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随笔(三)

阳光花霖

<p class="ql-block">生于尘埃,溺于人海,逝于理想高台-韩信</p><p class="ql-block"> 黎滢菲G-1</p><p class="ql-block"> 矛盾复杂的性格,知恩图报又睚眦必报。</p><p class="ql-block"> 细雪纷纷覆上眉目,清寒已然入骨,布衣挡不住这寒冷,在亭长那里蹭了这么多顿饭,亭长老婆表达不满后,韩信是怒,竟绝去的。“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这就像一直给你糖的人打了你一巴掌,所有的好都化为灰烬,而在韩信逃出来后赏一顿饭的那位漂母就是绝望处的光了,所以这就是最后韩信只赏了亭长百金,而漂母赏了千金。而面对“胯下之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这里我就非常疑惑,为什么这样的侮辱可以选择隐忍,而亭长老婆的小花样却要以怒相待,还报复?</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说他大度还是说他小人?亦或是沽名钓誉?在民众这边表现出一个大度的形象呢?在糖的甜蜜处酒下砒霜比直接吃着砒霜痛一百倍。人性的复杂在韩信这里体现出来,他曾卑微得只似雨中任吹打的残叶,但是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韩信,在尘埃里即将发光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志在沙场,我必纵横万里江山。</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之日,也是韩信登上拜将坛的的辉煌之时。他在从带剑从军到刘邦筑坛封大将军。这个阶段看似平淡无奇,郁郁不得志,其实这段时间对韩信帮助太大了,他开始走出了自己的世界,融入了真实社会里,从一个小兵做到小军官,说明韩信已经变了,不再是那个目中无人不拘小节的另类了,没变的是自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他一直在项羽那里表现自己,进言进策,可是没有得到赏识,满腹韬略与谁言?转投刘邦后有一次犯了死罪,砍头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救了自己,这件事说明韩信机智有所提高,但也说明他无法预测和把控身边的风险,这个缺点伴随他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但在韩信在楚汉两边转来转去的时候也能看出,所谓韩信的“忠诚”,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对得失的权衡,只有出的价码足够高时才能得到韩信的“效忠”,投奔项羽未受重用,便弃楚归汉;在汉军同样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从这个角度看,萧何堪称识人有术,让刘邦来了一出当众拜将,韩信过足了瘾装够了逼。然而命运给了他足够的伤口和归宿,韩信并不知道自己也会因为萧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破晓时,星辰陨落</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重重的利益罩住的,是一个少年的壮志,是一个少年渴望立军功的澄澈的心,他一举击溃威震天下的章邯,惊怖六国的强秦靠山。萧何带他成为了倚剑嗷啸的将军,但也将他的血洒在了月光之下。他在沙场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纵观韩信一生他是成功的,从山脚到山顶也是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走上去的,有天赋,有自身的努力,也有运气。不好的是没有保全了自己的家人,被灭了三族。他不是刘邦,他没有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他只是韩信。</p><p class="ql-block"> 韩信求利于君主并无不可,但他用市井手段要挟君主,这就为自己挖好了坟墓,可怜可悲可叹。他没有和后人一样的国家观,在他的观念里,从来就没有为国家奉献这件事,为自己牟利是最重要的,他是一个手法高超的赌徒,但是赌徒迟早要输掉一切。但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韩信的出现,这楚汉战争在史上的记录又会薄上几厘米。这中华文明又将少一颗璀璨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