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

小玲

<p class="ql-block">  天气很好,去北京植物园走走,原打算去参观位于黄叶村的“曹雪芹纪念馆”,不凑巧今儿是周一纪念馆闭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大门前矗立着一块大石碑,碑上刻有“曹雪芹纪念馆记”:曹雪芹是中华民族之骄子,文坛之巨星,惜其生不逢时年来五旬而弃,身后备学惟遗红楼梦一部留得人间风雨百年衍为头学兹为追念先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公元一九八四年孟夏北京植物园始创造曹雪芹纪念馆于卧佛寺之东南里许健说营正白旗村民居老宅古槐桑天碉楼耸立土井依然山街水抱翠竹龙吟林木掩映曲径幽深改诸籍佐吠传闻此乃曹公雪芹当年著书之黄叶村也。今国道昌运隆红学远播拓宽旧馆以孚众望遂于一九九六春夏之际再次筹资建展室室时越六载三度修茸历经数月焕然一新所展文物甚加番夺凸显曹公结尽西郊著书……</p><p class="ql-block">“旷古奇才,风骨永在。</p><p class="ql-block"> 传神文笔,光耀千秋”。</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二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8日,我再次来到黄叶村,认真仔细地参观了“曹雪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雪芹生于江南。曹雪芹的先祖是明朝末年被俘的汉官,被俘后成为了清朝的旗奴,成为“上三旗”的包衣奴(家奴)。曹家自此拥有了“旗籍”,成为旗人。顺治三年,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归皇帝亲掌,曹家隶属于正白旗包衣佐领下。曹氏先祖们凭着“能文善武”的传统,几百年来历经辽沈、京城、山西再到江南,终于成为江南的望族,曹雪芹是第六代。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由任职江宁织造的曹寅参与接待。</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出生的三年前,他的祖父曹寅去世;他出生的三个月前,他父亲曹瓯去世。曹家接连陷入动荡,曹雪芹的出生为曹家点燃否极泰来的新希望。曹雪芹自小读书,习骑射,熟织锦,扎风筝,文武工艺兼能,受家族的影响,学诗文和戏剧,研习书法和字画。</p> <p class="ql-block"> 不料,清雍正皇帝继位后,收紧吏治,清查亏空,波及到曹家。曹家又因家人骚扰驿站触怒了皇帝。 清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3岁,曹家被抄没家产。</p> <p class="ql-block">  之后一家人离开江宁织造府,返回京城居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一套十七间半的房子里。当时,京城的繁花似锦、俗世风情,让曹雪芹开启了不同于江南的生活。曹雪芹生来就拥有旗籍,他是旗人,即使被抄家,只要未被开除旗籍,就不会轻易丧失相关待遇和基本生活保障,更何况曹家在京城还有祖辈积累下来的一批“上三旗”的亲戚。</p> <p class="ql-block">  乾隆九年(1744年),而立之年的曹雪芹在香山正白旗开笔创作《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书中第一回,阐述了他较为完整的人生感悟,他耳闻目睹权柄的兴替、家族的败亡,从中看到人性的挣扎与觉醒。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曹雪芹到香山正白旗服兵役,住在正白旗营,并往来于香山和京城之间。《红楼梦》的一些创作灵感和部分素材正是源自当时的香山风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曹雪芹因所居住的房子遭雨水浸泡导致大屋顶坍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第二次婚姻后徙居香山白家曈。</p> <p class="ql-block">  在香山,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圆满完成《红楼梦》全部一百二十回的创作与修订。同时,他还完成了一部杰出的工艺美术书籍《废艺斋集稿》,不但整理了一批民俗技艺,目的还在于帮助“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p> <p class="ql-block">  创作之余,曹雪芹与一众好友雅集。他在正白旗居住时,酒酣耳热,挥笔将诗词提于墙壁;在京城居住时,兴之所至,或在什刹海边高谈阔论;或在太平湖岸大放风筝。尽管旗人定期有钱粮发放,但有时也不免寅吃卯粮。</p><p class="ql-block"> 困顿的生活,曹雪芹经历了两次婚姻,发妻早逝,留下一个儿子。乾隆二十五年他再次结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秋,曹雪芹儿子夭亡。曹公伤感成疾,死于当年除夕之夜。</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的曹雪芹塑像</p><p class="ql-block"> 通州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起点。张家湾因水得名,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港沟河五大水系穿镇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张家湾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张家湾自古繁华,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近百家。 历史为张家湾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修建于明代的通运桥、矗立于萧太后河畔的古城墙、历经500年风雨的老槐树、京杭大运河故道遗址、漕运巨石……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上旬,由雕塑家纪峰创作的曹雪芹铜像在北京通州张家湾的萧太后河之畔落成。高踞于垒石之上的曹雪芹雕像,凸显了曹雪芹的孤傲,曹雪芹不幸的一生,造成了他矛盾而且复杂的思想,与孤傲、愤世嫉俗的性格和反叛精神。</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号,我去张家湾探访萧太后河畔的古城墙和通运桥,偶遇曹雪芹的这座塑像。曹雪芹的雕像为什么会在这里落成?曹雪芹和张家湾有何关联呢?我真有些纳闷。</p><p class="ql-block"> 上网查阅得知:1968年的寒冬,忙着“土地平整大会战”的张家湾村民们在通州萧太后河旁一块叫作曹家坟的地方挖出了一方青石,又在不远处挖到一具男性骸骨。村民们便将尸骨掩埋在河边,而那块青石被一位有心的村民运回家中。石头上刻划五个大字:曹公讳霑墓。</p> <p class="ql-block">  早年,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埋葬在香山地藏沟,因为那里是正白旗的义地,专用作埋葬贫穷或无后的旗人。然而,当通州张家湾被村民藏起的碑石得以重见天日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p><p class="ql-block"> 1992年8月1日在举行曹雪芹碑石鉴定会上,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专家到场。周汝昌先生坚称这块粗劣的碑石不可能是曹雪芹的墓碑,而冯其庸先生则认为这块碑石虽不是墓碑,却是作为墓主标志的一块墓石,粗陋的石质、潦草的刻字,恰恰印证了曹雪芹潦倒离世时匆忙入殓的悲凉。虽然墓石的真假终究无人能给出确凿答案,但曹雪芹与通州张家湾的渊源却不容置疑。</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曹家曾向康熙帝呈交了一份有关家族产业的奏折,其中提到“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而在《红楼梦》中,尽管曹雪芹从未提及张家湾,但写到贾府亲眷进京离京的行程,却多是舟船水路。曹雪芹正是以“不写而写”的笔法,将张家湾这座漕运古镇悄然纳入了《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现在,张家湾博物馆内,那方无座的曹雪芹墓石安躺在玻璃罩下,粗糙草率的工艺,斧凿刀刻的字痕,还有左下角模糊可辨的“壬午”二字,仍都是未解之谜。在萧太后河南岸,一尊傲骨嶙峋、提笔静坐的曹雪芹先生像高踞石上,他深邃的目光投向那条连通着江南故土的大运河,曾见证三百年前江宁织造府内的荣耀繁华和曹雪芹黯然北上的凄凉冷落。</p> <p class="ql-block">  关于曹雪芹是在什么时间去世的问题,红学界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即壬午年的除夕,即2月12日;第二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即癸未年除夕,即2月1日。“壬午”说是根据脂砚斋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很多红学家都认为,关于曹公的卒年,脂砚斋不应记错的。“癸未”说是曹公的好友敦诚在三十岁过生日时,曹公已不在,敦诚写有诗篇《小诗代简曹雪芹》,诗下注为“癸未”。一些红学家遂以此为据。关于曹公的享年,因曹公是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四五月份,所以曹公享年应为48或4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