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 。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 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p><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园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帝陵印池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虛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士、造福华夏。</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 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p> <h1>“黄帝脚印石”</h1>西汉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br>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br>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 <p class="ql-block">汉武挂甲柏</p><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志载:“汉武帝征翔方还,挂甲于此树。”树千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是群柏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株。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千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经阳光反射尤为壮观,吸引1着各地前来谒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p> <h1>龙魂大钟</h1>“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13吨。<br>“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的整体造型庄重凝练,独特精美,表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网,网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 (gui);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p><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p> <p class="ql-block">龙尾道</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祭亭</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5月手书。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纯净清亮,素朴庄重。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这里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前还立有一块石碑,位于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后,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陵前原来还有一块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陕西巡抚毕年沅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所立,但现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宇,命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为整修黄帝陵庙,成立黄帝陵修建委员会,向社会募捐,扩建黄帝庙大殿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民国三十三年 (1944年),国民政府将中部县易名为黄陵县,更突显了黄帝陵的独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p><p class="ql-block">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问。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简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问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会、斗扶彩绘,两侧气两侧背面、内染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正般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戛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奔赴桥山,共祭黄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1992年以来,陕西省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港、澳、台祭文碑</p><p class="ql-block">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庙前广场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匾,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殿内上方。</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像</p><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一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百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日“神主”。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宇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批写实的古汉风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巧,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高3.5米,直径为1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土家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家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h1>天鼋神慧</h1>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避邪消灾。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p><p class="ql-block">东门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宇,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或称汉武祈仙台,《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家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部县志》 也载:汉武仙台,“時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仙台下围120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p><p class="ql-block">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p> <p class="ql-block">印池</p><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一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來,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p> 轩辕殿<br><br>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 <p class="ql-block">轩辕桥</p><p class="ql-block">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对面的山为印台山。</p> <p class="ql-block">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印池</p> <p class="ql-block">感谢表弟、弟媳盛情邀请我们来西安旅游,并亲自驾车带我们一路游玩陕西周边的一些美景,吃一些地方特色美食!在此深表谢意!并祝表弟兔年快乐、身体早日康复!我们再一起游玩祖国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坚果</p><p class="ql-block">摄影:坚果</p><p class="ql-block">时间:2018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