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遐思——5.大学时代

牧步

<p class="ql-block">  1984年9月上旬的一个雨天,我去长道街上找同学玩,刚进赵三星家院子,三星闻讯就喜滋滋的告诉我,说我考上甘农大了!我进屋一看,原来我的录取通知书在他家里,我迫不及待的看了看,千真万确,真的是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心情那个激动啊,这可是我补习多年,梦寐以求的结果啊!</p><p class="ql-block"> 拿上通知书,急匆匆赶回家,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家人,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高兴之余,又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上学缺钱!我就出主意说,我班同学马旺全父亲是信用社主任,不成了,问信用社借点钱,家人都同意。于是我就跑到石堡公社新亭大队,找到正在地里挖洋芋的马主任,说明了来意,马主任先是恭喜我,说他儿子也没考上,然后说这是大喜事,可以借,但借多了不行,就借100吧,让我过几天到长道街上去办手续。因公家的钱办手续慢,而我的报到有期限,于是我哥在庄里借了100块钱,先给我置办上学用品,扯了一身布料,在长道南街一位姓行的男裁缝处制做,行裁缝也是连连恭喜,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不容易,不管谁考上了,大家都跟上一起高兴!</p> <p class="ql-block">  考上大学了,就意味着由农民变成市民了,需要转移粮户关系。先在公社里办好手续,再到县上去办,于是我又步行到了县城,路上刚好碰见班主任牟老师,老师免不了夸奖一番,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又说他认为的谁谁谁是好学生也没考上,话语中有惊喜,也有失落,班主任当然希望考上的人越多越好。告别了老师,又碰见了同样考上甘农大的张利霞,第一次和女同学说话,得知她们农学系的报到日期比我迟两天。手续办好后,想着把班主任牟老师感谢一下,就准备买一瓶酒和其他食品作礼物,农村娃没见过世面啥也不懂,结果买的竟是饮料,到牟老师家里去,老师家门锁着没人,就把那一瓶所谓的酒带回自己家了。</p> <p class="ql-block">  庄里出了大学生,而且是方圆几个庄里的头一个,肯定是大喜事,家里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起吃了个饭,把我带回来的那瓶饮料当酒喝了,农村人以前也没喝过饮料,也算是开了眼界。之后我穿着新做的衣服,带着20块钱和我哥结婚时候的新被子床单,要去学校了,庄里原来的会计给了我五斤粮票,我哥的岳母给了我五斤粮票和三块钱。告别了家人,我哥送我到庄下面的公路边等班车,上了班车,一个人去了北道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买火车票的时候,本来应该买半价的,但我不懂,买了天水到兰州的全价票,列车员查票之后,说我还得补票,于是又补了从兰州到黄羊镇的全价票。半夜里到黄羊镇车站下车后,就坐在候车室等天明,后来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喊农大的学生上车了,就赶紧背上行李,上了一辆大卡车,把我们拉到了农大校园,学长们帮我们搬行李铺床(未报到先住宿舍),至此,我正式成为农大的一名学生了!</p> <p class="ql-block">  班上第一次开会,老师要求每人交十斤粮票五块钱用来发饭票,凭票在学校大灶打饭,先解决暂时的吃饭问题,当时,粮票我有,钱已无分文,无奈,就问旁边还不认识的同学借了五块钱交上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天水的同学马宝祥。那时候,国家给大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每月发28斤粮票和25元生活费,后来涨到了30元。后面手续办好后,就每月按时发饭票了。</p> <p class="ql-block">  我一看这阵势,没钱不行,就赶紧给家里写信要钱,后面家里寄来了20块钱和一块电子手表,归还借款后,余下的15块钱就是我的零花钱了。</p> <p class="ql-block">  大学第一年,我上灶吃饭,老是感觉吃不饱。说实话,我对大灶上打饭的师傅是没有好感的,看他们打饭的时候,手里的勺子老是轻飘飘的朝上飘,看着就让人来气😂。第一个寒假,我留校未回家,学校让我做护校工,每天1.5元报酬,用于假期生活。我班同学李森林的家就在学校不远的古浪县泗水乡,放假时他哥骑自行车来学校接他,就把我也捎上,在他家玩几天后,又把我送到学校,并给我装一些洋芋、面粉和馍馍,我借用别人的煤油炉灶具,假期自己做着吃。除夕夜,李娟同学叫我在她家吃年夜饭,并看春节联欢晚会到深夜。四年大学,我有两个寒假、一个暑假没回家,节省来回的路费,学校发的补助还能节余一点做零花钱,就这样,到大学毕业,共花了家里的370块钱,自己借了50,合起来总共420。</p> <p class="ql-block">  85年暑假回家,帮家里割麦、背麦、碾场,庄里人看见我背着100多斤的麦捆从地里往场里走,就开玩笑的说,看起来这大学生还没忘本,还能干。返校前我就打定主意要自己做饭吃,就买了一口小铁锅,但是没锅盖,庄里的一位木匠看见后就用木头制作了一个锅盖,我连锅带盖带到了学校,用煤油炉做饭吃,一直到毕业。做饭只是炒一个菜,而馒头或者面条这些主食,还是要从大灶上打。</p> <p class="ql-block">  我在班上年龄最大,所以全班同学都叫我老大。又因经济最困难,所以我享受学校的困难补助较多,好多同学都帮助过我,给我送过衣服。农大图书馆有一位王鑫老师是西和人,对我帮助很多,我经常骑他的自行车去灌煤油或者办别的事。每每想起这些,我心里都非常温暖,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同学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亲切关怀!大学期间,吃饭由国家发生活费管着,还能节余一点,衣食无忧,和中、小学比起来,大学生活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上大学假期中坐火车,那个挤啊,太让人记忆犹新了!从北道火车站到黄羊镇,单趟十几个小时,来回没座位一直站,甚至有时候站都站不稳。有一次火车到站后,由于车上的乘客本身已超员,车门不开,没办法,外面的人想办法弄开了一扇窗户,大家从窗户中艰难的爬了进去,进去以后根本站都站不下,一只脚着地,火车走了一会儿,才渐渐的松动了,两只脚终于落了地。所以我后面坐车,根本不指望座位,上车后找一个没人占领的车门跟前,找个东西席地而坐,车到站需要开门的时候让开,车走起了,又继续席地而坐。晚上瞌睡了,就找个别人的座位下面睡地板,任凭过来过去的人在自己身上跨来跨去。那时的铁轨路况不好,车速很慢,车摇晃很厉害,下车后过了一两天,大脑还感觉是在火车上摇摇晃晃的在坐车。</p> <p class="ql-block">  给我们上课的本系老师大部分都熟悉,因为经常搞实习,平时接触比较多,关系都很融洽。在三年级,我和王喜林同学一起,协助于继华、张振家老师搞黄瓜科研课题整整一年,吃了一年的黄瓜,从幼果到削皮后吃的老熟果实,把不同成熟度黄瓜果实的风味领略遍了。这一年的实践操作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真实本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春天,我们班14位同学在刘育昌,张振家二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成县小川镇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毕业实习,从事果树、蔬菜方面的实践操作,接触到了成县的部分农林战线的领导,比如当时人称赵科委的赵主任,农技中心何三信主任,林木病虫防治站叶青站长等。在给农民进行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小川镇部分村社的农民,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在农民家里吃过饭,对陇上江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之前,我家乡归属天水地区,1985年国家对部分区划进行调整,原来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划归陇南地区。毕业分配前,学校给陇南地区分配两个名额,除了我,兰州永登的张辉元同学随我一起报了陇南。</p> <p class="ql-block">  7月上旬,我们完成了大学期间的各项学习任务,即将毕业离校。我把做饭的全套家当留给了下一级同学,打背铺盖,准备奔赴陇南地区了。</p>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学校派大班车把我们毕业生送到兰州汽车站附近住下,第二天再从兰州自己坐班车赶往陇南地区。次日早上一问,发往武都的班车已经没了,我们分配到陇南地区的20多位同学一商量,包了一辆大班车,连人带行李一车刚好拉下。早上从兰州出发,一路摇摇晃晃,慢慢悠悠,晚上12点到达武都白龙江饭店,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武都的夏天好热。</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到陇南地区行政公署人事处报到,由地区人事处进行第二次分配,工作人员说你们先回去,明天再看分配结果。我没有任何门路,所以没有进行任何的托人找关系打招呼,任由组织分配,就上街转去了。到下午,碰见一起的同学说,张辉元分到了地区农科所,我和张利霞被分配到了陇南地区农校,而张利霞为了抢7月份全月的工资,于15日下午就拿上介绍信到农校报了到,我们俩在同一张介绍信上,所以等于我也在农校报了到。至此,我的大学生活圆满结束,成了一名有正式工作的国家干部了。</p>