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

谢丽福

<p class="ql-block">  今天整理资料,突然看到2003年写的这篇《外婆》,现在读来依然感动非常,就把这篇文章做成美篇,以怀念慈爱、善良、坚强的老外婆。</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忽然梦见外婆,外婆依稀的容颜,熟识的声音:你把我忘了吗?怎么不来看我?</p><p class="ql-block"> 梦中醒来甚觉惭愧,外婆仙逝已二十余载,真的很久没有去拜祭她老人家了。梦醒再也无法人睡,外婆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外婆永远穿着西江兰色的褂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神情慈和端庄。外婆年轻时是个大家闺秀,嫁到外公家,那也是个殷实人家。小时候,我们在外婆家捉迷藏,外婆楼上一堆堆的酒坛、火腿桶,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昔日的富足。丰衣足食的外婆,随着一连串的灾难,家道中落。我母亲四岁时,外公撇下中年的外婆和一大堆儿女离开了人世,不久大舅舅又英年早逝。随后国民党抓壮丁,抓不到另外两个舅舅就把外婆抓进了丽水城,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脚老太被关进了县府大牢。二舅救母心切,主动"投案"做了国民党的壮丁,后来在东北参加了解放军,并加人志愿军抗美援朝,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中年丧夫,老来丧子,从一个千金小姐落得家徒四壁的外婆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培养子女,下地劳动,使全家熬过苦难。外婆没有看到改革开放就去世了,晚年的外婆虽然清贫,依然修饰整齐,神情矍铄,她还在天井的石台上种了万年青、月月红和村里年轻人出远门时带回来孝敬她的一些花草,这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很少见,她常常对我们说,遇到困难决不要灰心,以后会好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外婆极其崇尚读书。虽然她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但要求子女个个上学。外公死后,家中常无米下锅,但外婆还是东挪西凑供儿女读书。在解放前的农村,像我母亲那样的女孩去上小学,这是十分少见的。正是外婆的努力,使舅舅和我母亲他们成为了"文化人"。我自幼残疾,外婆更是"逼"我读书。很小的我,外婆就让人教我读当时到处可见的《毛主席语录》,并把我的"成绩"宣传给乡邻。我的自信和读书的兴趣很多得益于不识字的老外婆的教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婆十分善良,凡事总为别人着想。村里有什么事,生产队分点东西,她总是要问:他们分得怎么样?即使自己已是食不果腹,遇到外地逃荒要饭的,她还是要给他盛上满满的一碗。夏天的山雀,春天的燕子,外婆从来不让我们去碰它们。文革那时候,我的已经是县里局长的父亲因冤假错案下放农村劳动,很多人让作为人民教师的母亲和父亲"划清界限",外婆坚决反对:"他是个好人,我们不能落井下石!"历史证明外婆是对的。外婆的善良赢得全村的尊敬,大人称她细婆,小孩叫她太婆,每个人见到她都恭恭敬敬。因为外婆,我们姐弟一帮人住在她家,从来没人把我们当成"坏分子家属",因为外婆,我们从没受小伙伴欺侮。在外婆善良的大树下,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外婆去世时83岁。她的棺木在大堂屋是横放的,这是很少见的,只有那些长寿和受人们尊敬的老人才有这种待遇。那年我12岁,记得外婆临终前神志十分清晰,对家里人一个个嘱咐过去。大表兄少年丧父,小时候常不听他小叔的管束,外婆到死还很不放心,虚弱的声音里老是问:“还会吗?”表兄,40多岁的汉子长跪在外婆床前,"奶,不会了!"轮到我了,外婆眼里满是担忧,泪眼相对,我对外婆说:"我会好好读书",外婆才略显宽慰。</p><p class="ql-block"> 外婆临走前还交待,把我在她家时常在上面写字、玩耍的一张圆凳传给我。现在,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经受着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坐在圆凳上我依然感受到乡村的质朴和宁静。外婆,我怎么会忘了您,您传给我的不仅仅是那张圆凳,更传给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您的那份坚强,那份善良,那份虽历经磨难依然自信,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不老的心已成为我的"井底之泉"。</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托表弟拜祭外婆,村里的长辈说:"是你外婆托梦给你了?"又说"不会,你外婆那么好的人应该早投胎了。”我不相信什么轮回,但我想,如果世事真的有轮回,第一个投胎的应该是我善良的老外婆。外婆,我们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