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撼天动地,日月恸怆!</b></p><p class="ql-block"><b> 西南“三线建设”的历史,曾在这一刻凝固:</b></p><p class="ql-block"><b> 公元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二日十一时十四分,原煤炭部第六十五工程处的九十八名矿工,在大用矿井主平硐 2392 米处施工作业时,遭遇瓦斯突出事故,不幸全部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b> 在六枝矿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悲壮、璀璨的生命之歌!他们用无畏和拼搏,奏响了一部 “三线精神”的奋进之曲!</b></p><p class="ql-block"><b> 斗转星移,数十春秋。时光,冲不淡“三线儿女”对烈士英魂的痛惜与追思;岁月,抹不去矿区人民对“三线建设”的情结与眷恋。</b></p><p class="ql-block"><b> 愿烈士之灵不朽!愿“三线之魂”永存!</b></p><p class="ql-block"><b> 故沐手勒铭,肃以此碑,永为纪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原六枝矿务局 65 工程处、大用矿职工及子女</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019年元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矗立在六枝特区三线建设纪念园区里的“1.12”纪念碑上的碑文。字字珠玑,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12日,这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到来了。重温纪念碑上的碑文,我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5年前,修建纪念碑时的那段难忘时光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1页)</p> <p class="ql-block"> <b>一、情系三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节期间,我和我弟及大用矿的职工子弟程雷等人,在贵阳为早已定居海南的老朋友刘笃寿先生接风洗尘。</p><p class="ql-block"> 刘先生名下有几家公司,是个有实力、有情怀的老总。同时,他也是一个矿工子弟,一个从煤矿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从六枝矿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p><p class="ql-block"> 席间,我们聊到,六枝特区正在原地宗洗煤厂三线工业遗址修建三线建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我准备联系一些矿区儿女,在馆里为三线矿工塑尊半身雕像,以此纪念那些为三线建设而奋斗过的先辈们。”我神情专注,盯着刘总说。</p><p class="ql-block"> 刘总抬起酒杯,笑了笑:“当然是好事!只不过……”</p><p class="ql-block"> “只不过,建在室内,不够大气啊。”刘总呡了口酒,说:“别看我现在远离六枝矿区了,但我依旧深深地爱着这片故土,经常还会梦见那些熟悉的矿井和矿工……”</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那些为三线建设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六枝的三线园区里,应该有他们一席之地!”那一刻,刘总语气铿锵。</p><p class="ql-block"> 闻听此言,我和在座的几位发小,面面相觑,心想:话说理应如此,可钱从何来啊?</p><p class="ql-block"> 刘总见我们面露难色,沉默不语,彷佛揣摩到了什么。他继续缓缓说道:“当年我即将从贵阳煤校毕业,事故发生后,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煤炭部组织的事故抢险救援。唉,井下的98位矿工,全部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他把端起的酒杯,轻轻放下:“我后来毕业分配到了65处工作。几十年来,这事我一直没忘!我也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忽地,刘总显得有些激动:“为他们立个碑吧!”</p><p class="ql-block"> “立碑?”大家瞪大双眸,不约而同将目光聚集到刘总脸上。</p><p class="ql-block"> “是的,为1967年在1.12事故中牺牲的矿工们,建个纪念碑!费用,你们别担心,我来负责!”刘总一脸庄重,用眼光扫视着大家。</p><p class="ql-block"> “好,好啊!为烈士建个纪念碑!”众人听罢,异口同声回应着。</p><p class="ql-block"> “刘总,一言为定!”听罢此言,我激动得紧紧抓住他的手,怕他是一时冲动。</p><p class="ql-block"> “当然!相信我,这绝不是酒话……这事,就由你来牵头吧……”</p><p class="ql-block"> 刘总站起身来,笑吟吟地盯着我,端起了酒杯。</p><p class="ql-block"> “好!就这样定了!我们共同干一杯!”我弟提议。</p><p class="ql-block"> “干,干!”大家兴致盎然,将杯中酒在觥筹交错中,一饮而尽。</p><p class="ql-block"> 这酒,喝得真让人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2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二、一拍即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浓浓的年味还未消散,我便着手纪念碑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在六盘水师院曾杨老师的引荐下,我们最终选定了重庆或然世界文化创意公司的唐炉生老师来设计这座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在和他见面前,朋友就向我介绍:唐炉生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十余年了,自己创办了一个工作室,他的作品,多次获奖,是一个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至今,重庆、成都一些单位还悬挂、陈列着他的油画和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 “关键是他的创作,富有想像力,是一个集灵气与内秀于一身的美术工作者。”曾杨老师尤其这样描述了这位设计者。</p><p class="ql-block"> 初次相见,唐老师那双灵气十足的大眼,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交谈后还发现他很有艺术天赋,并且为人诚恳、实在。看来我们有缘!</p><p class="ql-block"> 说到纪念碑的设计,唐老师坦言:“对三线建设,我略知一二。可对煤矿,我可是一个门外汉呀!”</p><p class="ql-block"> “没事,我们可以带你去矿上,给你介绍情况。”我和马宏、小生等几位发小,一个劲儿地给唐老师撑腰打气。</p><p class="ql-block"> 在给唐老师介绍1967年发生的“1.12”事故的一些时代背景时,我的心一直隐隐作痛,语气显得有些悲恸。</p><p class="ql-block"> 我说:“98名矿工,在遭遇煤与瓦斯突出后,瞬间全部壮烈牺牲了。这些烈士中,有些人是我十分熟悉的父辈。这也是共和国在三线建设之初,一次性牺牲人数最多的。50多年了,这些倒在矿井中的三线烈士已渐渐被人淡忘,座落在大用矿井附近山上的烈士墓地,早已杂草丛生,很少有人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称:为了缅怀这些三线烈士,也为了让大家勿忘三线人的奋斗历程,我们准备自筹经费在六枝三线纪念园区里,建一座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听后,沉吟半响,之后抬头盯着我:“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凭你们的这份三线情结,我也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和你们共同完成这桩心愿。”</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唐老师当场还表示:我不赚钱都行,一定要把最美的艺术品奉献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说罢,我们就纪念碑的属性、结构、材质、美学观点等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并在那一次初步达成了共识。 </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期盼着唐老师的设计图纸,能够早日问世。</p><p class="ql-block"> (第3页)</p> <p class="ql-block"> <b>三、火花四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纪念碑,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凝固的诗。”</p><p class="ql-block"> “1.12”纪念碑的建筑风格、艺术特性既要涵盖当年的历史背景,又要和园区内的审美需求相呼应。它既是一座供后人敬仰和崇敬的三线丰碑,也是一件让三线烈士鲜活起来的艺术作品。 </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采用什么造型艺术来表现呢?这不但是唐老师当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更是我们急需寻求的重要答卷。</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建议,在高大的基座上,塑一组井下工人在掘进打钻的场景群雕吧?</p><p class="ql-block"> 发小们建议,基座上塑井下工人架支护的特写吧? </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建议,在基座四周塑一组浮雕,呈现一些三线时期的工业元素,让梯形的碑体大气,庄重?</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则提出用“1.12”这组数据组合而成一座纪念碑,基座四周镶嵌98个烈士名字……</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利用公出机会,在重庆我和唐老师再次面对面深入讨论了关于纪念碑的构思、创意。我俩最终认为:可以先按各种建议设计出初稿来,再比对、选择。</p><p class="ql-block"> 很快,唐老师的几组设计初稿出来了。几组图纸,风格迥异、各擅胜场。</p><p class="ql-block"> 之后,一场大讨论,在小范围内,悄然进行。最终,多数发小和朋友们,还是倾向于用“1.12”这三个数字进行艺术造型,来为烈士们塑碑。</p><p class="ql-block"> 大家普遍认为,突出“1·12”这三个数字,既呈现了历史背景,又达到了创作初衷。</p><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意见,我再赴重庆,和唐老师就纪念碑的创意,又一次交换了具体设计理念,同时也对纪念碑的台基构建、碑体高度等,达成了一致意见。</p><p class="ql-block"> 修改稿很快在唐老师的加班加点中出来了。这一稿,匠心独运,已经有了纪念碑的雏形。但我总觉得似乎还不圆满,像少了点儿什么似的……</p><p class="ql-block"> 带着些许疑惑,我去到了六枝三线工业园区。征求了六枝三线馆和园区施工方的意见后,我们逐一拟定了纪念碑的朝向、位置…… </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我正好将去重庆参会,又有了一次和唐老师见面的机会。在我下榻的酒店,我说出了修改建议:“几名矿工的人物造型,最好摆放在纪念碑上,这样主题更突出,碑体也更高大。”</p><p class="ql-block"> “嗯,是的。”唐老师呷了口茶,也说出了他的想法:在碑体背面,镌刻上98名烈士名字,既可让人一目了然,又是我们对烈士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没错……”我吐出一口烟:“碑座的基础,就用65块条石堆砌而成,代表原六枝矿务局65工程处,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对,对…”我俩心有灵犀,融汇合拍。</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万籁寂静之时,我俩仍在酒店里愉快地交流着。</p><p class="ql-block"> 兴致勃勃商谈中,我还将井下工人在巷道里怀抱坑木欲打支护和井下施工作业的两组肢体动态形状,逐一演示给唐老师观摩。</p><p class="ql-block"> “好啊,这个造型好!”唐老师见我沉浸在当年井下工作的状态中,一本正经地比划、演示着自己当年的作业姿态,他一边用手机“啪啪啪”地拍照,一边乐呵呵地点头称道。</p><p class="ql-block"> 至此,又历经数月,几易其稿。纪念碑的设计稿,总算就要揭开面纱,显山露水了!</p><p class="ql-block"> (第4页)</p> <p class="ql-block"> <b>四、浓墨重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纪念碑设计初稿基本敲定后,各项工作随即全面铺开。</p><p class="ql-block"> 让我有些诧异的是刘笃寿老总,居然还会玩书法!他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一气呵成,题写了碑名:“1.12”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事后我才知道,刘总自幼习字,有较高的书法造诣。他是海南书协的知名人士,其作品,曾受到很多人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碑文及设计简介的起草,自然落在了我肩上。对此,我丝毫不敢大意,甚感任务艰巨。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我挑灯夜战,逐句推敲,反复修改,总算完成了初稿的草拟。</p><p class="ql-block"> 我将碑文初稿发给朋友们征求意见后,大家纷纷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改建议。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的纪念碑“碑文”。</p><p class="ql-block"> 碑文确定后,我又一鼓作气,写下了纪念碑的“设计简介”:</p><p class="ql-block"> <b> 一、设计主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为追思和纪念1967年1月12日,参加六枝矿区“三线建设”而英勇献身的九十八名矿工,激励后人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特建造此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设计思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纪念碑长1.5米、宽0.8米、碑体高度6.7米(寓意1967年),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浇筑,颜色呈灰色基调。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纪念碑主题:由醒目、别致的“1.12”三个数字进行艺术造型,寓为一月十二日。碑体正面上方,系书法家刘笃寿先生书写的碑名,背面按姓氏笔划,规范、整齐地排列着九十八名烈士名字,肃穆而庄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3、纪念碑台基:由65块堆迹块构筑,寓意该事故的主体单位为六十五工程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4、纪念碑左右两侧底部,由仿煤块的混凝土块堆砌造型,既艺术性地凸显了煤矿的特点,又涵义深刻地点缀了矿区的块块“乌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5、夜晚效果:纪念碑体四周底部,用几组白色光源向顶部反射,使纪念碑夜晚视觉效果更加夺目。三名矿工头上矿灯,分别发出三束光源,寓意井下工人在日夜奋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人物造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名矿工为仿铸铁玻璃钢塑像,表现出艰苦的井下作业环境和形态不一的工作状态。站着,他们是顶天立地的硬汉;跪着,他们是不屈不挠的勇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设计风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此碑既有“纪念碑”的基本属性,又与园区建筑风格相符。碑体深沉、庄重而又不失艺术个性,碑文及烈士名录镌刻其中,自然得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简介”,塑碑初衷、碑体涵义,雕塑寓意等诸多元素,让人一清二楚。 </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座纪念碑的建筑构思及碑文内容,承载着广大三线儿女浓郁的矿区情结,汇聚了广大三线儿女灿烂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5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