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游寺随笔

骆尔

<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出了校门往左走,隔了几户人家便是一片麦地,前几天刚下过雪,地里的麦苗愈发显得葱郁。顺着地边,一直向西,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几棵白杨矗立在村口,朔风由西往东不停的吹着,路上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从涌泉寺庙门口那个古井里,不分昼夜流出来汩汩清泉,滋养着这里的生灵,水里黑色的落叶,不知浸泡了多久。再往前走,时闻一阵犬吠,又听见几声鸡鸣,人们三五成群或坐在门前,或坐在地边,晒着太阳,端着茶缸,谝着闲传。我不敢上前,怕打扰了别人的宁静。一个外乡人,在这方土地上,就像站在树枝上的半候鸟,远远的窥伺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既想靠近,又踟蹰不前。想起了定居在厄瓜多尔的山城洛哈那两年,在那所白色的公寓楼里,每天透过明亮的玻璃,观察着屋前屋后拉丁美洲的人,他们也上学、工作、就医、吃饭、睡觉,只不过他们喜欢去教堂举行婚礼和葬礼,而我们东方人喜欢去酒店和殡仪馆。生老病死,繁衍生息,喜怒哀乐,生活的本质属性是一样的,无论是何种族?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哪国语言?他们所经历的,我们同样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幸而今天的自己,站在这片土地上,是能够听懂村民口里的方言的,也是愿意融入其中的,只不过自负使自己胆怯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我有幸走来这里,却无缘融入其中。来这里的一年时间里。内心的彷徨失措,有自己认知上的浅薄,还有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种种担忧。而门前穿着棉衣,坐在杏子树下的老汉,用干瘪的嘴唇,挤出来的纯正的关中腔“娃,你是哪里人?”,使我受宠若惊。在这片热土上,善良和虔诚,质朴和纯真一直都在。他们更愿意接纳我这个外乡人,而我自动屏蔽了,那双会发现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们精神和物质都是富足的,在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里,土地意味着生产力,马召的乡亲们无疑是幸运的,这里不似我的家乡是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跺步在校园附近的村庄,门前屋后全是农田,一眼望不到边,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它是土地的主人,安排着不同的经济作物轮番上阵。春天是油菜花,夏天是麦穗,秋天是猕猴桃,冬天是刷上白漆的各种果树。</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田间地头,最嘈杂的莫过于鸦鹊觅食的聒噪,不过,聪明的人们早都为小东西们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瞧!落了叶子的柿子,红彤彤还挂在枝头,漫山遍野的草籽,叫不出名字的浆果,一定可以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季。思忖了片刻,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自有造化,老天是饿不死瞎家雀儿的。</p><p class="ql-block"> 沿着小路往东走,不过一小会儿功夫,就出了村子,村外是108省道,一条宽阔的大路去往仙游寺,也通往汉中。马老师开着车,我们俩突然来了兴致,打算上山走走,一路上行人稀少,记得校车司机王叔说过,这条路上20多年前的盛况,那时候他跑大车,周至户县的人要去陕南,陕南的人要来关中,汉中的大米,周至的猕猴桃,各种物资调度,从这里走向天南海北,更是走向千家万户。大约是通高铁的原因,而今除了住在山上少数不多还未搬迁的人,更多的是附近的驴友和游客,这条路上,王叔口里的热闹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难得的闲适让我们兴致勃勃,在山腰平坦开阔处,偶遇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在观景台架起了炉子,煮起了火锅,透着摇下来的车窗,我明显看到了女孩嘴角流露的笑。空旷的山里面,有爱人在侧,有美食当前,有天远地偏,还有暖阳微醺,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30岁出头的年纪里所缺失的,是对早已习惯了生活方式的不敢选择,还有守着那个年岁渐长的自己,不敢放手一搏。 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收获,而我们往往固步自封,对别人的持有的观念和生活态度嗤之以鼻,除了建构自己的以为,其实还是以为。孤独在30多岁的时候,是个常态,因为趋于成熟和理性,更喜欢离群索居,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愿意改变更不喜欢去妥协。</p><p class="ql-block"> 信步下车后,来到了仙游寺,站在一处绝佳的观景处,远处波光粼粼,水汽氤氲,宛若水墨丹青。怅然若失间想起苏轼的诗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间教会我们,不应患得患失,要活在当下,认可别人的优秀,接受自己的平庸,更应该放低姿态,去感受身边的善良,真诚,和豁达。</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