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年味(原创)

丰年好大雪(薛彦柏)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山东莒县农村,过年,一直沿袭着古老的习俗。</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年就开始从家里那盘饱经沧桑的老石磨上悄悄地转动起来。那时,虽然乡亲们生活比较艰苦,但家家却要蒸上一些白面馒头和蒸一些豌豆馒头,还要蒸一些玉米面的发团,还要烙一些地瓜面子煎饼,足足够待客和自家人吃个正月。</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九口人,是村里数得着的大家庭,母亲会及早动手做准备,她把平时不啥得吃的积赞下来的麦子全部拿出来,淘洗拣净凉干,再从东屋的水泥缸里、柳条囤中弄出许多玉米、谷子、地瓜干等杂粮,挑捡晒干,然后就在自家碾磨上开始磨面。我家的年磨通常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推好,我常常会拖着磨棍老想打盹,但总又在母亲的哄骗下,想着推完磨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馍,精神抖擞地攥紧磨棍,跟着大人们围着磨道推起来,似乎觉得是在一圈圈的走近新年。</p><p class="ql-block">推年磨的同时,家家户户还要清扫整理房屋,挑一个艳阳高照的好日子,把家里的东西全挪到院子里,用榆树细枝条或秫秫苗子,一遍遍地打扫墙壁和房顶,扫去沉积一年的灰尘,然后一件件地擦试家具等物品,再搬回去,适当调整位置,立马新鲜许多。收拾好的屋子,也敞亮了许多,买张年画挂上,过年的感觉就有了。</p><p class="ql-block">推完年磨,清扫好屋子,接着蒸馍。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操办的几大项:蒸馍、烙煎饼、炸鱼炸肉炸丸子、做豆腐、煮猪头肉、剁馅子,其中蒸馍最隆重。每年我家要蒸上百斤面的发馍,父母亲提前多日做好充分准备,开蒸的头天晚上,父亲用温热水和好面,盖上棉被棉袄之类,然后放在锅屋柴火窝里等待发酵。</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盆盆发了酵的面,像一朵朵硕大的蘑菇,甚是喜人。母亲看见直说“真好、真好!一切都发,一年都发”。立即高兴地脱掉小棉袄,卷起衣袖,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分别团揉出一个个俊美的发馍,好似展览馆里别致、精美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姐姐、哥哥们轮番负责烧锅,他们双手抱着风箱的把手抽拉,把一捆一捆柴火填进灶膛,火苗吐着红红的火舌在灶膛里跳动,变成袅袅炊烟缭绕在房顶、屋面,一股股热气腾腾的五谷香味从厨房里冒出来,弥漫在小院里,飘在村子的上空,飘向遥远的田野,年的气味就有了。</p><p class="ql-block">年越来越近,村里有的人早就买好了大红纸,找人写春联。宣会大爷是个有大学问的人,老私塾先生,毛笔字写的很有功力,要面子的人家都找他写,他常常忙到年三十上午,自家的事一点也顾不上。宣会大爷为人写春联既执着又热情,年还没到就老早备好笔墨纸张等着,不论男女老少,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因此村里绝大多数写春联的任务,都由他来完成。</p><p class="ql-block">村里会不时的发出一阵阵“咩咩咩”的羊叫,“哼哼哼”的猪嚎和“咯咯咯”、“汪汪汪”的鸡飞狗跳声,还有村东壕沟鱼塘里人们车水抓鱼取闹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真正的年味到来,还得过了腊月二十。前街上一声“嗵”,后街上立马就应一声“啪”,虽然零零星星,却搅浓了年儿。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王爷的日子,这一天也叫小年,备好糖瓜、粘米饼,让灶王爷嘴吃甜了,再粘住口,“上天言好事”,找一把谷秸做灶王爷的专骑,还要准备一碗麦麸、一碗清水,同时还要念叨:“大白马,尾巴翘,喝足水,吃饱料,驮着灶王爷天上跑”。烧香、焚纸,连同揭下锅灶上贴的灶王爷画和谷秸,一同烧了,放上一盘鞭炮,然后再磕头,就算辞灶仪式结束。除夕的早晨再在门前院内,燃烧豆秸,鸣放鞭炮,为接灶,接上天归来的灶王爷,祈求“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小妮要花,小仔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妈妈要件大襟袄”。年集上算热闹的要数鞭炮市了,“大花雷,二踢脚,买的买,捎的捎,没有钱的干掏腰”,叫卖声未落,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起。临摊立刻就叫上阵了:“牛逼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火车不是推的,飞机不是纸扎的。赶了东集赶西集,卖好货的在这里”,大家你点一串,我放一挂,较着劲儿地放,好像鞭炮都是不花钱拣来的。最乐的是孩子们,不花钱白听响,更有不要命的,不顾头顶上“啪啪”的炸鞭,钻到下面拣假芯的鞭炮。</p><p class="ql-block">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起床,首先把院落里里外外彻底打扫一遍,吃午饭前,各家拿出写好的春联,买好的门神、灶王爷画像,按顺序一张张贴好,霎时,整个村庄被渲染的红红火火,焕然一新。鞭炮声也噼里啪啦的响起来,此起彼伏,年味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在外漂泊的游子们大都回来了,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只有这顿饭才叫年夜饭。</p><p class="ql-block">无特殊情况,三十晚上是不许串门的,辛苦一年的庄户人家,这一晚过的最开心、最踏实。人人希望以前的所有烦心事都成为过去,祈祷一切美好如意的生活将从此开始,全家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嗑着花生瓜籽,说着贴心话,相互结伴熬年夜。屋外欢庆的鞭炮声响彻夜空,星星点点的亮光在村里各个角落里闪烁,年的气氛更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在老家人的眼里才算年真正的到了。天还没亮,吉祥的鞭炮就唤醒沉寂的村庄,各家早早的打开户门,接受一波波拜年的人流,亲人邻里登门给长辈们拜年,必须磕头、作揖,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在流传,一切真诚的祝福都包含在恭恭敬敬的动作中,温暖了亲人长辈的心窝,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谊。</p><p class="ql-block">人们不论在赶集上店的大街上,还是走亲串友的路途中,相遇见面都要亲切的道声:“过年好”、“新年发财”,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底,都沉浸在年的祝福声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年的轮回中,父母一年年的老去,自己一年年的长大。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每年都要过年,那些古老的习俗,繁琐的礼节渐渐少了,品尝着一年比一年丰盛的年夜饭,不知为什么,总也吃不出当年粗茶淡饭的香味,更感觉不到当年那浓浓的年味,那年味中真情、纯朴、忠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