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长治郝晓峰法律热线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很快就是除夕了,全中国都在酝酿着过年的喜庆气氛,到处张灯结彩,所有人都在期待着那个重要的时刻,这就是百姓心中的年。</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这个70后的中年男人来说,年,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其中的每一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以前乃至以后都不能忘却的,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感觉过年和日常一样,我却不认同,也许从70年代过来,经历了贫穷和期盼,经历了渴望和满足,经历了大家庭的同甘共苦、经历了那个时代淳朴的邻里关系,总觉得年,是任何节日无法代替的,那是一段无法解释的神秘时光,是所有人的精神旅途,是所有人的岁月期待;那些不能忘怀的美食和新年新衣都成为了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每每提笔,总是有感而来,想把对年的感觉一次次的写出来,百写不厌,历久弥新。 因为,曾经的年,无法复制;那些年,永不回来。</p><p class="ql-block"> 年是腊月中国百姓的大事,老百姓的年的感觉从每年的腊月就要开始了,小时候记得进入腊月门了,就要蒸团子,团子有的地方叫黄蒸,金黄的软软的团子里面包着甜甜的红豆馅,咬一口,又软又粘,我的孩提时代,母亲总是在腊月给全家蒸好多团子,蒸团子是在院子里,母亲在烟熏火燎的大火旁边蒸了一笼又一笼的金黄的团子,蒸好了,晾冷了,再用缸装起来,冻到院里。八十年代,蒸团子,是要借蒸笼的,因为只有很少的人家有蒸团子的蒸笼,所以,那个时候,邻居们见面总是说:你们家什么时候蒸(团子)啊?记忆深刻的是那个年代的邻居们总是在蒸出第一笼团子的时候,给自己的邻居和好友用大号的碗送一碗团子,直到现在,我都很享受也很想念那样的邻居情谊,多么淳朴大方的民风啊!再后来,母亲身体原因,十多年也没有蒸团子,但我很想念,那是我记忆中的美食,现在想吃就只能买来过瘾,但终究没有母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馇(音),当然不是喝茶的茶,也是过年期间老百姓要喝的重要食品,是用炒过的玉米、豆子、生姜、荆棘、盐磨成粉状的一种东西,一般情况,腊月和正月的早上会煮茶作为早饭,做的时候,将茶倒入锅中的沸水中,然后,加入黑豆芽、豆腐片、加少许盐,煮成稀粥状即可,喝一口茶,那颗不是普通的香,那种味道会立刻冲击你的味觉,一股过年的感觉马上会映入你的脑海里,那可是年的味道啊,然后再配一些油炸的馓子,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无比的美味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第一个节,就是腊八节,小时候,那可是过年的正式的前奏了,现在,知道了,很多地方在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我小时候,我的老家是不做腊八粥的,我记得最清的是,母亲会给我们做一碗拨子面,长治话,拨和八也是同音嘛,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腊八节就要吃拨子面了,但不管吃什么,母亲做的都好吃。</p><p class="ql-block"> 新衣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那个时候的穷孩子来说,那也是一年盼望已久的事情,过年穿新衣也是最高兴的事了,当然,更期盼父母带自己去市里的英雄台市场去逛一下,那可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享受,看见什么都好奇、好吃的、好看的、来来往往的人群、不断吆喝的叫卖声。</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赋予了那些一年一度的节日更为触动感觉的记忆和感情。每到腊月,不管家里再困难,勤劳善良的父母总会给孩子做一身或买一身衣服,那个年代,不普及的缝纫机在腊月会极尽的忙碌着,衣服尽管很廉价,但那可是新衣服啊,对于70后的一代们,我想,一身新衣服的感觉要远远的超过现在的年轻人对苹果手机的渴望了,那种过年的心情,只有我们才更能体会。</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过大年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了,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三是“天地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烧香、放鞭炮,“欢送”天地老爷“上天”。民间有一句俗语:“二十三,一挂鞭,打发老也上了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这些民间的吉祥话和老百姓敬奉神灵的习俗,无疑给过年增添许多的节日气氛,年味愈发显得浓重了,那时候的一挂鞭,小的就一百响,浏阳鞭炮,红红的包装上画着一个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图像,这也许是我们70后对浏阳鞭炮最经典的记忆了,可惜,再也见不到那样的鞭炮了,很怀念!小时候,家里穷,除了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要各放一挂外,我的最大权限就是放一挂鞭,但必须是拆开了一个一个的放,紫红的小炮被拆下来,点一根香,一个一个的放,听着啪啪的响声,这也是过年我们最喜欢的了。腊月有谚语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腊月二十三以后,也是人们更为忙碌的时候了, 蒸、炸、煮、炖,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都在用美食来释放着自己对年的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年前,每家每户都要油炸一些面食祭祀天地,馓子是不能少的,就是把面拉成面条一般粗细,盘成圆圈,下油锅炸制,馓子也是喝年馇的最美搭档;还有掏花儿,也是一种油炸食品,一寸左右的长方形面片,中间用到正上面划三个口子,把一头从中间的口子穿出去,也叫掏出去,油炸出来特别好看;再有就是“松仡佬了”,把一寸见方的面片每一条边斜着切两刀,面片就成有了八条面叶子,然后把相隔的四个面叶子捏到一块,剩余的四个面叶子犹如花瓣一般,油炸以后,就是一朵金黄的花朵;这些都是过年祭祀天地的必备食品,祭祀完毕后,就会配着年馇一起吃掉,这也是忘不掉的美食呀。</p><p class="ql-block"> “年画”想必已经是很多人的记忆了,那个时候,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多多少少的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挂在家里,我家对面就是供销社,我很喜欢跟随父母到供销社里买东西,即使不买东西,让我去转一趟也是很开心的,一进入供销社,在柜台的上方横着一条铁丝,上面用夹子挂着很多年画,有娃娃、有杨家将连环画、有小猫图片、有连年有余、还有“中堂画”,就是屋子中间挂的老寿星,拄着龙头杖,前面还有两个童子,头顶飞翔着蝙蝠,旁边还有梅花鹿衔着林芝草,那可是经典的记忆。家中大扫除后,将年画贴起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要过新年了嘛。</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都要贴的,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句了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火红的对联,写满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祝福,春联就是年的标志。七八十年代的春联都是手写的,一般用墨汁写,很少的人家用金粉书写,金粉写出来的字,配着红红的对联,煞是好看,也十分的富气,每到腊月二十七八,村里会写字的“文人”就开始吃香了,还有老师们,我的记忆里,他们都顾不上吃饭了,一天累的都顾不上抬头,但是看着满家的街坊邻居们和满地红哇哇一片的春联,那个心情,自然也是很惬意的。</p><p class="ql-block"> 明信片和贺年卡也是春节前的学生们的“年货”了,九十年代初,是明信片和贺年卡最为盛行的时候,我们家那个时候兄弟姐妹都在读书,在过年的时候,收到贺年卡和明信片是很高兴的事,明信片上的内容有很多:西游记系列、红楼梦系列、四大美女、山水画、汽车、还有很少的动画人物,对这些,都是很新奇的,那时在我家,都把明信片压在桌子上的玻璃下面,用下面衬着粉红色的彩色纸,每年在过年的时候,把粉色的衬纸换一次,那些明信片有一次成为新年的展品。现在,桌子上不再铺玻璃了,那些明信片有幸没有被遗弃,对于怀旧的我来说,我都保留下来了,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这些美好记忆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最美好的时刻,就是除夕和初一早上了,这也是过新年的高潮,我们家人多,除了读书就是在外上班的,所以说,过新年全家团圆,也让全家对年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期盼, 大年三十的上午,清水泼街、贴对联、下午全家忙碌包饺子,也是过年前最最忙碌的一天,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做主要的习俗就是“接祖先”回家过年仪式,全家要出门面向西边“接回”自己的故去的祖先,回来,把代表祖先牌位的挂纸挂起来,烧香磕头,来表示子孙后代对先人的孝心,然后,家家户户都开始燃放鞭炮,此时此刻的夜空,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鞭炮硝烟的味道,每个人每一家都沉浸在了浓浓的节日气氛里了,伴着响声不断的鞭炮声,全家人坐在桌子前,说说笑笑,孩子们向父母说说外面的新鲜事、 父母仔细的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家人,其乐融融,屋子里弥漫着烧香的味道和饺子的香气。我喜欢这样的感觉,直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十二点,孩子们都要睡觉了,父母把新衣服、袜子、新鞋放在我们的枕头边,我们闻着新衣服的味道带着穿新衣服的期盼,进入梦乡,有谁知道,孩提时代的这个梦,应该是多么甜美、多么幸福!母亲在睡觉前,会在桌子上放一把五颜六色糖纸的糖块,还会说:明天早上谁起的最早,谁就第一个吃糖,我想说:感谢父母!让我们过了每一个幸福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北极星都还看不到的时候,当你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黎明前的夜空里,四面八方就响起了鞭炮声,一声声,一阵阵,响彻夜空,这响声充盈着每个人的耳朵、充盈着每个人的心田,使人沉醉在美好的时刻里,这也是我最爱听的声音,最熟悉的声音、也是使我最兴奋的声音,它释放着人们的一年来的苦闷忧愁、释放着人们一年来的快乐幸福!化解了人们一年来的辛苦劳累、点燃了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感觉应该是无与伦比的,它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映在了我的记忆里,这一刻,百姓心里的年到了!!</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都要早早的起来,穿好新衣服,我从来觉得早早起床是对年最大的尊重,从小到大,我从不睡懒觉。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我记得的小时候,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包饺子的时候,将一枚硬币,一般是一分或者二分钱硬币,包在饺子里,吃饭的时候,谁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在这一年就是非常走运的,想想那个时候,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都体现在了过春节的每一个细节里了。饭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端起热气腾腾的饺子汆汤,饺子汆汤是新年早上必须要喝的,里面有饺子、丸子、粉条、豆芽、海带、酥肉、豆腐片,然后在放一点蒜苗作为点缀,那个味道,一个字,香!饭后,孩子们都盼望着家长的压岁钱,还记得小时候,接过压岁钱的感觉,一毛的一张或者两张,崭新的,特别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过完大年初一,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了,在老家,走亲戚是很讲究的,大年初五之前去姥姥家,一般在初二或者初三,过了初五,才可以到姑姑、姨等亲戚家串亲戚,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没有摩托,有的就是一辆辆的自行车,棉鞋、口罩、围脖(巾)和手套是走亲戚四大件,我比较小,会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面,大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坑洼,迷迷糊糊到达每一个目的地,那种感觉,再也享受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我们叫“送五更”,按照风俗是在初五早上五更天的时候起来,将家中的煤灰在街上堆五小堆,每堆煤灰上插一柱香,并磕头拜祭,然后燃放鞭炮,传说在五更天起来是为了悄悄的往外面送“穷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但这一天也就一年一年的流传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正月十二左右,每家每户的亲戚都走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忙活糊灯了,要准备过正月十五了,很想念小时候的时光,那个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前,家中的床上就开始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用来糊灯的“皱纹纸”,这些五颜六色的“皱纹纸”一直留在心里,到后来就成为了对那个快乐时光五颜六色的美好记忆。而每到这时,邻居们都要串来串去,到各家各户去问询和分享糊灯的经验和技巧,都忙的不亦乐乎,主妇们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在十四前,这些糊好的灯笼就要被挂在街上了,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这些五颜六色、凝聚着“能工巧匠”们智慧和辛苦的作品都会被大家们在街上来回评头论了。</p><p class="ql-block">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些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在元宵节的美好时光,都尽情的在红红的灯笼下嬉笑着、欢呼着,还有老人、小孩,在元宵节的前后的晚上都会在到在街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来回回,远处,不知道哪里的鞭炮声不时的响起,为这个花灯节日平添了许多气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逛灯也好、看人也好,总之,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忘记了劳累、忘记了烦恼,尽情的快乐着,天空中燃起了礼花,巨大的礼花五彩缤纷,在蓝色的夜空绽放成一个金闪闪的圆球,人们欢呼着,这个喜庆的时刻将新年推向了高潮,五彩的礼花也点燃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新的一年开始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