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满清的钱币(六)乾隆

哈哈

皇帝的出生 <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除夕了,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也就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兔年,巧的是本篇的主角乾隆皇帝弘历就是属兔。乾隆帝去世时已经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其中皇帝60年,太上皇3年)。乾隆帝是一个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因此事功繁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几千万言。因为他特别喜欢打仗,所以武功部分就放在下一篇再讲。</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由于康熙的喜爱,他继承皇位那是一定的了,但仍然要等到他爸爸死后、大臣们打开正大光明匾后面金盒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围绕他的出生,向来有两个谜团。一是生于何地,反正据乾隆自己说是生于雍和宫,但不知怎么地,他的儿子,嗣皇帝嘉庆记成是在避暑山庄了,所以就有了现在的纠纷;另一个是乾隆帝的妈妈到底是谁?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依我看,虽然乾隆肯定不是海宁陈家的娃,但他的亲妈可能真是汉族。这个证据来自真正的《清宫档案》。</p> <p class="ql-block">首先,清宫《玉牒》指出:世宗宪皇帝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而信息量大的是下面的两则。</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泉局正样,普通隆,径25.7mm。</p> <p class="ql-block">《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nbsp;</p><p class="ql-block">同时,《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p> <p class="ql-block">这里两份文献有两处出入,一是两个档案把两位嫔的封号弄反了;另外就是第二份提到熹妃就是钮钴禄氏,而前一份却是钱氏。要知《世宗实录》是在乾隆即位后所修,因此很有可能是皇帝授意篡改的,为啥这么做,也可能是因为钱氏乃汉军,为了保证满清皇族血统的民族性,改以钮钴禄氏了吧。</p> <p class="ql-block">乾隆朝当然要铸乾隆通宝,因为在位时间长,国势较为稳定,因此留存特别多。现在有人玩六爻八卦算命一定要用乾隆钱,以为是正宗,其实六爻早一千年就有,哪里谈得上它正宗?无非是因为其存世量大,容易得到又便宜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除了在内地铸造,也开了新疆铸的先河。其中内地共18局,其中以宝台局最少,其价格与普通的宝泉乾隆相差百倍,宝济局稍多,现在市面上所说的什么乾隆16局钱是不包含这两局的。在新疆的有6局,会有专章叙述。乾隆通宝的铸造工艺与以前的钱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锡,因为颜色变化,所以被称作“青钱”。</p> 皇帝的文治 <p class="ql-block">话说雍正帝虽然长于变革,但是御下未免严厉了些,那些大臣们无不战战兢兢地工作,稍有差池就会逮入大狱。以前有个叫《天下粮仓》的电视剧,一开始讲的就是这一段。而那继位的宝亲王弘历和他爸爸完全不同,一反前朝的严厉,完全以宽大示人。</p><p class="ql-block">想想在专制下的人民也真够凄惨,每每活在君主的个人喜好之中,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民主社会虽然办事效率没有专制来的迅速,但至少大家对未来会有个预期呀!</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泉局,大满文,径25.2mm。</p> <p class="ql-block">《天下粮仓》描写的是乾隆帝在刘统勋的帮助下如何将闹饥荒的大清弄得五谷丰登的。其实乾隆帝在这方面为百姓做得最重要的事就是蠲(念捐)免天下钱粮。虽说历史上做这件事的皇帝有的是,但如乾隆帝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分别在其执政的第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五十六年(已是嘉庆元年)五次蠲免全国的钱粮,另有三次免除江南漕粮(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供给基地),累计蠲免赋银两亿两(马关条约本金),这可比现在促进经济发优惠券实惠多了!</p> <p class="ql-block">同时,乾隆帝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上心,在他的支持下,国家对历史文化典籍进行了空气的大修订,也就是《四库全书》的完成。在乾隆帝之前,中国最重要的综合典籍就是明朝的《永乐大典》,但到了乾隆帝的时候,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散失了。</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修补丢失)问题,得到乾隆帝的重视。补了一段时间,乾隆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干脆另起炉灶,在第二年就传诏将寻找到的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起名叫《四库全书》。所谓四库,经、史、子、集四大门也。</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这其实就是现在经常见到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工作人员,有400余人;有工作组就有领导小组,为了体现重视,乾隆以皇子领衔,军机大臣等高级文官作为总裁官、总阅官,比如我们熟知和珅、刘墉啥的都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征集图书工作正式结束,各地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进书最多的江苏有4808种,浙江略少,也有4600种,两省所集就占全部图书的四分之三强,可见江浙人杰地灵不是吹的。</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么大的图书编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容易使用的目录,于是大家对这个目录,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非常重视,编的也很详尽。但是乾隆觉得这个总目太复杂,于是要求再编一个更简单的,标准是:入选的每部书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代、作者姓名,这样便于以后的读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即便如此,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这个简明目录终于完成时,也有20卷之多。</p> <p class="ql-block">前面说了,《四库全书》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大家觉得书既然这么多,为了以后便于翻阅,就专门将书皮按四大类上不同颜色,具体说就是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暗合春、夏、秋、冬四季之义。</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泉局,大样,径28.8mm,这是我见到最大直径的乾隆钱。</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第一部分修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到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完成第二部分。然后又经过二次查核、校误和补遗,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全面竣工。这期间,参与者前后4186人,光领总官就先后有41人(但总纂官和总阅官一直未变)之多。最终,《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万9千多卷、3万6千多册,是对我国各地图书典籍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地清理,许多珍本股本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修成之后,乾隆帝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建造了南北七阁用于存放。这七阁就是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北四阁”)、江南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南三阁”)。</p><p class="ql-block">每阁均存一部完整的《四库全书》凡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皇家御宝。从此七阁成为了当时最重要也是级别最高的国立图书馆,天下士子都可入馆阅览学习。《四库全书》分阁保管有利于图书的保存,没有使其像《永乐大典》那样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当然,乾隆帝这么热心地搞这个大工程,除了保存文化并有点自我成就的私心外,更重要的就是为满清的统治服务。要知满清虽然已经在天坛放了石头,但是心里仍有一种怕被汉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视作蛮夷的心理,那么要改变这种心理,自然就要从图书入手、教育入手,现在可以说叫文化阉割的。据统计,编修中明令禁毁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6766部,93556卷),禁毁总数甚至超出收入的总数。这些禁令不仅限于思想著作,连地方志、野史、曲本、小说也不能幸免。</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成于盛世,但也同这个民族一样经历了沧桑。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阁本、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文澜阁在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幸运的是当时的藏书家、杭州八千卷楼传人丁申、丁丙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后来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所以说现存的《四库全书》只是三部半。</p> <p class="ql-block">目前文渊阁本、也是首部《四库全书》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是当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时带走的。文津阁本在1950年时由中央政府下令转到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溯阁本比较曲折,东三省沦陷期间差点被日本人买走,建国后,因避苏联兵锋,就从沈阳秘运兰州,后来辽博要求归还,但甘博却是怎么也不肯了!&nbsp;</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泉局,山底隆,径25mm。</p> <p class="ql-block">作为满洲的皇帝,当然要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在这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八旗通志》。其实《八旗通志》有两部,一部是雍正五年敕撰的《八旗通志初集》,这部书在乾隆四年(1739年)刊印,共254卷,用来记述从满清兴起到雍正十三年的历史。到了乾隆五十一年,乾隆要求编制《钦定八旗通志》,仍由纪晓岚主持,一直到嘉庆年间才成,其中分御制诗文12卷、志120卷、传149卷、表69卷、其他4卷、目录2卷,共356卷,号称“著一代之宪章,垂奕世以法守”。</p> <p class="ql-block">除了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对于自己的文字,乾隆帝也有重大功绩。前文说过初期的满文是无圈点的,称为老满文,后来太宗时才开始使用有圈点的新满文。乾隆时,清宫保存着很多太祖太宗朝的老档案,称为《无圈点老档》。不过经过一百多年,书籍本身不说,文字就没几个人能认识了。于是乾隆命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除了照抄老满文一遍外,还用新满文重抄六遍,总计七份,而《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也被国军带到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大清皇帝作为天下佛教,特别是黄教的护法主,当然要对佛教有所作为。从乾隆三十七年到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让天下第四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以当时已经出版的汉文《大藏经》及蒙文《甘珠尔》为底本,翻译成《国语(也就是满文)大藏经》。该书含经、律、论三大部分,共108函(贝叶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466卷。现在北京故宫收藏着76函(夹),而剩下的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还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作诗最多的人,要强调可考二字,是因为他是皇帝自然就传承有序,别的人,即便诗仙诗圣也不是所有诗文都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据统计,乾隆帝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41863首;加上登基前的《乐善堂全集》,禅位后的《御制诗余集》750首,乾隆的诗总计42613首。要知《全唐诗》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p> <p class="ql-block">当然乾隆的诗霸地位主要由数量成就,其质量如何也就没什么人重视了。在我看来,这些御制诗却大多是用来打油的。下面咱们就欣赏一首比较著名的。据说当时有个翰林上书时,将“翁仲”(就是石人像)误作“仲翁”,于是乾隆就御笔朱批道:</p><p class="ql-block">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p><p class="ql-block">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p><p class="ql-block">其中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用来羞了那位翰林一羞。</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川局,生字隆,注意隆的生字上没有那一横,径23.9mm。</p> <p class="ql-block">另外,乾隆更是个喜欢享受的君主,其表现就是他在位期间大量兴建(维修)了许多皇家园林,当然现在基本上都成了5A景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圆明园三期等。他还把颐和园的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再在上面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另外,现在天坛祈年殿上的蓝瓦也是乾隆让换的。</p> 皇帝的后妃 <p class="ql-block">皇帝长寿,自然宫掖也就花团锦绣。乾隆处处要和圣祖比,可事事比不上,包括这方面。据统计,乾隆帝只有41位,分别为三位皇后、五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p><p class="ql-block">乾隆的首任皇后是富察氏,那是乾隆还当宝亲王的原配,乾隆二年(1737年),被册封为皇后。富察氏身出名门,她家累世高官,哥哥马齐更是“历相三朝”,她还有个有名的弟弟叫傅恒。据说皇后富察氏,性贤淑,尚节俭,不奢华,孝顺太后,很得太后的宠爱,后来皇后死时,太后哭得死去活来。皇后生的嫡长子永琏,很早就立为皇太子,可惜因天花病死。</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后富察氏随乾隆帝和皇太后东巡,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于船上,年仅37岁。要知道世人最喜欢这些宫闱秘事,然后说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p><p class="ql-block">据传皇后乃是投河而死,因为她撞见了丈夫与自己的弟媳妇(傅恒的老婆)胡搞。现在一位姓阎的学者一直要为乾隆洗白,就拿乾隆在皇后死后如何的悲伤说事,殊不知一个人悲伤也许并不因为爱,也许是因为内疚。</p> <p class="ql-block">还是在乾隆做皇子时,乌拉那拉氏就是侧福晋,因此乾隆登极后顺利被封为娴妃。在皇后富察氏死后,她以皇贵妃衔统摄六宫之事,不久就被册为皇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皇后陪皇太后和乾隆帝第四次南下,但是“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要知在满族人,女人剪发那是要在死老公之后,难怪乾隆生气。</p> <p class="ql-block">至于说为啥两人会激烈冲突,恐怕又是一个色字。按理说作为皇帝的家眷,三宫六院见得多了,不应如此。但乌拉那拉氏也是潜邸的老人,和大夫人富察氏一直处得不错,估计大夫人当初身死的状况也是深知。此时看到乾隆再下江南,又故态萌生,未免气愤,新仇旧恨恐怕一起爆发。</p><p class="ql-block">那乾隆更是恼羞成怒,估计回京就会废了她,于是乌拉那拉氏受不了这份羞辱,故而选择自尽(如果是自然去世,也未免太凑巧了些),而乾隆却还是不依不饶,居然降格安葬皇后,可见气愤以极。</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云局,金字隆,注意与山底隆的区别,径25.2mm。</p> <p class="ql-block">那第三位皇后魏佳氏,则是因为自己生的娃、皇十五子颙琰成了后来的嘉庆帝而追封的。可惜她身体不行,没能看到自己的儿子登基。在乾隆的皇妃中有一个婉嫔,从封号看应该没有生育过(生下龙种的都封妃),也并不得宠,只是年头长了不好意思,才在乾隆五十九年晋升为妃。在她86岁的时候,嘉庆帝将其升为贵太妃,以后又过了5年才去世,享年92岁(虚岁),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妃。</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咱们要说一个重量级的皇妃了,在清宫档案中叫容妃,但她的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不陌生——香妃,据说其通体生香,故名。对于香妃,相对于野史小说,《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得就太简单了:“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和卓,那是对穆罕默德圣裔的叫法,因此香妃肯定也来自回部高层,应该是乾隆定新疆之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香妃如何进宫,则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参与平叛,自愿进宫;另一个流传更广,就是被掠入宫。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对她还真不错。因为香妃是回民,为了照顾她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康熙特意在皇城一角修建了宝月楼,也就是如今的中南海新华门门楼。楼南隔街还建了“回子营”,也就是让一批回民搬到此处。</p> <p class="ql-block">要知当时非八旗的百姓只能住在外城,唯独回民能有此殊遇,完全是为了新来的皇妃不致有太寂寞之感。当然对香妃的饮食方面,乾隆也很在意。比如在木兰围场时,乾隆赏其她妃子都是野猪肉,而赏香妃则是狍子肉。而且香妃有专门的回族厨师,为她做清真饭菜。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香妃因病去世,享年55岁,随葬清东陵。</p> 皇帝的亲信 <p class="ql-block">在乾隆一生之中有名有姓的大臣多得是,最有名的怕就是和珅,那要很亏了王刚的演绎。但要说乾隆最亲最信任的人,却是福康安。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是国舅爷一等忠勇公傅恒的第三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子。15岁那年,福康安承袭了云骑尉爵衔,授三等侍卫,命在乾清门行走;两年后擢二等侍卫,御前行走;又两年,就升为头等侍卫,同时授户部右侍郎、镶篮旗蒙古副都统,此时福康安实岁才17。</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浙局正字隆,见文知意,正字隆较其它各隆均少,径25.4mm。</p> <p class="ql-block">对于福康安的身世,很早就有风言风语,说他是乾隆与傅恒老婆的私生子。这里的证据主要有二,一个是封赏多晋级快,据说“身被异数十三”,也就是他有13次封赏是破格的。而且他在世时已经从公爵晋为贝子,这是宗室外有此待遇的第一人,死后又追封郡王,这些都是超典。另一方面,福康安的两个哥哥都做了乾隆的女婿,福康安最得宠却没被招做额附。其实这些都是些疑神疑鬼,比如他弟弟福长安也是19岁就做了侍郎,没啥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福康安声名鹊起始于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乾隆三十八年,19岁的福康安第一次随营效力,跟随阿桂作战。因为作战勇敢,屡次获得乾隆的褒奖。乾隆四十年,乾隆授福康安内大臣,旋赏嘉勇巴图鲁勇号。乾隆四十一年,大小金川平,封福康安为三等嘉勇男。西征军返京后,御赐福康安御用鞍辔马一匹,御紫光阁饮晏,赐缎十二端,白银五百两,并于紫光阁绘像,列前五十名功臣中。同年四月,擢为镶白旗蒙古都统,七月,赏戴双眼花翎。九月,再调正白旗满洲都统,十月,赐紫禁城骑马。</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二年,福康安任吉林将军之职,次年调任盛京将军,成为大军区司令。乾隆四十五年,不到三十岁的福康安任云贵总督,成为总领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云南是产矿区,影响着铜钱的铸造,福康安要求矿场严格SOPs,使得铜产量有所增加,受到嘉奖。乾隆四十八年,福康安回京任职,历各种大臣。乾隆四十九年,福康安统兵赴甘肃镇压回民起义,晋封一等嘉勇侯。</p> <p class="ql-block">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赴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当时福康安组织解诸罗县城之围,双方激战,福康安亲自率领巴图鲁侍卫队冲入起义军中,面对这种精英部队,义军最终战败。此战后清军转入战略反攻,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在老衙崎俘获林爽文,台湾事平。后来福康安又作为主帅主持对廓尔喀作战,获封公爵。</p> <p class="ql-block">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乱又起,乾隆动用福康安前往平乱,俘伪苗王吴半生,乾隆大喜,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赏三眼花翎,其子为副都统,御前行走。但是一直为乾隆南征北战的福康安终于吃不消了,不久就病倒在军中,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在军中病逝,享年42岁。乾隆帝知道后异常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谥文襄,配享太庙,其子袭封贝勒。</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源局大阔缘,字体很扁,朝鲜的常平通宝常用这种体例,故又称常平式,俗称大轮胎,本品径23mm。</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大众对和珅的了解已经很多了,但他又绕不过,所以还得提一嘴。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父亲常宝曾任福建副都统,也是个大官,但常宝早死,和珅小时候也算吃了苦,所谓“少贫无藉”。</p><p class="ql-block">由于清朝皇帝一向重视科举,但和珅文思不济,只能靠着身份以文员等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三等侍卫,第二年进入銮仪卫,也就在那后面的一刹那,和珅的行情突然拉升,乾隆四十一年就成为了军机大臣,此时不到30岁。</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和珅也是要做个清官的,但是终究抵不过官场这个大染缸,特别是他亲自抓办了李侍尧在云南贪污的大案,得了很大一笔财富,立刻就拿了人家的手短了,以致大家说到和珅一党都得提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侍尧</span>。</p><p class="ql-block">这李侍尧,乃是当年明最早的抚顺叛将李永芳之后,这人得势后就贪污,然后乾隆就要杀他,可每次又再判了缓期,然后有事就又启用他,就这样周而复始。到了林爽文时还有李侍尧的身影,虽然又贪污,但乾隆帝还是将其图像挂于紫光阁,位列平台二十功臣。同年十月李侍尧病逝,这样被揪出来多次的大贪官居然得以善终。</p> <p class="ql-block">李侍尧案后,乾隆对和珅更是刮目相看,于是决定把十闺女嫁给和珅的大儿子丰绅殷德,这下大红人和珅又成了皇亲,那更是巴结的人不断,当然他自己的官也不断上升。这种凭着皇帝的喜欢上位的人历来不被正途的看得起,大约乾隆也这么想,就让和珅去当统兵大将。</p><p class="ql-block">正好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的起义,号称有众十万。于是乾隆皇帝就命和珅为钦差大臣由京城赴甘肃捞资本,当然为了稳妥,又命老将、领班军机大臣阿桂挂帅,并调陕西、四川、新疆等诸路援军进剿。</p> <p class="ql-block">钦差自然是代表皇帝的,但是诸将就是看不起和珅,而且此时刚起复的李侍尧、名将海兰察都先后击败了起义军,军情也就没那么急了,于是大部分就对和珅的命令能拖就拖。不久一队按和珅命令出击的兵将遇伏兵败,更令诸将不满,干脆拒绝执行和珅的命令。</p><p class="ql-block">后来阿桂到达,问和珅为何战败,和珅就说诸将不听调遣,阿桂说道:该杀!没想到次日阿桂大会诸将时,却对和珅说:“诸将殊不见其慢,当谁诛?”和珅知道阿桂是和诸将穿一条裤子的,却也无可奈何。后来阿桂和海兰察等三十余将领更联名上书,要求乾隆帝禁止和珅再度领兵,弄得乾隆很没有面子。</p> <p class="ql-block">不过虽说和珅没有军功,却并不妨碍他飞黄腾达。特别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珅创立了议罪银制度,也就是说,假如官员犯罪,可通过交纳一定的银两来免罪。而所收的这笔银两并不是收入国库,而是直接收入皇帝的小金库——内务府,您说,这乾隆能不高兴吗?</p><p class="ql-block">于是和珅权势熏天,朝廷上下密布党羽,都知道他是惹不得的。当时和珅不敢动的恐怕只有福康安,而动不了的大约只有首辅阿桂了,至于说当时在朝的刘罗锅,根本没有对和珅做过什么实质性的斗争,而现在演绎什么纪大烟袋智斗和珅,则完全是胡说八道。</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南局,径24.4mm。</p> <p class="ql-block">但是朝廷中仍有不怕死的,这人就是钱沣。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家境贫寒,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他是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至御史。钱沣虽然名字起得好,可还是家徒四壁,但他视金钱为粪土,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本色。</p><p class="ql-block">钱沣初入政坛,但身为御史并不想明哲保身,不久就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不久查实,钱沣由此声名鹊起。后来,钱沣在查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一案中,搜获了一封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当然是计划如何贪污的,于是立刻上奏乾隆帝。</p> <p class="ql-block">那和珅在朝野密布眼线,马上获知,就要收买钱沣,但被钱沣严词拒绝。最终国泰终于伏法,钱沣名声,更加震动全国。然而钱沣并不知道和珅贪污也是要给乾隆好处的,因此乾隆也顶不喜欢他这个人,于是乾隆就找了个借口把他降了官,一直到死,都没有得到什么重用。据说钱沣临死前已经写了几千字弹劾和珅的罪状,却突然病死在北京云南会馆,有人说是和珅下的毒。</p> <p class="ql-block">阿桂是另一个敢与和珅较量的人。阿桂比和珅大33岁,原是满洲正蓝旗人,后来因功被抬入上三旗的正白旗。他出身比和珅家稍好一些,爸爸阿克敦是内阁的成员。乾隆元年(1736年),就因为是干部子弟当了大理寺丞,但他仍然参加考试,终于在乾隆三年中举,第二年即补授兵部主事,开始了其军旅生涯。乾隆八年(1743年)的时候,他第一次进入军机处。但是此时他不过萌了父荫而已。</p> <p class="ql-block">阿桂真正的起点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准噶尔。一开始阿桂只是在中转站管管后勤什么的,但他为人既聪明又认真,因此得到了一方主将、蒙古亲王成衮札布的信任,于是在军中当了参谋大臣,官衔也到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p><p class="ql-block">两年后,准部平,回部又起,阿桂奉命去南疆与大小和卓作战。二十四年八月,两军在阿勒楚尔地方激战,在战事胶着时,阿桂一马当先,亲率小队清军,“由山麓绕出其右冲击之”,敌军阵势大乱,清军乘锐掩杀,一直追到伊西洱库河,最终全歼回军,取得平回的决定性胜利。</p> <p class="ql-block">同年九月,阿桂奉命前往刚收复不久的阿克苏处理地方善后事务。不管是胜是败,大军的口粮都是顶重要的事,阿桂看看残破的新疆,决定还是按照历来的做法——屯田。这个想法让乾隆帝很满意,就让阿桂管理伊梨屯田的具体事务。</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阿桂率600官军和300维吾尔族农民开赴伊犁屯田。伊犁天高皇帝远,经常有人要搞搞疆独啥的,驻兵和屯田的意义不言自明,更何况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罗刹。</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昌局,径24.7mm。</p> <p class="ql-block">阿桂采取的屯田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在伊犁牧群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时候,不许内地人来伊犁购买;二是大力招揽附近的维族人民前来屯垦。在阿桂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下,一年后,伊犁诸军屯垦种地就达八千多亩,收获粮食两万七千多石;而维吾尔人民的总产也达到了三万二千石左右。乾隆二十七年,阿桂再次完善规章制度,对征兵、征粮、任官等几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城成,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和“绥定”。</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六年,阿桂以在新疆的功绩,被授为内大臣、工部尚书、议政处行走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回京,被授予军机大臣,紫禁城内骑马。六月旗。七月,补授正红旗满洲都统,晋太子太保。乾隆三十二年(1767)阿桂又被委任为伊犁将军,重回新疆。后来,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又领导了大小金川之役,因功封一等诚谋英勇公,从此成为了武将们的首领。</p> <p class="ql-block">这以后,阿桂的地位节节上升,乾隆四十五年任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第二年,又位居大学士班次第一,也就是首相,“综理部务,赞襄枢要”。当了首相,自然就不能只管兵事,他也领导了包括治河、反贪等吏政民政的管理,当然一有起义啥的,乾隆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这才有前文阿桂在西北憋和珅那一幕。</p> <p class="ql-block">从地位上说,阿桂当然在和珅之上,但是和珅一来正受乾隆的宠,二来的确更年轻,因此阿桂也没能把和珅怎么着。“(阿桂)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和珅)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去和相十数武,愕然独立,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终不移故处也”。”嘉庆二年八月,三朝元老阿桂因病去世,终年81岁。阿桂死后,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成。</p> <p class="ql-block">皇帝的危机</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实际执政63年,大清帝国的国势也在他手中达到了顶点。据统计,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每年上交的粮食就有1300万多石;当时每年的赋税有库平银5000万两,而国库存银一直保持在六、七千万两的规模,更别说还有皇帝的内帑银了;而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不愧为康乾盛世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苏局,径24.5mm。</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乾隆六下江南(康熙六次南巡是为了工作,乾隆这六次可纯粹去玩)的时候,世界却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雍正十一年(1733年),英国人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了一倍的织布效率,由此展开了以棉纺业为先声的工业革命。</p><p class="ql-block">列位,我一再强调,创新是必须以思想的自由为基础的,而思想的自由则必须来自政治权力的自由。那时的英国早已实行君主立宪制,人民的权力得到了日益的提高,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因此也就当然地迸发出了空前创新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以他的女儿的名字命名),它能同时纺16-18个纱锭,提高了工效15倍,英国工业革命正式开始。此后大家不断改进纺织机,使用畜力、水力等自然力进行纺织,人力被解放了出来。</p><p class="ql-block">随着棉纺织工具的不断进步,畜力和自然力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形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机械师詹姆斯·瓦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使人类进入了近代机器大生产的蒸汽时代。</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经过近1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英国军队被赶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几乎是全民参加的独立战争以北美13个殖民地的胜利、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而告终。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在纽约召开,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拒绝了“群臣”的劝进,不愿为帝,而是选择了民选的总统,第二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频于破产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希望对第三等级——也就是除了国王、教士和世袭贵族以外的其他人——加税,于是召开了废弃多年的三级会议。尽管大会投票方式对第三等级极为不公,但在少数贵族的支持下,第三等级仍然以微弱多数获胜,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p><p class="ql-block">但路易十六却出尔反尔,强行要求加税。于是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当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时,巴黎人民武装反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同年通过了《人权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希望通过谈判,开拓中国市场,于是派职业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伯爵</span>领衔访华。为了使谈判更将顺畅,马戛尔尼精心挑选了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他不仅询问了传教士也问了中方的意见。最后的礼物包括:</p><p class="ql-block">赫斯色尔望远镜、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等生活用品;有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连发手枪、卡宾枪、步枪、榴弹炮、迫击炮等先进武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p> <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宝直局,径24.4mm。</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凝聚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科学技术结晶的礼物,换来的却是乾隆帝和他那些亲信大臣们的一句:奇技淫巧!</p><p class="ql-block"> 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9月2日,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p><p class="ql-block">9月14日(清历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戛尔尼的使命却被和珅篡改为给皇帝祝寿,</span>当然,英使要求的通商被严词拒绝。10月,马戛尔尼带着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失望地离开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当时乾隆帝亲自给英国国王的回信,现在还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信末有云:</p><p class="ql-block">“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p><p class="ql-block">嘿嘿,他却没料到四十几年后揍他孙子的就是这个“尔国”!</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乾隆接见英国使团,配曲为一枝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