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武乡路

光羽真人【ZHY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以后,我爱上了骑行,每次骑车经过汉中市汉武路的拐拐店,看见路旁“汉中市红旗机械厂”的大门和厂牌,都能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五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让我感慨万千,永远不能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昔日的武乡镇</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五十多年前的1970年秋天,我还在汉中市二中读初中,这一年的秋天,我们学校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号召,学工学农,到农村去支援“三秋”,我们班上被分到了武乡区白庙公社的白庙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汉中市(汉台区)一共有三个区,分别是铺镇区、褒河区和武乡区,在这三个区中,铺镇区和褒河区的自然条件是最好的,都是著名的“渔米之乡”。而武乡区的自然条件是最差的,它大部分属于丘陵地带,全是旱地,不产水稻,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红薯,人们都管武乡叫“苕窝窝”,而白庙大队又在武乡镇的腹地,自然条件就更差了,属于那种典型的:“七沟八梁、九岭十八坡、出门就爬坡”的穷苦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乡那个地区贫穷落后艰苦,不仅因为它是丘陵缺水、少雨干旱、更主要的是它的土质独特、与其它地方不同。汉中大部分地方都是泥沙土壤,适合耕种,唯有武乡那个地方的土壤却是一种叫做“焦泥”的黑红色的、粘性非常强的土壤,在这种土壤的表层下面,还有很多土豆大小的、坚硬的石块,人们管这种石块叫“嵺勥石”。这种土壤如遇到天上下雨,遇水就变得粘性非常强,如漆似胶,而天一晴,太阳一晒,它又变得坚硬无比,如石如铁,所以在当地流行着一句谚语;“下雨如胶,天晴如刀”。其自然耕作难度,可想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秋”在白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得出发下乡支援三秋的那天早上,天气很好,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我们学校二十多个班的同学(每个班约四十多人),背着行李背包,打着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往武乡镇进发。一路上歌声嘹亮,此起彼伏,欢歌笑语随风飘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区政府,每个班都被分到一个生产大队,我们班被分到了白庙大队,我们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十几个人被分到了白庙二队。生产队长为我们安排好了住处,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电灯,我们都用的是煤油灯,为了晚上行路方便,我们每个学生都带了一个手电筒。这时天已经快黑了,我们就按照生产队长的安排,去农民家里吃“派饭”,每一户农家安排三到四个学生,每户一天,一日三餐,一日一换。我们在农户家里吃“派饭”,每人每天给农户交一斤粮票、三角钱。这是那个时候下乡干部和下乡学生吃派饭时的统一政策,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在当时叫做和贫下中农 “同吃同住同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就吹响了上工的哨子,我们赶紧起床,擦了一把脸,跟着生产队长去地里参加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前支援农村的“三夏”,就是收割麦子,“三秋”就是收割水稻。而这次来武乡镇白庙参加“三秋”,却没有水稻可收,满坡遍野都是种的红薯,“三秋”就是挖红苕,收红苕。生产队长让男社员在前面挖红薯,安排我们和女社员在后面圆红薯;就是用手把挖出来的红薯从土里面刨出来,去掉泥土、根茎,按大小分类堆放整齐,然后运到生产队的院场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就这样干了两天,这两天天气很好,但到了第三天,天气就变了,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平时坑凹不平,坚硬如铁似刀的乡村道路,变的油滑无比、粘稠如胶,没法下地干活了,而且红苕挖出来不能见水或淋雨,否则容易溃烂变质,无法储存。所以我们只好在屋里干坐着,也出不了门,因为那路实在是太难走了。由于是在秋天的梅雨季节,这雨一下起来就下个不停,一直下了七八天,我们支援“三秋”的计划时间也到了,这天早上天放晴了,学校通知我们全体学生返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艰难的返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接到返校的通知,我们都很高兴,早早起床收拾行李,打好背包,吃过早饭就出发了。这次返程可不像来时那样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红旗,唱着嘹亮的歌声,精神抖擞的行进。而是三三两两的柱着棍子、一步一滑的结伴同行,非常狼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因为接连下了七、八天雨,道路非常泥泞,武乡镇的“黑红焦泥巴”就显示出来了它的特点;那个时候农村的道路都是非常窄小、蜿蜒曲折的自然土路,尤其是那个“焦泥巴”让水一泡,如油如凌,溜滑无比,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这种“焦泥巴”还特别黏糊稠粘,走不了几步两只鞋子上就粘上一大坨焦泥巴,每只鞋子上都有六、七斤重,走几步就得用棍子把泥巴剥掉,不然就会:“寸步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和一个叫罗浩的同学结伴同行,我们从白庙二队出发,经过白庙大队,再到武乡镇街上,虽说只有五、六公里的路程,但因为路太难走了,每个小时平均走不到二公里,所以到武乡镇时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在武乡镇街上买了一个馒头,喝了一碗水,休息了一会,背上行李又出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武乡镇到汉中约有十五公里的路程,也通公交车,但那个时候的公路很窄,只能并排过两辆汽车,路也不直,湾道很多,那时候汉中到武乡镇的公交车也不多,一天就那么几趟,我们原来也是想乘公交车的,但那天等公交车的人太多了,光我们学生就有好几百人,等好长时间来一趟公交车,大家一拥而上,但也上不了几个人,幸亏那个时候还没有 “超载” 一说。我和罗浩同学一看这个情况,说这车座不成了,干脆走路得了,我们说走就走,背着行李背包就出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武乡镇到汉中的公路还是土路,就是就地取材,用那种“𪤗勥石”铺的路基,上面用“红焦泥巴”铺的路面,天晴还好说,一下雨就糟糕了,又烂又泥泞不堪,我们还是走几步就得用木棍把鞋子上的泥巴去掉,不然就抬不起腿、迈不开步、走不了路。走了一会儿,我们感觉太麻烦了,干脆就把鞋子脱了別在背包后面,赤着脚柱着棍子往前走。可是没有想到,脚上虽然轻巧了,可是脚底板却受不了了,因为这个稀泥巴下面全是那种坚硬的“嵺勥石”,把脚垫的生疼,我们只好顺着路边边上有草的地方跳着走,脚踏在草上面还好一点,不是那么痛了,我们就这样像三脚猫一样跳着,一步一步坚持着往回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们就这样走了好几个小时,快走到拐拐店时,天也要黑了,我们是又渴又饿又累又冷,实在是不想走了,这时罗浩对我说,他父亲就在前边不远的红旗机械厂上班,是厂里的工程师,我们不行了就到他父亲厂里去住下,明天早上再往回走。我说这样也好,于是我们就在路边的水沟里把脚洗了洗,把鞋穿上了,然后就到他父亲的厂里去了。他父亲看我们来了,赶紧就在他的宿舍里用煤油炉子给我们下了两碗面条,我们早已饿坏了,狼吞虎咽的吃的特别香。他父亲又给我们烧了两壶开水,让我们洗脸洗脚,然后就在他的宿舍里休息睡觉,他去车间里加班上夜班。我们这一觉睡得特别香,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了。这时,罗浩同学的父亲又从厂里的大灶上给我们买回来了馒头、稀饭和小菜,让我们赶紧趁热吃,我们吃完后,告别了他父亲,背上行李就出发了。今天的路要干一些了,比昨天好走多了,我们穿着鞋,速度比昨天快多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回到了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这次艰难的武乡之行,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依然清晰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现今的红旗机械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红旗机械厂是汉台区属下的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小型企业,成立于1956年。最初生产打谷机、饲料机械和人力车主要配件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好。七十年代曾研制生产了陕西省第一台“翠竹牌”单桶洗衣机,引起了当时的社会轰动,就连后来的“双鸥”洗衣机厂也派人前来红旗机械厂学习取经。由于是集体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没有后续发展資金,洗衣机生产线被迫下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末,罗浩同学的父亲罗工任红旗机械厂的领导,他利用到北京轻工业部开会的机会,经过多方努力,为汉中红旗机械厂争取到了生产精密机床垫铁这个专项的定型产品项目。从那以后,所有全国生产的精密机床的垫铁,都由汉中红旗机械厂定点配套生产供给。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红旗机械厂就凭这一定型产品,单位没有被改掉,没有垮掉,没有被卖掉,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经济效益还相当的好,厂里还在莲湖公园旁边买了地,给职工修了两栋家属楼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今日之武乡————写在石门水库东干渠通渠试水成功50周年之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继1970年秋天的武乡三秋之行后,第二年初秋的八月份,我初中毕业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了,我插队的地方在铺镇区的新铺公社,这时正是农村“三秋”的大忙时节,我在生产队打了两个月的谷子,就被生产队派到褒河去修石门水库的东干渠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褒河石门水库大坝是1969年10月开始修建的,它是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为了解决勉县、汉中、城固、洋县汉江以北农田灌溉用水而修建的。大坝修在褒谷口鸡头关下的石门栈道处,大坝分东西两条干渠,褒河以西的叫西干渠,西干渠在勉县境内,主要是解决勉县的农田用水问题。褒河以东的叫东干渠,东干渠流经汉中、城固、洋县三县,主要是解决这三县的农田用水问题,而汉中主要的就是解决武乡地区农田的干旱缺水问题。东干渠汉中段又分为石渠和土渠两部分;从褒河大坝到褒河的沥水沟口这一段约四千多米叫做石渠,因为这一段是褒谷南口的鸡头关石门到出山口的沥水沟口,全是岩石耸立的悬崖峭壁,异常险峻,东干渠要从石山中穿越而过,全靠人工开山凿石,修建隧道、涵洞、暗渠和渡槽,工程量大且艰难危险,所以叫做石渠。沥水沟渡槽过去往东就是丘陵平原地带了,东干渠就是修在土地上面的明渠了,所以叫做土渠,工程量相比石渠来说安全简单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我在东干渠的石渠干了快一年的时间吧,石渠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了,收尾工程用不了那么多人了,生产队又安排我到武乡镇的东村去参加修建东干渠土渠的劳动,我们在土渠上奋战了半年多的时间,土渠终于胜利竣工了。1973年5月1日,东干渠竣工通水试渠。我记得那天早上,我们早早的吃了饭,就到土渠上去等着了,上午十点多吧,褒河石门水库的水终于哗啦啦的流淌过来了,我们每个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跳啊,欢呼啊,那种激动的心情和场面,只有那些在石门水库工地和石渠、土渠上奋战了几年,吃过苦,流过血,淌过汗,负过伤的人们才能深深的体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973年“五一”节褒河石门水库东干渠通渠试水成功至今年已整整五十周年了。五十年来汉中武乡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它解决了武乡地区几千年来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状况,昔日的“苕窝窝”,如今有了水田,种上了水稻,变成了米粮川,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满目晴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前些年党中央发出了“村村通公路”的号召,在国家的扶持下,武乡镇的道路原来那种“天晴如刀、下雨如胶”的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现在汉中到武乡的公路是宽大敞亮而平整的柏油路面。武乡各乡、镇、村、组之间的道路全是干净整齐的沥青和水泥路面,不管是天晴下雨,不管是步行或者骑车,走在武乡的道路上,就和走在汉中大街上一个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天晴如刀、下雨如胶”的路况一去不复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14年,在武乡镇邢家坝村东干渠的旁边,武乡人民塑起了一座纪念碑,上面隽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后面记载了武乡的农耕历史和人民群众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也表达了对参加修建石门水库、石渠、土渠建设者们的崇敬怀念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每当我骑车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要在这个“饮水思源纪念碑”下默默的站立一会,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当年在东干渠上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吃苦拼命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工地上流血、流汗、受伤的场景,还有那些在工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工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望着饮水思源的纪念碑,我的眼睛湿润了;武乡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参加过石门水库东干渠的建设者们,我的心情得到了些许慰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