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世间我抵不过任何一个人/在羊群里我抵不过任何一只羊/不是我生性如此怯弱/每一次相抵,我的心会痛很久很久”心有戚戚焉,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相“抵”大抵如是,对谁而言,都是伤痕累累。尤其是同样柔软的诗人与“羊”相“抵”,痛的除了彼此,还有诗歌,还有读者。(读杨廷成《放生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他饱经人世沧桑般的,关于书法、人生、生命秘密之能够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深长感叹,与其“一次酣畅的笔墨旅行”之后的释然,也转换出另外一种语义:何以解忧?唯有艺术。而艺术之于他的kuai感,在这一创作中的具体形态大约是这样的——毛笔在宣纸上的摩ca声,就像春蚕在桑叶上和春天里的沙沙声;一个人穿行在众多诗人的诗歌中,就像与一群有趣的思想交谈;一个人闭门于酣畅的笔墨建造,就像在创造一个世界。”好一个“何以解忧?唯有艺术”!艺术确是精神之杜康,灵魂之佳酿,窖之弥深,历久弥香。木心也曾说过:“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quan势的梦、cai富的梦、情yu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quan势、cai富、情yu,只有炫耀,不能共享。艺术是可以共享的。”嗯,艺术正是在共享中得以再创作,得以增值的。一个有趣的灵魂唯有在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同样有趣的灵魂的摩ca、peng zhuang中才能生出更为炽烈的艺术火焰。显然,一个人在其“闭门于酣畅的笔墨建造”中,打开了另一扇更为阔大、更为立体的艺术之门。(读燎原《一个人“闭门造车”的酣畅建造,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销售代表来电话时我该告诉他什么?说我们不需要任何焰火。我们在倒着生活。我们没在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就是那过去。”在错上再加点错,是补丁呢,还是窟窿?不好说,一如远远的街灯,汇入星空。(读约翰·阿什贝利《雪弄脏的花瓣不再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zong教,取其情操。于哲学,取其风度,有情操的zong教,有风度的哲学,自来是不多的,越到近代,那种情操那种风度,越浮薄越衰,只有在非zong教非哲学的艺术中,还可邂逅一些贞烈而洒脱的襟怀和姿态。”嗯,取法略同,不置褒贬。至于各人取舍什么,无所谓是非对错,自得其乐或自作自受便好 。人家ye su、fo tuo也好,苏格拉底、缪斯也罢,哪一个也不会在意咱何去何从的。(读木心《素履之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独是一座花园,</p><p class="ql-block">但其中只有一棵树。”</p><p class="ql-block">嗯,树上只有一片繁茂的叶子。</p><p class="ql-block">(读阿多尼斯《风的君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是里边有灰,闭上眼睛/顺着风吹走。/要是里边有水,静止的水,/就把吸水不足月的花根带来。”如此“拆寂静”:“卸”耳朵,“撕”肚子式的强chai,“用一声尖厉口哨”,将“寂静”“拆”成了若干喧嚣。而喧嚣终究归于“寂静”,因为在此之前,耳朵已被“卸”掉了。这不是文字的游戏,是诗意的游戏。(读查尔斯·西密克《拆寂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治,是动物性的。艺术,是植物性的。你可以残害植物,但你无法反对植物。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像两棵参天大树,你站在树下,大声叫“我反对你”,有什么用?”嗯,所以阿多尼斯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虽然“其中只有一棵树”,但“春风吹又生”;而有人的热闹终究只是一口棺材,哪怕质地再剔透晶莹。(读木心《文学回忆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钢琴教师说:放松,放松到两个手都好像si了,弹十个小时也不累。”嗯,出拳时,才需攥紧拳头。那时武之术,而非文之道。(读木心《文学回忆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所有语言中最大的mo法,每一个诗人都有属于自我的独特的熔炼魔方。我相信历经了漫长语言熔炼者能揭开世界上一切语言艺术的迷障。”嗯一边揭“迷障”,一边施mo法,玩转魔方,这就是诗人和诗歌的无限魔力。(读《海男访谈: 梦幻之城中的语言mofa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所以,人要端坐进镜子里相亲(“独酌无相亲”的“相亲”;月要斟入酒杯中啜饮,举杯即是邀明月了。而这一切貌似只能交付给诗歌了。(读朱光潜《所谓美好,就是摆脱了功利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火中的女子在奔跑,那不是为fen shao而生的人/火中的女子在奔跑/她的长发习惯地向后甩去”“火中的女子在奔跑”,就是赤色火焰在奔跑,就是红色花朵乌兰花(meng语)在奔跑,“她的长发习惯地向后甩去”,嗯,她的花香“向后甩去”,但一路追着她的花朵在奔跑……(读 安琪《火中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们“是与我个人经历相关的若干叙事性随笔。比之那些抽象的理论笔墨,这是一些欢实而有趣的文字,也是诗歌的大意思之于我个人的小意思——让我心情茁壮的那种意思。”“欢实”彰显其生命力;“有趣”乃大有;“诗歌的大意思之于我个人的小意思”,颇有意思。《自带系统的河流》的河流方为河流。(读燎原《自带系统的河流》出版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书法小册页,一首一页地抄读,把回忆的画面一次次展开,又一次次合拢。在展开与合拢间,让诗意重新回到生命之中。”诗之读札,读札之按语,按语之重温……诗之抄录,诗之按语之抄录,诗之抄录、诗之按语之抄录之赏玩……诗意在传递中渐传渐浓,弥漫开来,氤氲成一曲高山流水、一组立体多维之诗歌。顾城有句话:“我们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通于世。”这里,我想反其义套用一下:我们把诗给了别人,就收到了别人的诗,别人又给了别人,诗便流通于世。希望会有那么一天,诗歌真正成为所有诗人之间唯一流通的“货币”,带着缕缕墨香,而非铜臭,或别的什么味道。(读潘京 《<八十八亩水田>公众号刊发王桂林诗歌抄读札记按语辑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棵树在雨中四处走动。</p><p class="ql-block">在倾注的灰色中匆匆经过我们。</p><p class="ql-block">它有事。”</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有事,而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有的是</p><p class="ql-block">同一桩事</p><p class="ql-block">(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遵医嘱坐在这里的</p><p class="ql-block">好让年轻的人流每一天</p><p class="ql-block">都漫过她,就像做水疗一样。”</p><p class="ql-block">孩子王们天天都在做水疗,只是偶尔也有溺水的危险。</p><p class="ql-block">(读阿米亥《纽约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少事来不及爱</p><p class="ql-block">舍不得死,也舍不得睡”</p><p class="ql-block">后一个“舍不得”最有体会。萧红也说:“生前何必久睡,si后自会长眠”,醒着吧,醒着做梦最为真切(读川美《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少人,一天天</p><p class="ql-block">把自己变成一个人zhi”</p><p class="ql-block">嗯,自己bang jia自己,自己变成了自己的人zhi。</p><p class="ql-block">(读冀卫军《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是要饭的,陶渊明借米,西蒙到底是法国人,他种葡萄,养写作。”种葡萄是种酒,借米也是借酒,要饭更是要酒。写作可富养,也可穷养。养法无所谓哪一种更科学,只能说哪一种更文学,更适合文学家本人,更贴近他本人独特的文学品位。(读木心《文学回忆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众满座满厢,也是各听各的,不能代人听,不能托人听,所以,仍然是作曲的个人与聆曲的个人的关系。”嗯,所以,“听众”不过是个伪概念,真正意义上只存在一对一的听者,或说闻者。惟其如此,弥足珍贵。听过伯牙琴声的人想必不止一个,而钟子期只有一个。我只听见了他摔琴的声音。(读《木心遗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兰成是政客,他的人生观是逐取眼前利益。他对“女人”,亦取政ke手段,只要喜欢,就手到擒来,当然看起来是才子多情。”实质上是政je滥情、流mang成xing。这对于一个“一登场就是人生摹仿艺术”的女文青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天大的厄运。殊不知所谓的“艺术摹仿人生”的“摹仿”几乎并不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因理想化而导致的美化与神化。于是乎,原本先天性恋爱脑的女文青们自然就难免成为这“艺术”人生的xi sheng品了……张爱玲如此,萧红也不例外。(读《木心遗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学艺术家是个体的。所谓个体,就是自在;所谓艺术,就是自为。团体,总是二流……一群宝塔,是对塔的误解。斯宾诺莎、达·芬奇、亚里士多德,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除非是星,能结成星座。否则,石头堆在一起,还是个石头堆。不过,石头倘若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去孤立星星,更不会去xian hai月亮了。(读木心《文学回忆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无疑是最mei国化的诗歌视野之一,光彩显赫,其非凡之处在于,对不可言喻之物控制得既温和又充满张力。这组诗的确为我们呈现了火的形状,运动的形状;去拥有,去成为,去看,去分享,去追随,最终去知晓。”火的形状,亦是诗运动的轨迹,“既温和又充满张力”。“控制”力之于诗,即魅力之于诗。魅力大,不在于用力大,而在于控制力强。(读哈罗德·布鲁姆《诗人与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像空气一样离开……向将逝的太阳摇动我的白发……/我把自己赠给土地,为了从我喜爱的青草中生长出来,/如你要再见到我,请在你的靴底寻找……你若一时找不着我,请仍然保持勇气,/一处不见就到另一处寻觅;/我总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当我似乎孤独却又并非一人独处时;/我不是没有伴,我为大家说话。/某个人听见我诉说却不知不觉,/但我所咏唱的人们,那些知觉者/将不断出生并遍布天下。”惠特曼等到了聂鲁达,“聂鲁达也停在某处等候着我们”,而我们却还在寻寻觅觅,对此浑然不觉。知觉者永远是少数,“遍布天下”是多数的未知未觉者、后知后觉者。(读哈罗德·布鲁姆《诗人与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月.2023.1.1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月,一个惯于为沉默分行的人,一个偶尔为分行沉默的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