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奶和母亲的紡车织机与针线(二)</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为我们和家人劳累一生的奶奶和母亲!以纪念两位老人家的智慧、勤劳、善良和恩德!也感谢姐姐妹妹们在家协助两位老人的辛苦负出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年轻人,知道国家的大型纺织厂,知道有棉织面料、麻织面料、丝织面料、呢织面料。更知道有涤纶、锦纶、晴纶和氨纶。知道大型制衣厂制鞋厂。要说农家织粗布,粗布衣,纳底鞋,大概有很多根本不知道,也有人不相信。这不是吹吧?</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的的确确是事实!50 多年前,我们农村都这样——纺花织布粗布衣,妈妈纳的千层鞋!</p><p class="ql-block"> 听我一一讲来:</p><p class="ql-block"> 从地里摘回棉花到织成布,共有二十多道工序。从织成布到制成衣服或做成鞋,还得近十道工程。</p><p class="ql-block"> 大致上说是三步曲:紡线、织布、缝制,咱一个一个地说。</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曲:紡线。从籽棉到紡线,也得四道工序:1、轧花。首先,得把棉籽轧掉。</p><p class="ql-block"> 轧花机是一种轧去棉籽的机器,它是在一个圆滚上排一周锯齿状的齿条,带动这个齿条滚子高速旋转,旋转的齿条滚外又有一个与齿条滚配合的弧形扣板,弧形扣板上也布满齿条,齿条滚与弧形齿条扣板间留有可调节的间隙。喂棉口喂入籽棉,籽棉便被高速旋转的齿条滚带入和弧形齿条扣板之间的间隙,旋转的齿条滚上的齿条便把籽棉上的纤维掛走,棉籽被留在弧形齿条扣板里,弧形齿条扣板上的齿条又有像筛子一样的工能,棉籽就漏下去。齿条滚上的棉花纤维随着齿条滚转,当齿条滚转到与帘子结合部,棉纤维又被帘子带走。籽棉就变成皮棉了。</p><p class="ql-block"> 棉籽也分可孕棉籽和不孕棉籽两种。籽棉中,已经发育良好的长成的可以种植发芽的黑色棉籽,这就是可孕棉籽。由于个头儿大,一般这种棉籽好轧,一遍压轧就轧出来了。难轧的是不孕棉籽,由于它发育不良,没长好,个头儿也小,而且大小不匀,不好轧,要再轧一遍,甚至两遍,才行。这轧去棉籽的棉花,称为皮棉。皮棉可以打包,可以压紧,以方便存放运输。</p><p class="ql-block"> 2、弹花。轧去棉籽的棉花,不能直接紡线用。因为这样的皮棉太密实,不好抽成线。还要再把皮棉进一步的弹成篷松状,越篷松,越好抽线。基本上是每一根很细很细的纤维都互相分离了,才好捻成线。所以这道工序更仔细,一般要把皮棉再弹两到三遍才可用。这两到三遍的弹花过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轧花时,一些更小的不孕棉籽、杂质去除干净(但还会有更小的不孕棉籽会残留下来,在紡线时粘在紡出的线上,要用手拽下来,不然,紡出的线上就会有一个疙瘩,影响织布)</p><p class="ql-block"> 弹花后来就改称梳棉。</p><p class="ql-block"> 最原始时叫弹花弓,在一张大弓上拉紧一根钢丝,用一根小木棒敲打钢丝弓弦,让高速震动的钢丝挨着棉花,把棉纤维弹蓬松。后又进化成齿条滚,这和轧花机原理大同小异。现在都称梳棉机,改用钢丝滚,靠送棉装置的慢送,和钢丝滚的高速旋转,棉纤维被钢丝滚带到接棉装置,在风的吹送下从钢丝滚将棉纤维吹到接棉帘带走。小的不孕籽、杂质、结节,在钢丝滚的高速旋转下,靠离心力将这些抛出,棉纤维就变得又篷松又干净了。不过这也得弹两三遍才行。</p><p class="ql-block"> 3、搓棉花卷。</p><p class="ql-block"> 弹好的棉花称为花壤子,这时十分篷松的棉花不能压紧,要篷松着包好拿回家,花壤子是一层一层的卷在一起。要把花壤子一层一层放开,再撕成一条条的窄片,用一根直径10毫米左右的高粱杆把棉花壤子搓成篷松的圆卷,直径大约2厘米左右,长一般40厘米,已备紡线用,称为“花骨卷”。所有的花壤子,都得搓成这样的“花骨卷”。当然是搓一部分再紡,一边紡一般搓。一个花骨卷大约2克左右,一斤就得250个花骨卷,一机子布六七十斤,就得搓近两万个花骨卷。</p><p class="ql-block"> 4、紡线。紡线是个很精细的技术活儿。</p><p class="ql-block"> 首先得有紡车。手摇纺车主要由车架、锭子、网轮、手柄、绳弦等构成(见图)。一般的纺车,锭子在左,网轮、手柄在右。方木制成的车架底座长约70厘米,呈平躺的“工”字形。“工”字的左横处有一小支架(又称纺车扒头),是安装锭子的;“工”字的右横处有两根方立柱(大支架),大支架内架着网轮。网轮是由两排各10~12根木条作的辐条,用茆隼插在直径10厘米粗的轮幅轴的两端靠内,呈张开的伞骨状。轴的两端安有铁轴架在大支架上,可旋转。里侧的铁轴也是手摇曲柄。线绳成之字形饶在幅条端头,20根(或24根)辐条端头的之字形饶绳构成一个网轮。辋上挂着与锭子传动的绳弦。</p><p class="ql-block"> 网轮一周大约2米,被绳弦带动的锭子箍槽中间直径大约1厘米,一周大约3厘米,这样,网轮转一圈,锭子转60至70圈,看网轮大小(网轮上的之字形饶绳越靠近辐条端头,网轮直径就越大)。紡线时,一般是一秒钟手摇网轮转一圈,锭子就一秒钟转60~70圈,大约每分钟转4000圈左右。</p><p class="ql-block">锭子有木锭子和铁锭子两种。听老人讲,原先是木锭子,建国后逐渐被铁锭子代替。木锭子制作技术性很高,规格要求甚严,中间粗,两头细。整体从细到粗再到细的过渡比较圆滑、自然。锭子用一些小部件固定在小支架上,防止其在旋转时前后滑动,并通过一个沟槽与车弦网轮连接。</p><p class="ql-block"> 紡线时,右手摇网轮手柄网轮转动,锭子也飞速旋转,锭子上的线也飞速旋转,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着花骨卷就上下摆动,飞速旋转的线就拧着花骨卷上篷松的纤维捻成线,,一边右手摇网轮,左手一边后扬拉线,一缕一缕的纤维就可自动捻成线,右手大约摇网轮转5圈左右,线也抽出一米左右。摇网轮的右手一停,又马上一倒转,左手顺势一上扬,右手再顺着慢摇,线就饶在锭子上。如此循环,锭子上的穗子就越来越大。一般,一个线穗子是一两多。</p><p class="ql-block"> 手工紡线,线一般是15~25支左右。手摇网轮5圈左右,线紡一米。二分钟紡一个花骨卷,再续续花骨卷,拽拽线上的小疙瘩,一般情况下,基本上三分钟紡一个花骨卷。奶奶和母亲都是紡线能手,10到15个小时,可紡一斤棉线。</p><p class="ql-block"> 其实,奶奶和母亲,不可能整时整晌的坐下来专门紡线?白天又要下地,又要做饭洗衣服,又要看孩子,还要做针线。大部分都是挤时间,抽空紡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我家是7~8口人的家庭,一年要紡织两三机子布,一机子连经线带纬线按30斤算,每年都得紡90斤左右的棉线,我家有两个紡车,每个紡车每年45斤左右的棉线,扣除农忙,冬季农闲时间,奶奶和母亲得日夜加班的紡线,何况还得织布呢?</p><p class="ql-block"> 你想想,搓花骨卷,紡线,拐线,打梭子,(织布时纬线都得饶到梭内的线轴上,才可装入机梭内织布用)作衣服,补衣服,洗衣服,纳鞋底,作鞋子,搓麻绳,看孩子,作饭……整个冬天,黑夜白天,奶奶和母亲,都是连轴转,大半夜了,还在煤油灯下紡线织布纳鞋底作衣裳呢?天不亮,就又起来紡线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就有文章开头的情景:打我记事儿起,我和姐弟们总是在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的合奏曲中进入梦乡,又在这嗡嗡的紡车声和哐当哐当的织机合奏曲中睲来。起早贪黑,看到的都是奶奶和母亲日夜紡线织布的身影,总不见她们睡觉和休息。随着姐姐和妹妹们的长大,她们也加入奶奶和母亲这日夜忙碌的紡线、织布和作针线的行列中了。</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一月十二日</p><p class="ql-block"> 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下图:紡车和防线(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织布机和织布操作(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