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我小时记事起开始,每年的春节都要走亲戚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到过完正月十六,有的人家甚至延续到正月底都在走亲戚拜年。回想起来,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是孩童时期最快乐的时光,那个时候生活艰苦,除了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是走亲戚拜年、发压岁钱,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每一天都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到后来长大成人,除了要去长辈家拜年,还要做好准备,迎接平辈们来给父母拜年和晚辈来给我们拜年,整个春节感觉比平时还忙,真是累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 然而,从2020年春节开始,由于突发的新冠疫情,为了避免疫情传播,国家倡导人们不串门、不聚集、不拜年,通过电话、微信、视频新科技手段拜年,特别是后来采取了严厉的封控措施,硬是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过年拜年走亲戚的老风俗给叫停了,往年熙熙摭攘攘、人头攒动的城乡变得冷冷清清的。接下来的三年疫情不断,三年的春节过去了,人们少串门子走亲戚拜年,确实减少了人员流动的交叉感染,却也少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友情、少了亲属之间的团圆、亲情交流,让年味过的越来越清淡了。</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上午,一般都是邻居或同事们之间互相走动拜年。小时候我们住在父母单位的家属院,每年大年初一早晨起床后,父母们给我们换上己准备好的新衣服,简单地扒拉几口早饭,就跟着父母出去拜年了。有时年三十晚上熬年起来晚了,正在吃饭,拜年的人就涌进门来,慌忙丢下饭碗出去迎接,进得门来互致新年快乐,端起桌上摆的瓜子糖果盘子,递烟倒茶,拥挤简陋的房间里洋溢着阵阵欢声笑语。因为都要串很多家,坐的时间都不长,宾主寒喧几句就走了。我随着父母挨家挨户到父母的领导和同事家拜年,遇见人嘴里不停地说着,叔叔姨姨新年好,到这家抓一把瓜子、那家拿几个花生、糖果,衣服口袋里塞满满的,回来了掏出来放个地方慢慢享用。长大以后上学了、后来参加工作后,就骑着自行车到同学家给他们的父母、单位的一些长辈和领导家拜年,一上午赶得匆匆忙忙的,很多时候快中午了,几个同学都会不约而同赶到一个叫高峰的同学家中,他的父母会高兴留下我们吃饭,拿出过年准备的丰盛的年货,先上几个冷盘和炸的酥肉鸡鱼丸子等各色蒸碗,再炒几个热菜,最后再上咸甜两个热汤,摆了满满一大桌子,让我们高高兴兴喝上几盅叙叙友情,他们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热,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感激这些可敬可亲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初二开始,各地拉开了走亲戚拜年的大幕,每天走哪家亲戚,走外婆家、姑姨舅家,老祖宗流传下来有规定的。还有的老亲旧眷,表叔、表舅、七大姑子八大姨,一年到头,平时没什么大事就没什么来往,就靠过年走亲戚维系联络感情。从城市到乡村,公路上、大街小巷,扶老携幼、提着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各式礼物,早些年代,很多人家都是步行,只有少数人家能骑自行车,那种28型加重自行车,男人骑着车,前面横梁上坐着孩子、后面驮着媳妇手里拎着礼物,铃声铛铛,骑的飞快。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有了摩托车、电动车、还有开着三轮车、小四轮拖拉机的,现在很多家庭有了小轿车,道路上塞满了各种车辆和欢乐的人流。有的一上午要走几家亲戚,把礼物都备好了放在车上,前几家把礼物送到后,稍事停歇,继续赶路,赶到中午到最后一家吃午饭。老亲们相聚,唯有喝酒最能表达感情,几杯烧酒下肚,就拉开话匣子开始叙旧,从中午喝到下午两三点、甚至红日西斜,人们才醉意熏熏、东倒西歪地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过年走亲戚拜年都要拎上礼物,我们叫“果包子”,故名思义就是包些饼干之类的糕点,我们这里把糕点叫果子,也有的是包些白糖。这种“果包子”从外观上看,讲究点的是把糕点装在用黄色的草纸制成的盒子里,盒子上面蒙一张印有精美糕点的彩纸,不讲究的就直接用包糕点的草纸包起来,再用纸捻的细绳子绑起来就可以拎着走亲戚了。有的人家穷,为了俭省,就少称些糕点,可是为了讲样子,就再用一张硬纸把这少许的果子包起来,捏的有楞有角的,外表看着果包子很大、鼓腾腾的,其实里面的内容很少,我们把这戏称为“果裱子”,意思是纸糊的,表里不一,有骗人的意思。记得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孩子去外婆家走亲戚,走时他妈让他拎一个果包子,走在路上,孩子嘴馋,也可能是路途遥远,累了饿了,忍不住就从果包子的缝里往外掏果子吃,越吃越想吃,等到了外婆家,果包子里面被掏的空空也,外婆又气又疼,虽则为笑话,说明那时人们生活真贫困呀。走重要的亲戚或是送礼要带两瓶水果罐头、两瓶白酒之类。到了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种果包子里包的东西也没人爱吃了,逐渐演变为走亲串友交流的形式,一个果包子从我家送到你家,你家再送到他家,有的到最后可能原封不动地又转了回来。再到后来,发展为各式各样的水果、牛奶、鸡蛋等实用品。“果包子”这个代表一个时期礼尚往来交流的物品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过年孩子们最开心的是长辈给发压岁钱了,我们称为“压腰钱”,因为要跪下去弯腰叩头的。去爷爷奶奶、外婆、舅舅、姑姑家拜年,他们会掏出年前都准备好的、换的崭新的钞票发给我们,尽管当时只有一元、两元钱,农村甚至只有一角、贰角,在现在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都很开心,回来后我们比比看谁收的压腰钱多,然后都会找个隐秘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舍不得花,我的钱主要用来买书看了。现在过年也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只是人们富有了,动辄数百甚至上千,感觉变了味,看不出他们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兴奋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的春节,宅在家里,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时,时常会回忆起过去,我们多么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时光进入了2023年,三年艰难的新冠疫情防控终于结束了,各地解封了、放开了,城市乡村逐渐恢复了“烟火气息”。进入腊月天,春运开始了,远在他乡的游子都要尽可能赶回家去与家人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维系着亲情、维系着对故土的着恋。春节拜年是孝老爱幼,表达亲情的最好方式,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中、在荡漾在老人和小孩脸上的笑意中、在古老的村庄农舍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中、在宴席上人们敬酒让菜的欢快中都自然、充分地表露出来,过年就是要的这种氛围。不管时光流逝,无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虽然人们过年的观念改变了,但其中的亲情味是不会改变的,怀旧惜今,就是要把亲情传递下去,在这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珍惜眼前的幸福,有老人的牵挂、爱人的思念、孩子的盼望,有爱有家就是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悠然自得作于2022年腊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