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罗丹齐肩的法国女雕刻家~卡蜜儿.克罗岱尔的家乡

崔丽军

<p class="ql-block">每当人们来到巴黎,参观世界著名的雕刻大师罗丹展览时,都会被这个名为“吻”的雕刻深深震撼打动。</p> <p class="ql-block">但你知道吗?在这个雕刻后面,却是隐藏了一个绝世奇才的法国女雕塑家~卡蜜儿.克罗岱尔(Camille.Claudel)凄美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在法国北部香槟区的小村(Villeneuve-sur-Fère),有法国著名女雕塑家卡蜜儿.克罗岱尔(Camille.Claudel)的故居。经过重新装修,现在成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对外开放。</p> <h3>中国人知道她,常常只因她是“罗丹的情人”。其实她本人的才华,已被法国和欧洲文艺界公认,称之为与罗丹齐肩的同时代伟大天才艺术家。<br></h3> <h3>卡蜜儿.克罗岱尔(Camille.Claudel):1864年生于法国腹地香槟大区的Fère-en-Tardenois<br></h3> <h3>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h3> <h3>数公里外的小村(Villeneuve-sur-Fère),是她和家人度过快乐无忧的童年的地方。这里的丰富的山水奇景,文化历史养育了她。<br></h3> <h3>同那个年代的女孩子一样,卡蜜儿除5-12岁在基督教义修女会接受教育,后由家庭教师辅导外,再没有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是,她在父亲琳琅满目的书库中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她已经是显露天资,得到其他艺术家的承认的聪慧雕刻家,</h3> <h3>1881年,随父亲再次转调,全家来到巴黎,克洛岱尔进入巴黎克罗拉西美术专科学校(现称大茅屋美专)。当年的著名的法国美术学院是“不允许接收女学生”的。但是雕塑家阿尔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接受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后来,他把这个女学生介绍给罗丹,</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可比拟的绝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额,美丽无双的深蓝色眼睛,性感又倨傲倔强的大嘴……”卡蜜尔的弟弟、诗人保罗.克洛岱尔这样描述他才华非凡的姐姐。 </span><h3> 1883年,十九岁的卡蜜儿遇见四十三岁的罗丹,她的美丽,灵气和不羁,令罗丹震惊,而卡蜜儿也为罗丹的才华和他对雕塑的激情打动。年轻美丽,才气逼人加上艺术天份和激情,迸发成燃烧罗丹和她自己的炽烈火焰🔥!<br></h3><h3><br></h3> <h3>与卡蜜儿的相识,对于罗丹的一生来说,就像是座喷发的火山一样,激发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卡密儿曾俏皮地说: “爱情使那老头子长了翅膀。” 罗丹真诚的回复道:“你被表现在我的所有 的作品中…。<br></h3> <h3>两个天才的人,他们在对方的作品里,发现自己,互相被吸引。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才华,息息相通,于是他们相爱了。<br></h3><h3><br></h3> <h3>在那个更像工场的临时家里,她没日没夜地雕塑着,为了参与“地狱之门”的创造,疏远了家人和朋友,几乎与外界隔绝。灵感、热情、技巧和肉体,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罗丹。<br></h3> <h3>看看卡蜜儿的作品。</h3> <h3>再看看罗丹的作品~何其相似。</h3> <h3>我相信,他们之间有过不顾一切的爱情,有过甜蜜的艺术融合,否则不可能塑造出那么动人心魄的作品!<br></h3> <h3>罗丹手下的她,大理石也透出温柔和爱抚。<br></h3> <h3>而她,仅凭记忆,就能塑出罗丹的惟妙惟肖的头像,可见此爱是何等的刻骨铭心!当罗丹看到她“凭着记忆雕刻出来”的他的头像时,也惊呆了。<br></h3> <h3>尽管罗丹最后成了名冠天下的艺术大师。但不能否认,罗丹最成功的作品中有她的灵魂甚至肉体…。<br></h3> <h3>可惜的是,像千百个老套故事,爱情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h3><h3><br></h3> <h3>罗丹在两个女人的选择中,最后放弃了才华横溢,美丽年轻,甚至为他怀孕流产的卡蜜儿,选择了平庸的女裁缝萝丝。为什么?不得而知。后人评论,许是她的才华让罗丹嫉妒,或是她的执著让罗丹胆怯。更可能他们互相被对方的才华给灼伤。 从此以后,为了摆脱罗丹的阴影,她用了整整一生来挣扎。 但是,已经迟了。两个天才,已经成为一体。他们在爱对方的同时,又在提防怨恨和刺伤对方,爱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成为折磨和痛苦了!<br></h3> <h3>那个时代对女性也是不公的,人们对她因为痛苦而表现出扭曲变形的作品毁誉参半,赞誉却全都属于罗丹,因为她是他的学生,是他指点她找到了金子。<br></h3> <h3>生活整个成了一个十字架,她被钉在上面,无法挣脱罗丹的影子。<br></h3> <h3>卡蜜儿挣扎过,拼博过,但内心的伤害是无法救赦的,她绝望了!“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付出了青春和爱的卡蜜儿最后悲哀地说。<br></h3> <h3>1913年,49岁的她,在砸毁自己的心血作品扔进塞纳河中后,被送进精神病院,直到1943年去世。30年的精神死亡,使她变成一个憔悴老妇…。</h3><h3>照片上,时间永远定格在了卡米尔绝望的眼神里,静静等待历史返还公道的神情,化成一座超越一切的雕塑。</h3> <p class="ql-block">1917年,罗丹“感到死期将至,与同居了五十多年的裁缝萝丝(Rose Beuret )结婚了”。 那年,罗丹77岁,萝丝73岁。“他们两个人正式办理结婚手续后,仅仅16 天,萝丝就去世了”。9 个月之后,1917年11月17日,罗丹也去世了。临终前,罗丹只字不提其他人,只是对自己喃喃不休:“巴黎毁灭了,看不到我年轻的妻子了,《地狱之门》无法完成了”。他身边的人们,都知道他在说谁。</p> <h3>“地狱之门”在卡蜜儿离开后,再也没有进展,死亡真能使他们超脱吗?!</h3> <p class="ql-block">我常想,卡蜜儿的悲剧,很难用简单的“渣男”或“小三” 解释。生活中的悲剧,常常是纠结而无奈的,人们爱用一句“C’est la vie”来解脱自己。但何尝解脱的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恋爱中人的病态人格,但谁在爱情里不是盲目的呢?平凡人如此,天才亦如此!</p><p class="ql-block">更何况与天才生活在一起,本来就非常人可以忍受,而两个天才在一起会是一场怎样的灾难?!他们的爱,燃烧对方,也灼伤对方,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艺术要极致,爱恨又何尝不是?!</p><p class="ql-block">卡蜜儿的悲剧,不光是私人间的恩恩怨怨,更有时代的局限和偏见。她用一生拼博追求的,不仅是专一的爱情,更是社会对她艺术才华的认可。可她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在精神病院,最后连葬身之地都消失了。“一个天才人物的死亡,很可能在全民的无情和漠然中埋藏着历史的悲哀”。</p><p class="ql-block">这对她也许是宿命吧!但与其把她看成个被抛弃的情人,我更愿意把她想像成中国传说中,为使铸剑的成功,而跳入熔炉中的姑娘,她用生命和爱情成就了罗丹,祭献了艺术!</p> <h3>庆幸的是,眼光在变,作品在变,生活在变,对艺术的顶礼膜拜没有变。雕刻是她的生命,纯洁得像圣地里的花朵,不允许丝毫玷污,他人,或是自己。<br></h3> <h3>现代法国艺术界,终于承认了她的作品和艺术地位,把她列为与罗丹并肩齐驱的伟大艺术家。前些年,巴黎水上警察成功地从塞纳河里打捞起一尊价值连城的雕像,这尊雕像是当年罗丹和卡蜜尔.克洛岱尔合作的作品《冥思》。 欧洲媒体甚至取消了她是罗丹“学生”的称呼,因为:“卡蜜儿是天才”,“天才是不需要老师指导的”。 而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们,从一开始就明白: 势均力敌的爱情里,不该有一方只能是另一方的附属。<br></h3> <h3>周末,我们拜访了她的故居。小村中心广场上,即可看到教堂的高塔,下面有路牌指示。<br></h3> <h3>教堂里有她父母和姐姐家人的墓地。<br></h3> <h3>百年前的野猪🐗雕像喷泉。</h3> <h3>村里处处标有卡蜜尔和保罗的纪念牌。</h3> <h3>沿教堂边小路走到尽头,就是卡蜜儿.克罗岱尔(Camille.Claudel)的故居。<br></h3> <h3>大门进去,是一简单的二层独立小楼,走道靠教堂一边的墙上,陈列了她,她弟弟保罗.克罗岱尔,和她家人的年代大事记。<br></h3> <h3>房子和院子,与百年前一样。</h3> <h3>进门后,一个小小售票处,有博物馆和周围地区的免费介绍资料。<br></h3> <h3>一楼是卡蜜儿.克罗岱尔的纪念展厅,有三间房间,介绍她生平的照片和她的部分作品。<br></h3> <h3>卡蜜尔与家人照片资料。</h3><h3>卡蜜儿.克罗岱尔有姐弟仨人,</h3><h3>弟弟保罗.克罗岱尔((Paul Claudel)诗人,剧作家,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官员)。</h3><h3>姐姐路易斯,克罗岱尔(Louise.Claudel)。</h3> <h3>在她工作间的合影,前排左起是他们姐弟三人:姐姐路易絲,弟弟保罗,卡蜜儿。</h3> <h3>卡蜜儿男装照。</h3> <h3>清纯靓丽的卡蜜儿。</h3> <h3>卡蜜儿的雕塑《成熟年代~L’Âge Mûr》,是与罗丹的作品一起陈列在奥赛博物馆里的著名作品:一个男子被抱在一个老妇人怀中,一个年轻女子跪在地上牵扯着他的胳膊。卡米尔以这个三位一体的造型,表现人的不同处境。<br></h3><h3><br></h3> <h3>曾经,人们以为这是“她”对“他”的祈求,但卡蜜儿解释说:我既是这饱经风霜的老妇,又是这个已经找不回青春的少女,这个男人也是我,他体现了我的强硬,我接受了他的空虚,这三个人都是我,我是三神一体,空虚的三神一体…。<br></h3> <h3>展厅中有此雕塑中的女子。</h3> <h3>最后一间内,有影像资料,从她生平,到她与罗丹作品的比较对照,以及她自己的艺术成果特色…,都有详细介绍。<br></h3> <h3>著名的“华尔兹”。其打破平衡的行云流水般造型,令人叹为观止。</h3> <h3>卡蜜儿与罗丹作品的对比。</h3> <h3>能不能看到“思想者”的影子?</h3> <p class="ql-block">二楼是她弟弟保罗.克罗岱尔Paul Claudel(1868年-1955年)的展厅。他是诗人,剧作家,1895-1909年在中国(清朝)担任法国使馆领事,后来成为法国文学院院士。很多对卡蜜儿的讲述,来自他的回忆。</p> <h3>小楼后面有一不大的花园,与教堂只一墙之隔。<br></h3> <h3>院子没有什么装饰,但园角有颗小李子树🌳。已经熟了的蜜黄色的果实落了一地。我捡了几个尝,极甜软。<br></h3> <h3>院子中心有一用石头砌成的半园石棚,是一古老井台,已经生锈的铁链从轱辘上垂下井中。<br></h3> <h3>石墙上的野刺梅果实累累。</h3> <h3>矮墙外,是百年来没有变化一望无际的田园,想必她当年也是看着同样的景色长大的吧…。<br></h3> <h3>院子里有孩子们用彩色木片做成的吊牌,在风中摇荡,给清静的院落很添了几分生气。</h3> <h3>在离她家不远处的树林中,有她童年与她弟弟保罗一起玩耍的怪石风景区Le Hotter du Diable"(魔鬼背篓)<br></h3> <h3>现在已开辟成专门旅游线路。</h3> <h3>传说中世纪,当地领主为建修道院,用灵魂与魔鬼达成交易,条件是魔鬼天亮前把山丘搬走。天亮前,鸡提前叫了,魔鬼仓促之间,把背篓中的石头撒在这个山丘上…。</h3> <h3>这里的奇特岩石如怪兽,如海浪,现在仍是当地孩子们喜欢玩耍的地方。<br></h3> <h3>不难看出,卡蜜尔雕塑中的海浪,有着她童年玩耍地方的影子。<br></h3> <h3>路边标牌,上有回忆录中的片段,记录卡蜜尔和保罗在此的岁月。</h3> <h3>山顶处的一块巨石上,隐隐约约有二个头像相对,青苔斑斑,不仔细看不出来,据说,那就是纪念卡蜜儿和她弟弟…。<br></h3> <h3>我匆匆画下的草图。</h3> <h3>像百年前一样,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h3> <h3>山石 沙地上,孩子们玩的忘乎所以。<br></h3> <h3>斯人已去,她和罗丹的爱恨情仇都随时间烟消云散。<br></h3> <h3>恍惚间,只听见一个年轻女孩的清脆笑声,仍在山林怪石间回荡…。<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