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拿什么来陪伴你,我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写给在外打拼不能给孩子陪伴的家长</p><p class="ql-block"> 临西县育英学校校长 刘春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外务工,创业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把孩子让爷爷、奶奶甚至亲戚来养,一年回家的次数很有限,更不用说陪伴孩子了。据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家长为了生活不得离开家,不能陪伴孩子已经是很无奈的事情。这些留守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爱的陪伴,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该如何面对和解决?</p> <p class="ql-block"> 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肯定想知道这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分享我经历的几个相关案例和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p> <p class="ql-block">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恐惧和担心。担心的是,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天天盼着他们回来陪自己,过年的时候都回来了,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吵架,还说要离婚,孩子非常担心爸爸妈妈分开自己该怎么办?孩子问老师爸爸妈妈真的会离婚吗?</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应该做哪些事情?首先家长清楚一个道理,出去务工不是把家庭弄得不像一个家庭,是为了给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两个人在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工作,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在认识上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永远记住,出来务工的目的是让家更好,是让日子过得更好,即使有些矛盾也应建立在家庭完整的基本条件下解决。如果两个人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p><p class="ql-block"> 两个人的问题两个人解决,不要把心里稚嫩的孩子牵涉进来,尤其不能双方的激烈冲突在孩子面前表现,也许过一段两个人风平浪静,没有问题了,但忘记了孩子内心的苦恼没有解决。即使两个人要离婚也应在两个人之间进行。更有甚者,还把孩子拉到自己面前,逼问孩子跟谁。这样不负责任的家长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心灵伤害。</p> <p class="ql-block"> 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孩子,而父母的爱尤其来自妈妈的陪伴,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当我们无法陪伴的时候就要做好孩子的心灵和精神陪伴。具体做法:</p><p class="ql-block">1、定时与不定时的电话沟通或视频连线。孩子放学回家后给孩子约定通话的时间,给孩子沟通。留守儿童最难受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学校盼着回家,回家却没有亲人迎接和陪伴,他只好找玩伴或者看电脑、电视,玩伴不一定是什么情况,孩子分辨能力差,不自觉学坏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定时的通话,是与班主任沟通后,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打个电话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会信心十足,注意不要批评和说教,那样的话还不如不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2、时不时给个小惊喜。要么是孩子喜欢的文具,喜欢的一本书,要么是一件新衣服。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一直就在身边。</p><p class="ql-block">3、亲子共读。没有比阅读再好的方法了,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哪怕是最简单的绘本故事,与故事一起成长,有书陪伴的日子才是心灵和精神的陪伴。希望家长能用上这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4、游学或游玩。在家长回家的时间尽可能地带孩子出去游玩,根据自己的条件力所能及的陪孩子游戏和游玩,这样的形式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陪伴不是身体陪着,而是心灵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二、跟奶奶爷爷在一起长期生活的表现: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断地眨。成绩差。 </p><p class="ql-block">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 (1)自理能力差,是因为老人包办生活的一切,老人还振振有词,孩子,你什么也不用管,就把学习搞好就可以了,什么扫地,洗衣服,整理内务甚至洗内衣,穿衣服都是老人代办。老人忽略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学习怎能有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p> <p class="ql-block">(2)放任型。孩子只有基本的温饱保障,谈不上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培养,更谈不上学习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了。</p><p class="ql-block">(3)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停的眨。原因是没有父母的管理,老人经常让孩子自由的玩手机,看电脑,看电视。长期看电视带来的后果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长期看手机、电脑,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随着年级的增长,成绩会越来越差。</p> <p class="ql-block">(4)自私任性。在家里,以孩子为中心成为习惯,一切围着孩子转。到了学校这些孩子往往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总会看到同学身上的缺点,总觉得老师同学对自己不够重视。是因为在家得到的重视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长期跟父母分离,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亲人在一起居住,隔代监护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由于孩子的观念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亲人的观念差别比较大,所以孩子不能理解大人们的用心。当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不会及时地纠正,会惯着孩子。并且学校布置的作业,也没有能力和方法帮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能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这让孩子在思想里没有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督促,就开始在学校里逃学、上网等等,因而成绩会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会陷入一个“读书无用论”的误区,导致他们在没有完成义务教学阶段就开始辍学,很多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沾染一些坏的毛病。</p> <p class="ql-block">这类家庭解决的办法是:</p><p class="ql-block">1、妈妈必须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尽快扭转这样的状况,找到适合孩子独立成长的环境,有必要通过转学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变孩子期间,妈妈要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陪伴。统一家庭成员的思想,让妈妈成为教育孩子唯一的发声人。不要一人一个声音,甚至妈妈说,奶奶爸爸否定,孩子只能顺着那边对自己舒适就按哪边的做。当妈妈成了唯一的发言人,孩子没有了退路,才能不断改变。</p><p class="ql-block">2、家长记住一定要在小学五年级以前进行纠正,等上了初中,很难改变。</p><p class="ql-block">3、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开始厌学和逃学,只要一次,妈妈就要放弃在外打工,专心陪伴孩子,调整这些问题。一旦孩子经常逃学,再调整就很困难了。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不能放任不管,或者简单说教。</p> <p class="ql-block">三、爸爸缺席陪伴的表现:怯懦、胆小,缺乏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家长知道陪伴的重要性,或者根本没有老人能照管孩子,就选择爸爸去打工,妈妈管孩子。这样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经历只有妈妈陪伴的两个案例:</p><p class="ql-block">案例一:孩子是男孩,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出去打工,妈妈负责陪孩子生活。爸爸很少回家,也从不给孩子打电话沟通,妈妈就是管孩子吃饭穿衣,孩子每天紧跟妈妈身后,在学校必须看到妈妈才能上学,一会离开妈妈就会哭喊。妈妈因此住在学校打零工,也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缺少了来自爸爸的爱,孩子很胆小,说话声音特别小,反应迟钝,缺少阳刚之气,不敢表达不敢表现。这种类型的孩子其实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案例二:男孩,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在北京做厨师,孩子一直妈妈带着。妈妈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旦有一天孩子的要求无法满足了,孩子表现的任性执拗无法改变。这样的例子很多。</p> <p class="ql-block"> 解决的办法是:妈妈不但照顾好孩子,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不仅做好生活的保育,也要做好做人的引导。爸爸每周都要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常陪孩子游玩。让孩子有一个来自父亲和母亲不同的爱,孩子才能具备阳刚之气,才不会因确实爱而变得怯懦和胆小。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缺席如不能及时补上,孩子很难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四、以孩子为中心。父母都在身边,但不会正确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孩子父母都在孩子身边,不缺少陪伴,不缺少关爱,但孩子仍然后很多成长的问题。这样的家长只有一个方法,坚持天天学习,自我成长了了,孩子就能健康成长了。</p> <p class="ql-block">五、营养不良,卫生习惯很差。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孩子消瘦,个子较低,缺少正常孩子成长该应有的营养。卫生习惯很差,有的孩子由于跟爷爷奶奶一起居住,而爷爷奶奶本身没有过多的精力看护,本身的卫生意识很差,所以孩子对洗澡洗头刷牙洗脚这种简单的个人卫生问题无法保证。</p><p class="ql-block"> 希望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关注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学会生活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的一个方面。请家长务必关心关注。</p> <p class="ql-block">六、安全问题。其实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家长务必给孩子安排安全保证的学校,避免因无人看管而造成的家庭遗憾。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有可能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p> <p class="ql-block">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也有创业者在外打拼,把孩子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又忽略了在不同的才成长阶段应给予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长对老师说,我们孩子有时不听话,您大胆管理就行,打骂都行,我保证不怪您。这话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家长很开明,实际上是责任的推脱,是把本属于自己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殊不知来自家长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与学校共同进行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希望父母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给孩子正确的陪伴和引导。尤其在春节期间回家的家长,一定要珍惜与孩子在一起共处的时光,给孩子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