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百岁老人黄旭华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他作为第一批成员秘密进入研发中国核潜艇的行列,1961年被海军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研究室副总工程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见证了中国几代核潜艇从孕育到成熟的过程。自从2014年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后,他的名子便“浮出水面”并响彻天际;之后,他又接连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别是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期间,习主席给他让座并合影,以及在颁发“共和国勋章”大会上,国家主席亲自给他授“共和国勋章”,使他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大概是为中国核潜艇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用大半生“长航”,见证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使用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月发行的黄旭华明信片和“二弹一艇”邮票组合成极限明信片。</b></p> <p class="ql-block">2006年11月14日,黄院士为《见证中国核潜艇》一书题写书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年轻时的黄院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结束后,导弹核潜艇政委褚长宏(清华学子)代表核潜艇指战员向黄旭华总师献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黄院士在海军潜艇学院核动力装置模拟器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黄院士亲自随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胜利归来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返回,黄院士与核潜艇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院士和该艇导弹部门长刘跃明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12月,黄旭华获“092型导弹核潜艇研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排第一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12月18日,黄旭华(右3)和渤海造船厂副总工程师孟劲勇(右1)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092型导弹核潜艇研制特等奖证书和奖杯颁发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7年,黄院士在719所指挥千名员工高唱《歌唱祖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11月,黄院士在核潜艇精神高层论坛上激情演唱他自编的《09战歌》。(杨连新摄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次高层论坛大会上,他与1986年胜利完成核潜艇首次90昼夜极限长航的核潜艇艇长、政委、副艇长等合影。(杨连新摄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会期间,黄院士与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亲切握手。(杨连新摄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2年,黄院士在汕头为母校学弟学妹签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4年,黄院士获得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院士的夫人为他整理衣装。(201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11月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给他让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6月,黄院士不顾年迈,去看望已经退役的第一艘核潜艇,图为通过水密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黄院士授“共和国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黄院士获得2019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10月28日,黄院士捐赠1100万元,用于科技、教育和科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黄院士为朋友的“海军首艘核潜艇下水50周年”纪念封题字签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院士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黄院士说,他的荣誉属于核潜艇战线上的每一位成员。他反对称他为“核潜艇之父”,并说彭士祿、赵仁恺、黄纬禄等都称得上这个称号。(在此,小编请媒体尊重黄院士的意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2月,为了恭贺黄旭华百岁华诞,海军集邮研究会特制了一款纪念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2025年1月,黄院士在核工业创建七十周年首日封上盖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的前三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黄旭华、张金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分别在解决核潜艇“有无”问题上、在第一代核潜艇形成战斗力方面、在成功研制第二代核潜艇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和起到了技术主导作用;他们为中国核潜艇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祖国不会忘记他们!核潜艇战线的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海军指战员以及全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摄于2016年9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位功勋老总一路走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旭过尽瘁,华不再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易车斤)</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旭华院士是广东汕尾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他是我国第一批参加核潜艇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从事核潜艇事业达一个甲子之多;他是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创始人之一、第二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院士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见证了中国几代核潜艇从孕育到搏击巨浪的过程,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创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早年投身核潜艇的研究探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7月,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和海军舰船修造部联合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对外称造船技术研究室),这些挑起核潜艇研制重担的30余名“先驱者”里就有黄旭华,当时他分在船体专业组。他在大学里学的是船舶制造专业,在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时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所以他在接触核潜艇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潜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核潜艇与一般的潜艇在技术上毕竟有很大的差别,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然而黄旭华与船体组的同志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核潜艇初期的总体研究和探讨中。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当时搞核潜艇的道路非常艰难,那时还没有计算机,有许多的数据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为了一个数据经常要发动一批人日日夜夜计算,以后才逐步配备了极少的手摇计算机,工作量是相当大的。</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他们硬是咬紧牙关挺住了,并于1962年提交了第一个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黄老感叹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的一天,我专程到黄院士办公室采访,又说起过去那些难忘的日子。黄老平易近人、毫无大专家的架子,我好像是在与一位普通老人聊家常;好像是一名小学生聆听老师的教诲,让人总有受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已经80多岁高龄的黄院士拿出当年使用过的心爱算盘和计算尺让我拍照留念,并深情地抚摸着他的这些“昔日老友”,用沧桑但仍灵活的手指轻轻地拨弄着算珠,在“叭叭”的清脆声中向我讲述过去那日夜奋战的难忘时刻。这把算盘是他的心爱之物,也是中国核潜艇研制初期的“有功之臣”。在这把算盘的左框架上,依稀可见当年用小刀刻的两个清秀行书——“旭华”。这把由北京算盘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前进”牌算盘,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砺后,算盘依然牢固无损,透着油润的光泽和时光延绵的深沉,可以想见黄总对这把算盘是多么的珍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核潜艇从1962年到1965年“下马”期间,虽然没有正式立项,但预研工作没有停止,在核潜艇的总体方面,黄旭华和其他技术人员重点进行了水滴线型及耐压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的研究。这期间的科研准备阶段由于有了技术上的储备,使1965年核潜艇重新“上马”时能够很快进入科研设计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携手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建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后,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成立,所址设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旁边,黄旭华当时任副总工程师,负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为了保密隐蔽,他们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呆就是十余年……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所有工作都在极其秘密地进行。他毫无悔意地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i><u>我们的同志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这荒山半岛上吃苦,还受委屈,却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掉队或当逃兵,是什么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呢?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我们靠的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核潜艇事业,黄院士很少回老家看自己的父母,他的父母和8个兄弟姐妹一直不知道他具体干什么工作。当有人戏称他是“地下工作者”时,他欣然笑道:“是的,我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就开始了地下党的人生了,无论是地下党工作,还是研制核潜艇都是秘密工作,是‘不可告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院士战胜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上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院士甚至去养过猪,他和许多技术骨干白天接受批判和检查,到了晚上就拼命地工作。第一艘核潜艇采取什么技术途径,各方面的观点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我国核潜艇首艇应该是常规动力潜艇加上核反应堆,这样做技术难度小,研制周期短,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种意见则不切实际地追求新技术、高指标,出现了样样搞新、个个冒尖的倾向。黄院士和另一位副总工程师尤子平带领技术人员,认真调研了国内外实际情况,统一了思想,决定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既不应该是常规潜艇和反应堆的简单叠加,也不能是“荷叶包钉子——个个都出头”。应该围绕反应堆带来的特点,综合利用国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美国是先搞常规线型,再搞适合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线型。黄院士的团队认为美国已经成功地把核潜艇做成水滴线型了,所以应直接选择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因为水滴形船体每个截面都是圆形,浸水面积最小,因而摩擦阻力最小,而且流线形好,形状阻力小,水下操作性能也好。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取得了上万个数据后,才正式确定方案。在进行第一艘核潜艇方案论证中,黄院士和尤子平副总工程师的团队准确提出全艇主要配套设备项目和艇体的总体方案。1974年第一艘鱼雷核潜艇的建成和1983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都渗透着他们的心血。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成功后,他激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i><u>南征直捣龙王宫,北战惊雷震海空。攻坚苦战两鬓白,犹有余勇再创功。”</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全力促成第一代核潜艇形成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核潜艇还没有进行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极限深水试验和水下发射导弹试验。黄旭华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他从彭士禄手中接过总设计师的重担,带领科技人员继续为几项未进行的重大试验展开技术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经过改进的中国核潜艇创造了在海上连续航行90昼夜的奇迹。为此,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最终在交船10年后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黄院士在彭士禄之后排名第二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和1993年,第一代核潜艇分别进入综合治理工程和现代化改装工程。黄旭华在担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共实施了三次较大的改进工程。他为提高核潜艇的战斗力,付出了心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4月和5月,核潜艇又进行了深潜试验。这是考验核潜艇深水承压能力的最实际的试验,也是最危险的试验。试验前,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技术总负责人的黄旭华,亲临第一线,已逾花甲之年的他,亲自跟随核潜艇下潜。核潜艇安全上浮后,他吟诗一首:<i><u>“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u></i>”随后,核潜艇又做了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发射鱼雷等试验,均获得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弹道导弹核潜艇最主要的作战使命是在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黄旭华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连续进行过4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试验任务,并担任试验指挥部发射区副总指挥、舰艇研究设计院的技术总负责人。虽然前几次试验失败,但是他们毫不气馁,总结经验继续试验。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终于圆满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试验证实导弹发射系统设计非常成功,核潜艇完全胜任导弹发射任务,不愧为水下活动的导弹发射平台,中国从此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院士从1958年就开始介入核潜艇的研发,是第一代核潜艇船体设计的负责人之一,是使第一代核潜艇最终形成完整战斗力的总设计师。他曾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功、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他获得弹道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并排名第一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旭华总设计师在“09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亲自接见过他。有的媒体妄断他是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但他矢口否认,他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中国的核潜艇是一项群体事业,它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关怀下,由一大批科研人员集体创造出来的。我不是‘核潜艇之父’,我只是其中一员,我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他用手指着身旁的彭士禄丶赵仁恺、黄纬祿等科学家和研究设计人员说:“要说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他们都称得上,他们都做出了父亲式的贡献。”黄院士还谦虚地说,我不熟悉核和弹,他们不熟悉船,我们是软科学组合。”</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黄院士经常说:“如果将来在子孙面前说说往事的话,我们会说,我们这辈子没有虚度。”“我们当年搞核潜艇时有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四句话听起来比较土气,但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有了这四句话,就没有我们中国人做不好的事情。我把这四句话送给朋友们,希望他们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黄院士带着他光彩照人的各种荣誉驾鹤西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旭过尽瘁,华不再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院士一生为国竭尽心力,直到最后一刻。他的生命虽然停止了,时间再也不会倒流,但他的励志精神永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核潜艇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情深似海的爱国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激流勇进的奋争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破釜沉舟的忘我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各位核潜艇战线的领导、朋友、战友们,几十年来,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核潜艇精神有望成为国家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关方面也正在为筹建中国核潜艇博物馆而努力。期盼大家能给予支持,并保存好手中的各种核潜艇文物,将来在中国第一座核潜艇博物馆中展示,使核潜艇精神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核潜艇战线的精英陈右铭、彭士禄、赵仁恺、黄纬禄、孟庆宁、杨玺、尤子平、张金麟、黄旭华等老一辈核潜艇人的相继离世,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制使用的一个激情时代已经过去。希望后人能秉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创造出新的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