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我痴迷上种养竹子。江南随处可见的竹子,在东北是见不到的,甚至连室内养植的也很少见。那个冬天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朋友送给我一盆紫竹,一簇细细的紫色竹杆,薄如蝉翼的叶子,嫩绿中带着缕缕微黄,为四壁堆满图书的空间凭添了春意。清晨,太阳透过玻璃窗照在竹枝上,把竹子的影子又投射在书案上,书架上,最后印在白墙上,成了一幅墨竹图。</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这有竹枝摇曳,有半窗竹影的空间,或写字,或读书,或刻石头,静静的坐着看竹叶舒展、竹枝伸节,真是一种享受。我将书房取名为“紫竹軒”,是因为竹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愉悦,可是这盆紫竹养了两年多就开始凋零,干枯,叶子灰黄枯落,千方百计的努力,终于还是死了。之后,我便四处寻着买竹子。在哈尔滨、佳木斯等花卉市场买了许多种竹子,佛度竹、毛竹、方竹等等都很难养植长久,有的一个冬天就死掉了。记得是在2000年,外甥从沈阳给我拉回来一盆竹子,竹枝挺拨秀丽,叶子宽大娇健,茂盛碧绿。剧说是经过多年培育己经适应了东北的环境。哎呦,千呼万换,终于得到了一盆适合我居住环境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 这竹子春天会发出几十个竹笋,几天时间就会长成一支挺拔的竹杆,如果你不管他,就会一直向上长,一直长到屋顶上去再折回来。临窗是他的天地,无论冬夏都是一片嫩绿健拨。这竹子喜欢黄粘土,每年秋天要换土分盆。经过一个夏天的发育,一盆可以分成三、五盆,分盆换土会使它长得更加茂盛。竹子从不生病,也不着虫,也不用施肥,喜水喜风,喜欢阳光和微冷。</p> <p class="ql-block"> 养竹子也培养了我画竹子的兴趣。许多年前,我在北京琉璃厂结识了以画竹而成名的夏方明老师,去北京时总是要到他的画室看他画墨竹。他的墨竹承古人而有新意,他为了画竹子在扬州个园住了两个多月,画遍了个园的竹子,並在扬州成功地办了一次墨竹展。我还拜访过中央美院的张立辰先生,老先生画竹以大幅为悦。画画时要不停地吸烟,一根接一根地吸,嘴巴还不停地讲,让我知道了竹子可以这样画,水墨可以这样用,毛笔可以这样驰骋。</p> <p class="ql-block"> 古代爱竹、画竹和咏竹的文人雅士很多,元朝的吴镇被称为“竹痴”,他在墨竹图上题诗:“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墨竹相传始于唐代画家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李夫人见月夜窗下竹影得之。北宋的文同、清的郑板桥也都是画竹大家。传说郑板桥画竹是看到竹影投到白墙上而产生灵感,他的墨竹多写意,“一枝一叶总关情”。笔下的风中之竹、雨中之竹,枯枝新篁,浓淡疏繁,独具精妙。文与可画竹,则首先胸有成竹,渭川千亩都在胸中也。我去过郑板桥故居,在江苏兴化,一座不大的粉墙黛瓦的小院,种了很多竹子,正如这个老人,在他笔下,竹已化作一种品格,虚心劲节,傲岸不屈,人品如竹。</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是把竹子写得最为动情的文人,他的《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拨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以竹拟人,以竹喻君子,以竹喻贞节。</p> <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房挂着一幅董寿平先生的墨竹,不足两平尺,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买到的,我经常伫立在那儿,静静的观看。董先生一生喜欢画梅、兰、竹、菊,墨竹最有特色,他笔下的竹子,已是他胸中之竹,意中之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 当代人竹子画得好的并不多,安徽篆刻家张钧先生用朱砂画竹,是文人写意那种。疏枝淡叶,在白宣纸上是用篆隶的笔触,融进了带着金石铿锵的刀石味,古雅而脱俗。北京的张龙印先生墨竹画得灵动而潇洒,善于用水,善于画风中之竹、雨中之竹,並善于配上石头花草,自有一番风格。</p><p class="ql-block"> 醉写琅玕两三枝</p><p class="ql-block"> 老夫画竹如填词</p><p class="ql-block"> 枯湿浓淡随君意</p><p class="ql-block"> 劲节临风墨已迟</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画竹子题的一首小诗,抄写在这里权当我养竹、画竹子的一个小结吧。岁月如梭,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经常不在家,竹子也很少打理了,好多年都没有换土,但她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召换着我无论走到哪里也要记着回来。</p><p class="ql-block"> 张党生 壬寅冬至于冰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