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随笔(四)

阳光花霖

<p class="ql-block"> 兵仙韩信</p><p class="ql-block"> 高一1班廖少莹</p><p class="ql-block">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p><p class="ql-block"> 韩信是真正的「战神」,是属于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战局,乃至天下大势走向的人。</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同时代的另一位军事天才--项羽,韩信走出了另一条传奇之路,他的神奇在于,他几乎空着手就完成了天下三分有其一。</p><p class="ql-block"> 《史记》和《汉书》中都记录下了这么五个字:「韩信申军法。」这五个字(是韩信被萧何看重的关键原因),具体讲起来较复杂,总体归纳为一句话:在军事上全面继承大秦!</p><p class="ql-block"> 与当时的将领不同,韩信没有因为统治者的失败而看轻秦国的军事制度,相反,他认为当时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军事策略必然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更主要的是,他现在就在曾经秦国的土地上;他的目标,也是曾经秦国的关中地区!所以,他沿用了秦的军事制度。</p><p class="ql-block">不最牛的自知之明,就是因地制宜的「拿来主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败而看清他,而更应该反思他的失败,挖掘他的优势,并把他的优势化为自己的优势。</p><p class="ql-block">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p><p class="ql-block">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一句话,道出了韩信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 对于韩信之死,我做出了以下几点总结。</p><p class="ql-block">第一:脸皮厚却心不黑。</p><p class="ql-block"> 这是李宗吾对韩信的评价,也是从根本说明了韩信最后结局悲惨的原因。当时,当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然后内修明德,养其民,招贤纳,士,外封侯,自己来称霸天下。更何况你功高震主,刘邦将视他为威胁,肯定会想方设法夺兵权和地盘,更举了战国时代的文种,范蠡的前车之鉴来告诫他。可惜,韩信心不够黑,是因为刘邦曾经给的小恩小惠而导致韩信错失良机。</p><p class="ql-block">第二: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韩信为啥不模仿萧何自污以自保,或学张良从赤松子游。而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本该吸取教训,可是他却“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最后轻信知己萧何的话,以致身死。</p><p class="ql-block">第三:政治上过于天真。</p><p class="ql-block"> 韩信失势前没有完全看透刘邦这个人,认为刘邦会念在自己功劳上厚待自己,失势后,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陈稀一起起来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p><p class="ql-block"> 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