双向、两情相悦。回顾我国建国至今的家庭教育之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多子女时代,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主要满足于孩子的温饱健康。父母在物质、精神、时间上都缺乏对子女教育之爱的付出。二是近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时代,家庭收入的提高与对单个孩子的过度关注重叠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畸形之爱。如对孩子物质的过分满足导致孩子生活,缺乏进取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的唯应试倾向,导致孩子厌学日甚,即使在家长和中学老师的强大压力下考入大学,却失去了人生进步的方向;对孩子交往矛盾处理的一味袒护,导致孩子唯我独尊,无法和同伴和谐相处。久之的恶果就是,孩子学业逆反且厌恶体力劳动,生活奢侈常常入不敷出,导致偷抢诈骗的致富心理、与人斗狠的犯罪心理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家庭伦理真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孝、悌、忠、恕家庭伦理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讲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放到现代社会家庭中来,仍然是有重要伦理价值的。“忠恕”是曾子对孔子学说之道的最精准概括,用孔子的话解释忠和恕,“忠”并非仅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范畴,而是指“孝慈,则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孟子解说“教人以善谓之忠”);恕则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孝悌相处,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中国现实社会中家庭成员存在的主要问题长辈疼爱晚辈有余,晚辈关心长辈不足;夫妻孝敬本方父母有余,彼此关爱对方父母不足。因此家庭成员的伦理教育,需要从为人父母者入手。</p> <p class="ql-block">第三,家庭文化价值建设是家庭教育的动力。《说文解字》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而说明家庭教育是在家长与子女言传身教的互动学习中不断发展的,必须为家庭价值观的巩固深化,不断补充正能量的“信善”文化内容。其实,现在不少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的书香家庭建设,就是构建家庭文化价值观的有效方式。</p> <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之道,借用《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那就是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要使其生活充实,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康健成长;父母既然希望孩子“立”而“达”,就要在其成长中,言传身教并重,给予经常地的信善美德价值观的劝告和教诲。</p> <p class="ql-block">初审:张彬彬</p><p class="ql-block">复审:梁峰</p><p class="ql-block">终审:刘春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