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始皇陵

哈哈

<p class="ql-block">2015年国庆假期去了西安,因为前些时右脚崴伤,所以此次基本是坐在轮轮椅上玩,受限不少。</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秦始皇13岁登基即开始建造,动用劳力72万,最多时达到80万人。驾崩时尚未建成,占地52.65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p><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陵墓部分情况,和真实看到的令人震撼的场面远远不能相比,只是从一点窥视中国历史中的精彩。 张庆震</p> 1974年1月29日,西安大旱,只好打井取水,杨新满挖到数米深许,余人在地面吊土。突然,一位兄弟大叫:杨新满,你挖到了老祖宗的头了。他大惊,爬上来,一看,是个陶头,真人大小。挖到老祖宗的人头,不吉利,都不肯要,也不敢扔扔,有人对他说,你挖出来的,你带回家好好供奉着。老杨只好抱回家放着。但日夜不安。二十天后,他带上陶头,到县里文物馆找到馆长,也不认识,但是多年的文物考古,让他直觉有来头,就让老杨留下陶头,奖励他十元钱(相当于老杨约60天收入),同时上报省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和国家考古研究所。让杨新满带着专业考古队挖岀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发现后,西杨村全村被征用,搬迁,只有老杨所在的村庄被允许留在园区,而且富得流油,村民家家过年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 老杨参军的儿子,在车祸中丧生,而女婿,四十岁时死于癌症,现在只有女儿陪伴80多岁的老杨。真的应了老祖宗的坟墓不能挖,更何况那个是中国首帝的秦始皇的坟墓?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气势磅礴,秦俑身高1.72~1.85米,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 几千秦俑几乎没有姿态完全相同者,使人感到工匠丰富的创造力。 这是高级铠甲军吏佣,共10件,现在相当于将军。 跪射佣 铠甲武士佣,这是下级军吏所穿,肩膀亦有铠甲。 这是骑兵佣,穿的是胡服,和历史资料介绍一致。 这是驭手佣,每乘马车上一名,应该由技艺娴熟的人来当任。 不但秦俑个人表情各人不同,就连面目也各不相同,他们大部分是单眼皮,和关中人相对应,我估计双眼皮可能是我们这边过去的人吧。 他们的胡须几乎没有一个是一样的,真是千姿百态,秦时男子就留胡须,现在北方不少小伙子也开始留胡须,关中汉子的美髯。 有的胡须有些外国风味,是不是与胡人有关? 这胡须现在看也挺时髦呢! 几千年前的胡须,现在照样子留起来,也挺好,在台湾,那导游是少数民族,就时兴自年轻就留胡须,有男人味,也是成熟的象征。 说到秦俑的头发,我看更是一绝,那时的男人都是长发,父母给的不能丢掉。仔细看佣的头发编的相当复杂,小辫子再合成发咎,盘到头顶,左或右,为什么这个样子?没人回答出来。我估计这和军人生活密切相关。军人可能随时打战,这种发型复杂,梳一次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细看这种发型,结构紧密,不易松散,估计几天都不会散,这就适应了军人的需要,和现在打战时战士全部剃光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不知大家可同意我的分析? 看见啦,他们用小辫子压住头发再到头顶,结成咎,就像给里面的头发加了一道匝,不容易松散。在头发上的功夫恐怕现在人也想不到。 有哪位美女按照两千年前的发型打扮一下,不但自己很美,上街估计回头率是120%。 比起什么爆炸头,长发波澜,什么刘海,这种发型虽然少了妩媚,却显得干练,清爽。 再看看秦俑的铠甲。他们身上的都是用石片磨成再用青铜丝穿连而成。据考古专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是高级军吏铠甲衣,前胸,肩,背部有8朵花,只有8人穿着,应当是将军级的。 这是下级军吏的铠甲,甲片大,没有花及花边。 这是全披膊的御手佣铠甲,因为他在战斗中驾驭战车,起关键作用,因此铠甲保护部位要多得多,又不至于影响驾车。 秦俑本是彩绘,出土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个别出土时色泽如新,可惜在空气中逐渐脱掉。 从考古学家在刚刚出土还有色彩时情况分析,秦时各等级人群在服色和衣服质地并无严格等级限制,主要是式样的不同。 他已经2000多岁了,就是现在也算得上帅哥吧!非常清秀的样子,我估计是军队里的军机大臣,参谋总长。 下面几个是《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总称,放在军阵中觉得就是部队文工团。这位好像在变魔术。 这肯定是大力士,双手可能握着一根什么东西。 这是袖手佣,高184厘米,是不是在等着上台表演? 这个佣好像在击鼓,正在表演。 筰舟佣,他在划船呢。 秦俑出土的绝大多数兵器表面都涂有这种保护层。这种绝技从汉代以后就失传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千多年后的1937年,现代镀铬技术才在德国产生,并以专利发明载入了史册。 青铜铍脊上的纹饰生成,纤如毫发的金属小孔钻刻技艺,也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工艺如马车铜伞,铜车顶,为何能薄如纸片至今还是不解之谜。 这只青铜鹤高77.5厘米,长112厘米,宽18厘米,长长的嘴里还叼着一个扭曲的小虫,似乎还在争扎,动感十足,栩栩如生,2000多年前的工艺令人拍案叫绝! 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一号铜车马总重约1.061吨。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吨,它的铜窗至今还能灵活开关。被誉为“青铜之冠”。 <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2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發布秦兵馬俑1号坑于2009~2022年第三次发掘成果,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p><p class="ql-block">此外此次考古发掘显示,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佣坑,推测能够利用甬道进入佣坑进行破坏的人,一定是参与了佣坑的修建工作,联想投降项羽的秦兵,这些人在接受了项羽的指令来破坏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p><p class="ql-block">相信以后的秦皇陵的发掘工作还会进行,也许会有更多更令人惊奇的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