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读《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有感(下)<br><br>我为什么看不懂抽象画?答案很简单:1. 素养不够;2.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不明。<br><br>一、 素养决定理解能力<br>这里主要指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的、艺术的,以及对艺术家的了解程度。<br>1.康定斯基的音乐素养<br>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学时代就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所以创作于1910年的划时代意义的第1幅抽象画出之他手并不奇怪。见《作曲5号》。</h3> <h3>再如1913年创作的构成第7号,如下:</h3> <h3>被称为音乐狂想曲。评论家说:初看这幅画时,给人的感觉是异常迷乱,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每一个形体都有着自己的法则,每一个法则又在整体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使画面满着律动感,如同一部伟大的交响乐。<br>很显然如果不具备音乐素养,很难看懂其中的奥秘。但你虽然找不到音乐的感觉,却又无法否认它的视觉冲击力。</h3> <h3>2.蒙德里安的平衡观<br>关于平衡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可见。他的《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文章标志着他的抽象派艺术理论的确立。他多次提到:“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还说:“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他又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按照他的观点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表现某种平衡态。从他作品中得益最大的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br>从平衡态出发看他的作品能感觉到平衡特征。如下面2图所示:</h3> <h3>平衡的感觉是有了,但表达的是什么物体的平衡呢?仍然一无所知。</h3> <h3>3.罗斯科彩色方块的奥秘<br> 看了下面2幅罗斯科的杰作,能理解者孤。</h3> <h3>别忘了这是在手机上看巨作,不会产生应有的感觉。如果站在高2米多宽1米多的作品前面会是怎样?评论家是这样描述的:“画家在画布上创造了一种惊人的空间感和光感。以不同饱和度和透明度叠加的颜料薄涂层,至其最表层转变成发光的半透明层,使得背景可以间隙性的显示出来。画布上不存在任何传统上的透视,只有若隐若现的浅层空间将色彩推向观众。尽管这些画作极其简单,当你沉浸其中时会不断地联想到神秘的、精神性的和宗教性的念头来描述看到他们的感受。”这段描述我们中国人能看懂,但未必能理解,与文化差异有关。<br></h3> <h3>4.库宁的女人情怀<br>德•库宁美国著名画家,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两幅画具有重要意义,先看下图,图名“挖掘”。</h3> <h3><br>如果你不了解库宁喜欢以女人为作画对象,则绝对看不出“挖掘”中的女人何在。此画在任何位置上都觉得有女子躯体出现。有评论说“挖掘”首要的是对欲望的挖掘。躯体总是萦绕在颜料中,令人回味,但永远无法在眼中长时间保持其形态:肉体永远无法被完全占有。也有评论说:作者陷入了二战后“美国世纪”的兴奋之中,画中表现出的粗鲁和脉动表现了城市里的爵士切分音。富有节奏的线条引导着观众的眼睛以不同速度浏览画作,跟着动静交替、快速变换的躯体,以及勾连的笔触突然带来的开发空间和令人惊鸿一瞥的具象形式。作品是以伟大的抽象方式来表达纽约的现代生活。不具备这些知识素养无法看懂“挖掘”。</h3> <h3>下面画作名《女人1号》。</h3> <h3>图画描绘的一个勾魂摄魄、丰腴健硕的女子带抽象意味。有谁会觉得此画美呢?确实不美,但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艺术史上最令人焦虑和不安的女性形象之一。由于库宁从小受母亲虐待,在此画中塑造了一个永恒女性多维度的形象:生育力、母亲、攻击性的性权力和野蛮性。她既是一个原始的大地母亲,又是一个蛇蝎美人,生育与攻击性的综合体。而脑科学竟然证实了女人的这种两面性。见下图:</h3> <h3>研究发现下丘脑中神经元接受到的刺激的强度决定了女性的行为。<br><br>如果不是以美来衡量作品,换以是否表达了真理为标准,此幅画毫无疑问是成功的。难怪有艺术批评家认为《女人1号》是当代最高级画作之一。(艺术哲学认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真理,只不过与科学的真理不同罢了。)<br><br>二、 自上而下的创作意图<br> 艺术欣赏是个由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两个过程结合而完成的。而艺术的创作则始于自上而下。即先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再用艺术手段将它实现。<br> 下图是上海鸟友杨正旺先生创作的新画意摄影作品,主题取自“诗经”。</h3> <h3><br> 以古诗词为创作灵感,成功与否首先在于作者对原诗作的理解与把握,其次在于艺术手段的表达。而对画作的欣赏也取决于对诗情的领会。此片水天一色大面积的留白,凝视画面似乎觉得鹤鸣声回荡于天地之间。新画意摄影的关键不在画意而在诗情。没有文学修养,就不会产生诗情。</h3> <h3>下面是旅法画家朱德群的抽象作品,《高山流水遇知音》:</h3> <h3>有了这个标题,凡国人都比较容易领会此画作的美妙。<br>如果一幅抽象作品没有标题,则会给欣赏带来些困惑,但也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这也许是抽象艺术的魅力。<br><br> 行文至此我还是不甚明白王智的精神图像和边缘的“边缘意境”,这一切缘于对摄影师的了解太少。<br> 见下2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