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不言风自高——纪念让人民永远为之骄傲的将星张云逸大将

滄桑正道

<h3><strong>纪念张云逸</strong><strong>大将</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诞辰130周年</strong><strong></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同时也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大将、海南人民的优秀儿子张云逸同志诞辰130周年。张云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是海南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在海南人民全力投入自贸港建设,奋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缅怀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海南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不息。</p><p class="ql-block"><b>大将生平</b></p>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于广东省海南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头苑镇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6年,14岁的张云逸就背井离乡,到广州谋生。1908年,在海南同乡、同盟会成员赵士槐的帮助下,张云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1909年,他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运动,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猛将。1926年北伐战争中,张云逸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转变为自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是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之一,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他是新四军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是创建华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先驱。解放战争中,他全面领导华东后方工作,同时参与有战略意义的战役部署,指挥地方武装,巩固后方、支前作战。他还是一位统一战线工作能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战时期,都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统战工作任务。全国解放后,他主政广西,领导剿匪、土改和一系列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工作,为广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因病离开广西后,依然时刻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他担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期间,坚持到基层调查研究,纠正不正之风。虽然张云逸很早离开故乡,但始终心系海南。他为海南农垦事业献计献策,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殷切盼望“海南人民早日富裕起来”。张云逸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主义者“以遂初志,而尽己责”的誓言。通过本次线上展览,全面回顾张云逸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中探寻和汲取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精神、信仰的力量,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无畏奋进。<h3><strong>传奇人生书写不朽功勋</strong><strong></strong></h3></br>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张云逸是让海南人民深感自豪的将军。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5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9月27日,张云逸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给张云逸的勋章证书。 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张云逸作为华南人民解放军首席代表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中南海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南海颐年堂合影。前排右三为张云逸。 1955年9月27日下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衔、授勋典礼。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张云逸等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下午5时,张云逸(★)从毛泽东手中接过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8月,张云逸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表示:“我久病之后,加上年龄的关系,体力脑力虽不如昔,但应将现有的力量,为党为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以遂初志,而尽己责。”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复信表示:“八月十四日信收到。身体有起色,甚慰。我同意你的办法,即以休养为主,视身体许可,酌量看些文件,参加一些党的和国家机关的会议。为准备六中全会,这些天没有时间,候稍闲时再约谈。祝康吉。”此后,张云逸主要以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参加党和国家机关的会议。1962年,他担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了一生。 1955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写给张云逸的亲笔信<h3><strong>大事记</strong><strong></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立志报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少年从军 立志救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云逸少年求学之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动的前夜。由于贫病交加,张云逸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相继离世。在进入文昌头苑明新高等小学读书之后,了解到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中国军事力量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思想,他的富国强兵思想开始萌芽。1906年,因贫辍学后,张云逸赴广州投奔同乡赵士槐,在赵士槐的引领下,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赵士槐,先后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同孙中山一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是坚定的反清志士。1908年,张云逸在赵士槐的帮助下考取广东陆军小学堂,在此学习文化课程以及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p> 赵士槐将军 广东陆军小学堂师生合影(二排右二为张云逸)<h3><strong>反清讨袁 冲锋陷阵</strong><strong></strong></h3></br>1909年,在邓铿等人的介绍下,张云逸加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推翻清王朝的武装革命。1911年,张云逸参加黄花岗起义,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真枪实弹的战斗。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张云逸参加广东起义军进攻广州两广总督府之战,担任炸弹队队长。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张云逸更加认识到强国必须强军的道理,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之后,到广东南海县杨锦隆部,先后担任排长、连长,开启了其军事生涯,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 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员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一次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自率领勇士120余人攻入两广总督署。张云逸参加了这次起义。<h3><strong>参加北伐 秘密入党</strong><strong></strong></h3></br>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张云逸作为第四军第12师的参谋处长随军北伐,协助上级指挥作战。在4个月的时间里,张云逸所在的第四军攻坚摧锐,迭克强敌,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斗的胜利,为北伐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为表彰该军的功绩,1927年1月15日,武汉粤侨联谊社赠送第四军一块盾牌,正面居中写着“铁军”两个大字。从此,第四军“铁军”的美誉名扬天下。张云逸作为“铁军”的一员,也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笔。北伐战争期间,张云逸真正认识了共产党。1926年10月,张云逸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由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转变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7月15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 为表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功绩,1927年1月15日,武汉粤侨联谊社赠送第四军一块盾牌,正面居中写着“铁军”两个大字。<h3><strong>南昌起义 建军功臣</strong><strong></strong></h3></br>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武汉国民党当局内的一部分人在联共问题上也开始出现摇摆。在白色恐怖中,张云逸不顾个人安危,根据党的指示继续留在张发奎部队从事秘密工作。他向张发奎推荐共产党员卢德铭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利用自己任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的身份掩护共产党员周士第、王尔琢、李硕勋等将第25师的两个多团3000余人拉出阵地,赶赴南昌参加起义。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正是由于这一番精心安排,壮大了起义部队力量。1927年12月,张云逸参加广州起义。为确保起义成功,张云逸奉命一面通报张发奎方面的消息,一面努力排解张发奎等人对共产党可能造反的疑虑。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初,夏张云逸奉党中央指示到上海准备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后中央考虑决定张云逸不去苏联,改去广西进行兵运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晨报》的有关报道。张云逸曾参加广州起义。<h3><strong>百色起义</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改造部队 建立组织</strong><strong></strong></h3></br>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共中央决定扩大全国起义的规模。中共中央加大了通过兵运工作进行武装起义的力度。张云逸有多年两广军事工作的经历,是进行广西兵运工作的最佳人选之一。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任命俞作柏、李明瑞掌管广西,而俞作柏、李明瑞不满蒋介石的统治,想在广西建立一个脱离蒋介石、桂系军阀控制的独立局面,便暗中联系中共,希望得到中共的支持,并借此获得苏联的帮助。1929年7月,张云逸奉中共中央指示,由上海到达广西南宁, 开展兵运工作。在党组织的活动下,张云逸掌管了广西教导总队,兼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着手撤换反动军官,由共产党员出任各级干部,在各连队建立中共秘密支部和士兵委员会,吸收大量工人、农民和进步学生参军,将腐朽的国民党军队改造成由共产党掌握的革命军队,为后来的武装起义创造了条件。同年10月上旬,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张云逸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的学员,将广西军械库储存的枪支、弹药、物资搬上船。次日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机枪营、炮兵连等2000余人,从陆路掩护船队,向百色进发,邓小平等则乘船溯右江而上。10月22日到达百色,与邓小平等进驻粤东会馆。同年12月11日,在百色粤东会馆和清风楼等地,升起缀有金色五角星和镰刀锤子图案的红旗,酝酿已久的百色起义爆发了。在百色东门广场,红七军宣告成立。大会颁布了《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宣布张云逸任军长。百色起义点燃了广西右江地区革命的烈火,诞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军队——红七军,创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游击战争。红七军及其领导的革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革命力量一起,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百色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1929年12月11日,在粤东会馆门前广场召开红七军成立大会,张云逸等500多人出席。从此红七军正式成立,张云逸任军长。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发布的《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施政纲领》</p><p class="ql-block"><b>转战千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千里征战 到达苏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文骅将军是张云逸在红七军介绍入党的,他在《红军第七军简史》中写道:“红七军于1930年9月从广西恩隆、奉仪、田州出发,经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每天行军作战,行程一万二千里,大小百余仗,历尽艰辛,卒在1931年4月到达永新,由六千四百人减少为二千六百人,7月到中央苏区汇合朱毛,达到了目的地,时只留一千三百人(因在湘赣有些损失,及教导队、伤病员留在永新约四百人),然已把这支队伍锻炼成铁一般的,成为党的坚强队伍了。”从广西兵运到百色起义,从回师右江到转战千里,把一支国民党军队改造成人民的军队,并将其带到中央苏区,使之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无不浸透了张云逸的心血和艰苦努力。到达中央苏区后,中革军委充分肯定了张云逸为人民军队建设所建立的特殊功勋。1931年11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表彰红七军英勇转战的业绩,授予其“转战千里”的锦旗。1931年12月张云逸调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一局局长。在红七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序列里,走出了后来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20位开国将军,其中包括1位大将(张云逸)、2位上将、4位中将和13位少将。</p>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给红七军的锦旗。 红七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转战路线示意图 红七军北上部队序列表<h3><strong>福建事变 遗憾而返</strong><strong></strong></h3></br>1933年,张云逸受中共中央派遣赴福建与十九路军谈判,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部分解除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封锁,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十分有利。然而,由于博古等人盲从共产国际的指示,采取“左”倾关门主义,否认国民党内部的中间势力有抗日的愿望,反对周恩来和张闻天等提出的直接派红军援助十九路军的建议,从而使十九路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结果在蒋介石急调重兵镇压下,诞生不足2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就被蒋介石摧毁了。张云逸在总结我们党在处理福建事变问题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左’倾错误对福建事变的政策,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错误。”<h3><strong>万里长征</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负责作战 当好参谋</strong><strong></strong></h3></br>1931年至1934年,红七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云逸调任中革军委一局(作战局)局长,随后又出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副部长兼作战局局长,协助总参谋部部长叶剑英工作,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5月,张云逸兼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和作战局局长。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先后担任红八军团参谋长、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参与制定红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为红军进军贵州、抢渡乌江、占领遵义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组织序列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的关键一仗。1934年11月,张云逸被派到红八军团协助军团长周昆指挥部队。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抢渡湘江命令,第八、第九军团执行后卫任务。30日,张云逸随红八军团与前来堵截的白崇禧桂系部队发生激战。张云逸协助周昆指挥红八军团主力奋力突围,最后在红五军团掩护下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后,红八军团仅剩1000多人,整个中央红军也由出发时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h3><strong>天险架桥 突破乌江</strong><strong></strong></h3></br>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瓮安县猴场开会,重申黎平会议决议,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北渡乌江,占领遵义,北上川黔建立新根据地。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面宽约250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峭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红军能否突破乌江,摆脱薛岳8个师的追击,成为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计划成败的关键。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命令军委先遣队司令员张云逸:“率工兵两连并架桥材料,协同红一军团架桥。红一军团2师、军委工兵营等部队在江界河架桥,受张云逸指挥。”在张云逸的领导下,第2师第4团在工兵营的帮助下,用了一天多的时间,绑扎了60多个竹筏。工兵营官兵群策群力,不分昼夜地投入紧张的架桥工作,用竹筏和门板架成横跨乌江的浮桥。总参谋长刘伯承赞扬工兵营指战员不怕辛苦、不怕牺牲,为部队渡江立了大功。毛泽东走在浮桥上,称赞说:“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了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强渡乌江,是遵义会议前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一环,张云逸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他的任务。他多年后回忆说:“什么是大事?部队过乌江时,毛泽东指示去架桥,架桥便是大事。”他以军事家的眼光,把架桥这个战术任务,提到战略层面和政治高度来认识。红一军团主力、红九军团、红三军团都顺利地渡过乌江,国民党军薛岳部的8个师被甩在了乌江以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探明敌情 挽救红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举行,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同年2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此时,部队士气高涨,求战心切,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想在打鼓新场打击敌人。中革军委在讨论是否在打鼓新场与敌军作战问题上,只有毛泽东持反对意见。张云逸作为先遣队司令员和一局局长,发现蒋军以及川、滇、黔几十万敌军纷纷向打鼓新场集结,他及时将敌情向中革军委报告。中革军委在苟坝召开会议,取消了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红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b>救助伤病 跟上队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中革军委命张云逸所率前梯队转为殿后,6月再决定由张云逸组织收容队,“沿途负责搜查并收容部队落伍人员。”张云逸要求队里每一个人都要做好几个收容对象的思想工作,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着前进。每到一地,就发动能行走的同志去筹粮,基本解决了收容队的粮食问题,还设法搞到了棉袄、皮衣、辣椒、烧酒等御寒物品,于20日翻过海拔4400米的夹金山,与军委纵队会合,胜利完成了中革军委交代的任务。幸存下来的这些掉队的指战员,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和解放军的著名将领。</p><p class="ql-block"><b>肃反纠偏 挽救干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为审查纠正陕甘省委的肃反错误,决定成立由五人组成的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史称“五人小组”),张云逸参加了以董必武为主任的五人小组。7日下午,五人小组首批释放被错误关押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18人。同11月30日,这些同志得到平反,陕北肃反问题基本解决,陕甘苏区转危为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统战能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劳山遇险 仅剩三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各界人士,促成全国团结抗战,党中央派张云逸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华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1937年4月25日,张云逸离开延安,准备乘汽车经西安转道香港。与其同行的还有准备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以及前往西安办事处的孔石泉。当汽车行至甘泉县劳山镇以南的湫沿山时,突遭武装土匪袭击。土匪有200多人,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向车队射击。张云逸十分镇定地指挥警卫人员掩护周恩来先撤离,而他和孔石泉等干部、战士跳下车向土匪还击。在警卫班战士的掩护下,他和孔石泉等人保护周恩来穿行于茅草、梢林中,向北突出重围。劳山脱险后,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在西安办事处拍了一张合影。周恩来在照片背面写下了“劳山遇险,仅剩三人”的题词。</p> 劳山脱险后,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在西安办事处合影。<h3><strong>奔走华南 宣传统战</strong><strong></strong></h3></br>1937年,张云逸受中央派遣,从延安到香港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领导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张云逸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桂、粤、闽、川、港、澳等地国民党当局及地方实力派和社会各界人士频繁接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各方的赞同,纷纷表示愿意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共同对外,并同意释放政治犯。最终,达成在桂林、广州、福州设立八路军和新四军办事处的协议。 <br></br>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张云逸领导华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时的来往电报<h3><strong>组建新四军</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诚邀叶挺 成立军部</strong><strong></strong></h3></br>1937年,中共中央给在香港做统战工作的张云逸下达两个任务:一是去见叶挺,请他复出参加抗战;二是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闽、粤、桂一带与国民党当局商谈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张云逸与叶挺有很深的交情,两人既是广东老乡,广东陆军小学堂的校友,都参加了辛亥革命,还一同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北伐,是出生入死的战友。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们两人都是共产党员,叶挺是公开党员,张云逸是秘密党员。南昌起义时,叶挺是起义军的领导人之一,张云逸则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周士第等率第25师大部参加南昌起义。1933年“福建事变”期间两人曾在福州相见,叶挺向张云逸详述了广州起义失败后,共产国际将失败的责任不公正地推到他的身上,并将其开除出党的经过。他毫不隐讳地向老战友诉说自己脱党后长期流亡海外的遭遇和痛苦心情,热切盼望与党组织早日联系。张云逸勉励他不要气馁,答应把他的诉求转告中央。1937年夏,张云逸专程赶赴澳门会见赋闲在家的叶挺,向他转达了党中央希望他复出参加抗战,组建一支抗日武装的意见。听了张云逸的话,叶挺心情非常激动,颇有“不啻大旱遇云霓”之感,当即表示随时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战争。随后,叶挺由澳门来到上海,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委婉地表达了由叶挺出面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设想,叶挺欣然同意并向蒋介石建议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以继承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1937年9月,蒋介石正式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在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安排下,叶挺于11月上旬来到延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叶挺面谈,“叶挺表示在党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的指导下,张云逸投身于新四军的筹建工作之中。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张云逸召集在汉口的新四军干部召开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的正式成立。新四军军部成立后,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等根据毛泽东关于“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决定尽快将军部迁至南昌,以便更好地指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集结和改编。 1940年春,叶挺夫妇及子女在澳门合影。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在武汉合影。左起:周子昆、张云逸、叶挺、项英、曾山<h3><strong>挺进皖东 主持江北</strong><strong></strong></h3></br>在新四军面临着中共中央赋予“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形势下1938年11月17日,张云逸率新四军一部由皖南到江北地区活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叶挺、赖传珠、罗炳辉、张云逸在江北指挥部合影。 1941年11月18日,彭雪枫(左)、陈毅(中)、张云逸在皖东北新四军第4师合影。 在新四军任职的张云逸 张云逸在江北指挥部<h3><strong>华东支前</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军民一心 奋力支前</strong><strong></strong></h3></br>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出兵向解放军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张云逸作为中共华东局常委、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主持后方军事工作,全面贯彻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参与部署、指挥华东地区的自卫战争;组织了数百万人的支前大军,为前方作战的数十万野战军提供了物资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兵员。张云逸所领导的后方支前工作为保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淮海战役中,张云逸与华东局、华东军区的其他领导同志全力做好华野的后勤保障工作,共动员民工225万余人,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夜以继日地为前方部队运粮食、送弹药、抬担架、救伤员。运输线上车轮滚滚,人潮如涌,川流不息,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h3><strong>主政广西</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中央委任 主政广西</strong><strong></strong></h3></br>1949年7月22日,为筹划进军两广,中共中央组建华南分局,由叶剑英任第一书记,由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张云逸任第二书记,并准备成立广西省委,由张云逸任书记。9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广西省委组成名单,决定由张云逸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11月29日,中国人民军事委员会任命张云逸为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云逸成为广西党政军一肩挑的领导人。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张云逸为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通知书。 1950年1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张云逸为广西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通知书。 1950年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时的张云逸<h3><strong>肃清匪患 发展经济</strong><strong></strong></h3></br>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主政广西,为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等作出了杰出贡献。张云逸上任后,确立了“清剿匪特,巩固治安,发动群众”的中心任务。至1952年底,历时3年的剿匪斗争胜利结束,人民重获安宁,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p class="ql-block">1950年,张云逸签发的广西省人民政府通令以及对剿匪、土改工作的指示等文件。</p> <p class="ql-block">确定省会 钦廉归桂</p><p class="ql-block">广西解放后,省会设立在哪里成为当时颇具争议的问题。张云逸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将广西省会设立在南宁的意见,将南宁确定为广西的省会,后又与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达成共识,直接促成将广东钦廉地区的4个县划入广西省管辖。广西拥有了出海口,由内陆省份变成沿海地区,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的广西跟东盟乃至同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蓬勃发展,沿海地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都得益于党中央和叶剑英、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独具战略眼光,为广西争取到出海之路。</p>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张云逸、叶剑英、莫文华在南宁镇宁炮台合影。</p> <p class="ql-block">  修筑铁路 联结八方</p><p class="ql-block">到广西后,张云逸马上组织力量恢复交通。到1950年5月底,共修复被破坏的路基、路面500多公里,修复永久性桥梁4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桥梁190座,新建渡船、汽艇20艘,修复渡船、汽艇28艘,使水路、公路交通全面恢复。</p><p class="ql-block">刚解放的广西百废待兴,铁路运输成为制约广西经济发展,影响援越抗法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张云逸和广西省委决定尽快修建柳邕铁路。1951年3月5日,柳邕铁路来宾至南宁段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来宾至凭祥铁路(湘桂铁路来镇段)于1950年10月动工,1951年11月7日全线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修复通车的柳江铁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  情系海南</p><p class="ql-block"> 保护火种 心系琼崖</p><p class="ql-block">张云逸始终关注海南革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根据中共南方局制定的《经营琼崖计划》,准备在琼崖开展重要军事行动。已经是共产党员的张云逸返回海南岛筹划发展工农武装。虽然这次革命行动失败了,但经过张云逸和其他革命先辈的努力,琼崖革命从此风起云涌。</p><p class="ql-block">1937年,在华南地区从事统战工作的张云逸和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从狱中释放的琼崖同志,了解到“琼崖原有红军已损失,已没有部队组织,还有百余支枪分散在各地的同志手中。琼崖党组织自大革命失败后受到严重摧残,还继续保持到现在,有特委组织,共产党员200余人。”张云逸及时将琼崖红军及党组织遭受重创的情况向党中央做了报告,在报告中称琼崖革命红旗不倒的精神。党中央和毛主席等领导人对琼崖的革命斗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多次派人送电台等通信工具,还选派参加过长征的庄田等军事干部到海南岛加强对革命斗争的领导。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成为抗击日军和解放海南岛的一支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张云逸都心系这片故土。解放后,他曾为海南农垦事业出谋划策,鼓励农垦部门要大力发展橡胶事业,开展多种经营。他还致信文昌县委领导,表示愿意捐献自己早年购买的房产给母校长发小学,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961年,张云逸回到家乡海南岛,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十分高兴,并盼望海南人民早日富裕起来。</p> <p class="ql-block">1957年,张云逸在颐和园接见琼剧著名演员红梅夫妇。</p> <p class="ql-block">1961年2月,张云逸在文昌乡亲家中做客。</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张云逸和邓子恢在海南农垦局考察。</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8日,张云逸为国营西联农场题词。</p> <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张云逸写给中共文昌县委书记郭春和县长杨立英的信。</p> <p class="ql-block">  薪火传承 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张云逸戎马一生,出生入死,情深义重。张云逸的事迹我们将永远铭记,张云逸的精神我们永远继承发扬,张云逸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他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同志,爱家人。在他的心中充满了爱。</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p> <p class="ql-block">  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1972年,张云逸与家人在北京大北照相馆拍摄的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p><p class="ql-block">纵览张云逸的一生,回望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聆听一个个动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我们更加领悟到精神的伟大,更感动于信仰的力量。在艰苦斗争中,张云逸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用行动践行着恪守一生的信仰,将大爱融进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中,他是我们敬仰、学习的榜样和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