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外”知“我”,再看世界

向苏墨语

<p class="ql-block"> 先从“外”知“我”,再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另辟一个角度谈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睁开眼第一次去看周围的世界,或许此刻心念与自然是相通的,是浑然一体的,也是不分彼此的。此刻的生命,对世界没有认知、没有概念、亦没有评价。又或从感受到生命的需要,去吮吸第一口乳汁的时候,外在的一切,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样纷纭而至。至此,你慢慢地就接受了“饥饱、冷暖、冷热、黑白、好坏”等等天生相对的观念,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些相对的词语里,你大概率毫无防备地认可了一个方面是所谓“对的或好的”,比如:吃饱了就比饥饿着好,暖和了就比寒冷着好,等等。当然,之后你所处在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等等带给你的,你都不加思考地接受了,并刻在了脑海里,你不知道的是,令你作出行为的,到底是你自己,还是主动或被动接受过“观念”里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现在,你仔细想想,此时的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岁月易得。从过去的历史里才发现,我们已然处在了有记载人类文明的数千年之后。其实,之前的数千年与你毫不相干,但你却背负上了数千年来形成无法撼动的世俗洪流。洪流中,你凭借着从世俗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世俗这个庞然的“上古祖师”,如果没有无力感和挫败感,那一定是时空发生了扭转和错乱。有时候,你越在人潮涌动的世界里穿梭,就越觉得自己愈加渺小,愈加没有安放自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信息的枝蔓使得人不得不接受被外界更多的触动,再加上“被动植入的观念”与“繁琐无味的重复”带给人的侵扰,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生命无意义感,会不禁发出“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的追问,且常常得不到答案,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茫,一会儿治愈,一会儿负伤。你始终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基点,一个能够给你无限信任、让你不断汲取力量的基点,你会常常陷入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的怪圈,突然发现以前的努力全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你越想抓住什么,什么就像沙漏一样,一点一滴从你手中散落,还咧着嘴嘲弄着你自己。于是,你不得不从你自己观念的背包里,再翻找出一个新的理由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接着整理行装、重新出发。然后,就又再循环回来。</p><p class="ql-block">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自己明明就在,可就是找不到自己,尤其是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解铃还须系铃人,没有办法,既然是因为“被动植入的观念”让自己有了反思和疑问,那就还得从源头上寻找那个迷茫困顿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想开辟另一个新的角度去寻找。之前自己反复找了很多的基点,统统被自己否定了,因为找到的基点总会被随后的一个新的基点所替代。</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个新的角度就是,我不去寻找,试着让“它”来找我,结果!“它”真的向我走来了,我不确定是不是,但这次我想了很多都没有找到新的基点去替代它。</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被动植入的观念里,有两个概念才是让人迷茫困顿的源头。一个是“我”,一个是“得”。</p><p class="ql-block"> 首先来说“我”。多数人都会不自主地认为“我在,万物才在”,总是站在“我”的坐标系里,去摆放外物的位置。认识和观察事物,也总是从“我”出发,然后才看到了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大地,再然后,就是带着自己的观念或偏好去了解去判断。我私自地认为,这个方向,必然会让生命偏离本该有的纯粹,带着比较狭隘的观念去认识,怎么会有一个自觉清醒的世界。这也就是众口难调、众说纷纭、各自有理的原因。现在,需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变换一下角度,从“外”知“我”,让自然万物、让其他生命先于自己存在,尝试着从感受万物存在当中生出一个“我”来,你就会有破茧成蝶、浴火重生的感觉。李白写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时候,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生出这种感觉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什么是喜不自胜的滋味。一个字:妙!两个字:真妙!三个字:非常妙!从一个空间步入另一个空间,另一个空间已经先于你而在了,事实上是“外物在,我才在”啊,如果你以这个角度和纬度去看世界,就会理解包容外在的世界,因为外在的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外在与自己本就合一啊。所以,与自己、与外在、与世界和解吧,在有限的生命里共同感受一呼一吸的美妙频率和思绪的涌动起伏。</p><p class="ql-block"> 接着来说“得”。古语说“天道酬勤”,而不是“天道贵得”。“得”这个字迷了太多的人。凡事都求“得”,求而不得,就会辗转反侧;求而得之,就会继续下一个“得”,就连自己的生命,也非要“得”出一个意义来。嘿嘿,这么说有点打脸,可打了脸却又多了点清醒。有了这个“得”,就会生出一个“计较来”、生出一个“算计来”;有了“计较”和“算计”,就会容易心理失衡、情绪失控。当然,不是“得”不对,不能“得”。而是,“得”不应优于和先于“生命”,它应该是生命的附属品。冥冥中,你所获得的“天赋”及所走的“道路”,都是生命最纯粹的赐予。比如,从政的只要一心为民,名就得了;从商的只要把商品做好了,利就得了。道理过于浅显,不再举例旁证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来说“基点”。生命本就是一个整体,非要把它割裂成一天又一天来,才会感觉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用一个概念来对比的话:历史就是整个过去,你不能说任何一个朝代就是历史,过去的每个朝代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一个单元。因此,不要觉得生命是接憧而至的相似性、重复性,因为白天和黑夜的轮回本就是生命的存活形式。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想,生命就是感受与生命同在的一切,去认识白天的晴朗、黑夜的静谧,去欣赏夏日的骄阳、冬天的白雪,去感受空气的清新、四季的变迁,去体会山川的雄伟、河流的奔涌……,总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把所遇到的一切都刻进生命里,才是生命本该做的,也本该有的。</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期许,自己活得更加本真,更能接受甚至更喜欢自己身上所经历的一切成长,从而更加喜欢这世界。我期许,持续增强同外物共情的能力,去欣赏、去包容、去理解各此种种,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p><p class="ql-block"> 重点来说说生命中遇到的他人吧。我想,他人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弥补自己生命的单一性,填充自己生命的多样性。每个人自然禀赋不一,你就可以从与他人相遇的过程中,去尝试感受他人生命的精彩,在为他人真诚祝福和喝彩中丰富自己努力却无法获得的悸动。相反,如果站在功利的角度和其他生命相处,无疑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浪费。最值得做的,就是通过他人来看自己,这是对所遇到过生命中所有人最好的尊重,因为,对彼此来说,各自最珍贵的生命有了交集和重叠,都参与了彼此的人生,最终构成了彼此本身。</p><p class="ql-block"> 引用作家蔡崇达的一段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是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自己感悟的七句话结束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人生重要的不是标签,而是不断觉悟,从而建立更为平和、从容、达观、清醒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们必须学会从他处汲取营养,用以滋养自己的身心,更重要的是要浇灌自己灵魂深处那颗即将枯萎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第三,过去是自己最大的财富,而不是现在。现在的作用,就是不断让自己觉醒,用觉醒的光芒去照亮曾经有过的幽暗。</p><p class="ql-block"> 第四,与人相处最宝贵的就是“彼此能够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温暖”,这种温暖,是出于生命的本真,也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第五,不要为生命意义感到担心焦虑,就让岁月如河流一样在生命里自然的流过。</p><p class="ql-block"> 第六,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所以把自己的心安顿好,才是感觉幸福与否的最重要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第七,让生命里每一刻都感受到由衷的喜悦才是对生命意义最好的回答和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苏墨语写于2023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