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河的变迁

太平洋

<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有点大,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怎么能见证恒古河流的变迁呢?只能站在有限生命长度的视角,谈谈个人从小到大的感受,以及对这条奔流不息的家乡河流留下的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涟水河是我家乡的母亲河,它是湘江中游的一大支流,源于湖南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北部,经湘乡市至湘潭县北部河口镇入湘江,境内全长18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906公里,它是湘中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上图为本文作者拍摄)</p> 涟水河流经我家的地方位于湘乡市区下游大约3公里拐弯处的涟水河南岸,我老家地名叫东岸村,我一直在疑惑,明明是南岸,怎么叫东岸村呢?由于河水在这里向东南拐弯,在南岸形成了一个大沙滩,我从小就给生产队放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那批孩子都是在河边沙滩上玩大的,涟水河承载着我多少童年梦想,留下了太多的儿时记忆。 在进村口立有欢迎标语:“东岸村欢迎您”(本文作者拍摄) 这里天蓝水绿,环境优美,这是离我家不远的磨架子屋场景色(本文作者拍摄) 由于河流拐弯,这里曾经形成一个长1500米,宽20~50米不等的大沙滩,小的时候就是我们玩耍的天堂。后来由于建设大军的建筑需要,这里的沙子被掏得一干二净。 如今下游建了电站,河床水位也涨了,沙滩不见了,沿河两岸已长满了茂盛的、无人问津的杂草和灌木(本文作者拍摄) 从小就给生产队放牛,涟水河边是我每天光顾的地方 从我懂事起,就在涟水河学游泳,那时经常有人在河里炸鱼,划着小舢板专干着炸鱼的营生,我们这些放牛娃只要听到河里一声巨响,就往激起冲天水柱的地方拼命地游去,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抢到1~2条被炸晕的鱼,游泳技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练成的。 六十年代以前,陆路运输还不发达,有相当部分货物要从水路运输,县以上单位都设有航运管理站,我爷爷和父亲都在涟水河干过航运工作,并且还是有一定吨位的帆船,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运输货物不足,物价飞涨,自动离职回生产队劳动。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涟水河上基本绝迹了帆船运输。 大约10岁左右在这条河道上偶尔能看到货船和纤夫,途经沙滩时,我和伙伴们还经常帮纤夫拉一把,有时可是帮倒忙,我们在纤夫后面偷偷使劲,前面的纤夫一下没使上劲或没注意,就会冷不丁摔一跤,像狗啃屎摔在沙滩上,这时伙伴们会哈哈大笑,纤夫摔在沙滩上不是很痛,也不好生我们小孩子的气。听纤夫的口音他们都是上游的涟源人。在很长时间里我自认为涟水河的源头在涟源县,顾名思义涟水河的源头叫涟源,其实不然,经查实考证,涟水河的源头在新邵县的观音山。 1958年在涟水河上游修建水府庙水库(又名溪口水库),库区移民大多数都要转移,我的发小、同学、战友尹铁厚全家当时就是库区的移民。 水府庙水库美景(本文作者拍摄) 1960年秋天,尹铁厚同学举家乘船前往涟水河下游大田乡搬迁安置,行至我家上游两公里处的坝头洪流口,由于天黑下雨,风高浪急,船被坝石撞翻,大人小孩都落入涟水河中,尹铁厚同学有同胞四兄弟,分别排名金、银、铜、铁,其中“铜”,也就是尹铁厚的哥哥尹铜厚不幸在这次事故中遇难,当时只有五岁。尹铁厚同学年龄最小,跟随奶奶暂留家中,没有乘船搬迁,避免了一场劫难。 2015年夏天,我和尹铁厚(左)同学乘船游览涟水河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以前,涟水河上很少有桥,由政府出资每3~5公里设一个渡口,艄公由政府供养,人们过河是免费的,谁过河谁来撑篙、划桨,沿河两岸的居民都会撑篙划桨,每次过河的人都比较多,有的撑篙,有的划桨,不费多大功夫就渡过河了,逢年过节过河的人会很多,还比较拥挤。上图是离我家最近的铜钿湾渡口。(图片由初中同学群提供)</p>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有人在涟水河碧洲公园至东山船厂附近投资建了一座浮桥,过河的人每人收费一角钱,给过河的居民多了一种选择。(图片由初中同学群提供) 后来也有个人经营的机动船在渡口摆渡,不过都是要收费的(本文作者拍摄) 进入新世纪,在涟水河上相继建起了二大桥、三大桥,大大方便了两岸居民的交通出行 二大桥夜景(本文作者拍摄) <p class="ql-block">三大桥(又名镇湘桥)就在我部队班长李辉阳战友的住宅楼下面,这是他在阳台上摄拍的三大桥美丽夜景(此图片由李辉阳提供)</p> 位于湘乡市虞唐镇洋潭村的洋潭引水枢纽工程,是韶山灌区的“龙头”。 上世纪60年代竣工的韶山灌区是湖南省的大型引水工程。枢纽工程引水坝设在湘乡市洋潭,它拦截涟水上游集水面积5050平方公里(包含水府庙水库),逼使涟河水进入韶山灌渠。<div>韶山灌区总渠长240公里,设南、北干渠,支渠、分渠、斗渠,总长1600多公里,灌溉着湘乡、湘潭、宁乡、双峰、韶山、望城等县市的100万亩农田。因此,人们称之为“飞涟灌万顷”。<br></div> 这是南干渠一景(本文作者拍摄) 北干渠银田寺渡槽 引涟水飞越涟水——这是韶山灌区朱津渡引水渡槽 <br><br> 清清的涟河水通过引水枢纽、南北干渠流入分渠支渠乃至各村民小组的每块良田,造福着两岸人民,从此,农民不愁旱灾,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被涟水浇灌的良田年年亩产超千斤。这是当时东山公社塔子大队农民在收割丰收的稻谷。 这是我所在的东岸村第二村民小组通过干渠、支渠引来的韶山灌区用水(本文作者拍摄) 涟水河有时又象一匹脱疆的野马,肆虐起来对沿岸居民的破坏性也很大,在70年以前,多次发生特大洪灾,涟水河倒灌淹没农田,有的稻田都颗粒无收,对农民危害很大。 1970年政府虽然财政困难,但还是下决心要修建防洪堤,由公社组织,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动员大家齐上阵,没有机械设备,基本靠肩膀挑,人工打夯。我虽然年纪小,也参加了那场热火朝天的基本建设。 在火热的工地上红旗招展,凯歌飞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场面至今还浮现在眼前。到1971年冬天,我所了解的在涟水河南北两岸至少有20公里的防洪堤基本建成,洪灾的危害明显减少。修成防洪堤至今50多年了,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和贡献。 防洪堤修好后,堤面可以通行车辆,两面堤坡有种黄豆和各种经济植物的,东岸村二队(我所在的生产队)和四队因堤面较长,两边坡面较大,被县多种经营办定为养蚕基地,并派东山公社多种经营负责人郑雁丹来我村抓点,引进了优良蚕桑树苗大面积栽植,仅需1~2年时间,树苗长势茂盛,桑叶充足,防洪堤两边出现了这样的壮丽景观。(资料由陈中庚提供) 作为养蚕基地,县政府派来了养蚕专家长住在我们生产队(二队)作技术指导,生产队安排我哥为首的五名社员专门从事养蚕工作,当时二队的养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增加了生产队的副业收入,而且推广了养蚕技术,在全公社乃至全县都是有名的,各地都派人来参观学习。(资料由陈中庚提供) <p class="ql-block">养蚕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经常要给吃桑叶的幼虫和吐丝的蚕俑杀毒,几乎每天要撒一次漂白粉和适量的乐果农药,对养蚕人是致命的污染,我哥因长年累月从事这项工作加上防护不够,使本身有病的他患上了严重的呼吸道疾病,28岁就不幸逝世了,对家庭和生产队是不少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当年,为了抓好养蚕基地建设,生产队在晒谷坪旁修建了40多米长的二层红砖楼房,至今这栋楼房仍然保留在这里(本文作者拍摄)</p> 如今的涟水河景色越来越美丽,这是穿湘乡市区而过的涟水河碧洲公园,也称曾国藩诗文岛全景。 在城区的涟水河两岸建了不少高楼大厦(本文作者拍摄) 涟水河是沿河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涟水河的排污治理,扎实做好水生态修复,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2017年涟水河湘乡段全面实行河长制,实行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体制,关停淘汰了一批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投资兴建了一批污水处理点,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涟水河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的涟水河碧波荡漾,景色秀美。(本文作者拍摄) 经检测,湘乡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涟水河三个国控断面监测站水质均达到二类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府庙水库水域已经发现淡水水母。淡水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它们的出现是水质优良的印证。图为水府庙水库一池湛蓝的湖水。 在涟水河畔的镇湘楼是湘乡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古楼,始建于明代,历史上曾先后四次重建,最后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据说是被日军炸毁。为推动湘乡旅游发展,湘乡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异地重建镇湘楼,同年12月启动,2012年9月竣工。该项目为11层仿古建筑,处于涟水河风光带上,台座以上的主楼取“明五暗九”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五层出檐建筑,而内部实际为九层平面,主楼高57.9米,南北最宽处62.3米,东西最长处218米。由镇湘楼建筑群、休闲广场、庭院等组成,沿河设观景平台,成为湘乡标志性建筑。 我和部队时期的班长李辉阳在镇湘楼广场合影 每年端午节前后,涟水河上都要举行龙舟比赛,10多支龙舟队伍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河面上每条龙舟把锣鼓敲得震天响,两岸观众加油鼓劲喝彩,就象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在龙舟比赛中鼓手和划桨手一样重要 一群爱好垂钓的钓鱼人,成为涟水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集中在碧洲公园南岸的钓鱼人比较多,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七、八斤大的草鱼或鲤鱼(本文作者拍摄) 也有单独野钓的,这是在我村陈家园涟水河边的野钓高手,刚刚钓上了一条大草鱼(本文作者拍摄) 在市区涟水河两岸的防洪堤经过修缮改造,已经变成了风景带(本文作者拍摄) 大家在这里休闲、漫步、锻炼身体,成为大部分市民的每天打卡之地(本文作者拍摄) 但是,离市区3公里的东岸村防洪堤却是这样的景象,杂草灌木丛生,要去涟水河边都很困难(本文作者拍摄) 有些防洪堤路面都成了这样的状况,车辆都难以通过 这是位于谭家坝的防洪堤涵洞,70年修防洪堤时建成,少年时期没少到这个涵洞玩耍,戏水,时隔50多年后的2021年秋天,专程抽空来此拍摄,感觉面目全非了。(本文作者拍摄) 2022年政府投资对城区至东山电站5公里的涟水河南岸(含我村全段)进行全面改造,清除防洪堤至涟水河之间的所有灌木杂草,平整场地,桨砌护坡,改造路面,工程已初具规模(潘伯洋拍摄提供) 现场机械作业视频(潘伯洋提供) 麻园里至陈家园这一段也在紧锣密鼓施工(陈中庚拍摄提供) 为了便于施工,降低了涟水河水位,淹没了20多年的坝头也露出了水面(潘伯洋拍摄提供) 水位降低了,涟水河的鱼却没有少,钓鱼更加方便,还有人用直流电电鱼(潘伯洋拍摄提供) <i></i> 远处露出水面的坝头应该是谭家坝坝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高中毕业那年回乡参加劳动,生产队派我到河对面担沙子,每天要从这个坝头来回走4次,那可是苦力活,要把沙子从河床挑到10多米高的河岸,一天干下来感觉筋疲力尽,还挣不了几个钱,大头被生产队提成了(潘伯洋拍摄提供) 改造后的防洪堤护坡景观带将会成这样的标准(本文作者拍摄) 人们将会在这优美环境中漫步健身,享受着幸福新生活(本文作者拍摄) 望着清清涟水河东流远去,憧憬家乡的明天会更好,无论身在何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湘菜味道,都是我心中永恒的思念,永远是我心中那首唱不完的歌。<div>  </div><div>文中照片除署名外,都源于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